名不副实的“美德”调侃,自嘲背后的生活本色

2022-08-24 星期三

“美德”取材于现实,并成为年轻人自嘲的方式,而非将其应用于现实,成为逃避规则的准则。

>>>

“美德”这一带有褒义色彩的词语正在以新的形式流传于赛博空间中。
这一形式的构成很简单。“角色+美德”是其最基本的组织逻辑。例如“排球少年的美德”、“女朋友的美德”以及“当代年轻人的美德”等。由此可见,这样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某一类特定的群体,而是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任何角色中。
这意味着,创作这样的“美德”作品近乎没有边界。
图片内容:王者荣耀玩家的“美德”赞赏

但此次走红的“美德”现象在于其延伸出了一种自嘲意味,即打破了“美德”的褒义色彩,将一些可能不光彩的事情嵌入到“美德”的外延中。

例如,美德中的“关心”实则是“你没事吧”的阴阳怪气;“美德”中的自律实则是每天踩点上下班;“美德”中道谢实则是“拴q”这类热梗的嵌入。

很显然,这类“美德”与传统意义上的美德大相径庭。而热梗以及充满阴阳怪气意味的混搭则较为清晰地将参与这一热潮的群体划定在年轻人之中。

因此,年轻人在“美德”中渴求什么?透过这样的“美德”,我们可以窥探到年轻一代怎样的心态?

图片来源:微博网友

1

“美德”风潮:

自我嘲讽与他人期许


不同于传统美德对于个人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这次的“美德”风潮更多的带有社交和反叛意味。
第一种是借“美德”安利自己喜欢的作品。例如“排球少年美德”这样二次元作品的安利以及“沉香夫妇十大美德”这类影视作品的安利。“美德”在此处更多成为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代名词,蕴含着创作者对自己喜爱人物的审美偏好和价值取向。
这意味着“美德”被嵌入社交属性,成为维持社交关系的重要载体。通过介绍某一影视或动漫人物的美德,嫁接起分享者与被分享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这样更接地气而带有幽默属性的传播方式能够打破强行安利带来的反感,从而迅速走红于影视作品或动漫游戏中。
图片来源:微博热搜
第二种则是新延伸的带有嘲讽意味的“美德”作品,它们通常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体现为对某一群体的“嘲讽”。其背后映射的是创作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渴望和理想关系的期待。
而这一现象的走红则是反叛背后所激发的群体共鸣以及拉低反抗浓度的接地气的创作手段。
图片来源博网友
事实上,创作者清楚这些所谓的“美德”并非真正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准则,其更多是年轻群体本我状态的释放和表达。即一方面渴望随时表达自己的心声,一方面却在道德和规则的约束下压抑自己的情感。由此交错、矛盾的心理搭建成此次“美德”风潮的底层逻辑。
相比于道德,美德更多带有主观因子以及肯定色彩。前者更多带有约束和规范意味,而后者则是道德之上的品质期待。因此当对某一群体罗列“美德”大纲时,期间也表现出对于这一群体形象的期待。
但不论如何,充满自嘲意味的“美德”为年轻人营造了共同的意义空间,当“美德”附加在他人身上时,便在其中添加了期待和美化意味。此时,“美德”作为一种具像化的符号更多的发挥其本身的含义,即展现他人的品质或特征。
当“美德”附加在自己身上时,便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嘲意味,此时“美德”的表层含义让步于其背后的现实意义,成为年轻人们借机自我调侃的载体。


2

从遵循到定义:

主动把握人生的渴望


遵循美德是人们成长过程中的常态。
美德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长老”力量一样,通过嵌入社会经脉并依托长辈们的代代相传一直规范着普通人的成长道路。显然,对于美德的解读权几乎掌握在占据社会资源和角色赋予的长辈手中。通过这些美德,构成了社会规范和发展的基本逻辑,同时也形成了众多规范和规则。
这也意味着,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美德,同时努力融入相应的社会规范之中。因此充满棱角的年轻人选择通过冠以阴阳怪气称呼的“美德”来完成对现实规则的心理反抗。其背后映射的是年轻人们受制于现实生活却无法逃离规则的矛盾心理。
因此,“美德”风潮的创作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反讽的方式表达对把握自我生活的渴望。
图片来源博网友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年轻一代完成从遵循美德到定义“美德”的跨越。通过定义“美德”,年轻一代将自己的生活习性和处事习惯以带有娱乐色彩的方式进行表达。
虽然“美德”新风潮打破传统美德的定义,以戏谑的方式成为年轻人自嘲的手段。但跳出走红现象本身,仍然需要去判断这样的“美德”到底只是带有娱乐性的调侃,还是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嵌入生活中。
能够发现,“美德”的创作逻辑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热梗或热议话题为基础的。这意味着“美德”本身的嘲讽与现实界限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模糊,甚至可能会将其作为符合常识的生活标准进行贯彻。

图片来源:抖音网友评论

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美德”堂而皇之地将一些不能被归属为“美德”的行为合理化,并通过扣上娱乐的帽子将其不合理性进行掩盖。
因此,虽然“美德”现象的初心是年轻人打破规则的解码,但不可否认娱乐化的嵌入会将一些不合理的“美德”合理化。警惕“美德”现象与现实生活因果关系的颠倒。“美德”取材于现实,并成为年轻人自嘲的方式,而非将其应用于现实,成为逃避规则的准则。


3

“美德”标签:

年轻人们在期待什么?


不符合常理的“美德”折射出年轻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但在创造“美德”的过程中,年轻人也在主动迎合其中的个性特点。
如果将当前走红的“美德”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其中的词汇和属性传递出一种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生活态度。这同样迎合于年轻一代许多人“摆烂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图片来源:抖音网友评论
换言之,当下年轻一代在内卷与社会时钟的卷入与逃潜中平衡着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如此,“美德”风潮的追捧便带有了一些贴标签的意味。这大多数表现在网友对一些“美德”行为的赞赏和肯定,通过这样的消费行为表达自己同样拥有这样的“美德”,进而给自己贴上“标签”,自嘲式的表达自己抵抗于现实规则的无奈和反抗。
因此,当下年轻人参与“美德”风潮不仅是为了表达自身对现实规则的解构,更重要的是表明我是其中的一员,游走于生活压力和自我想象中,普通而积极地面对生活。
通过贴上相同的标签,一种群体归属感便顺利形成。但是当年轻人们普遍贴合这样的标签时,“美德”这一词语便在嘲讽意味外带上了一个群体的解构意味。
此次“美德”风潮的出现暗含着“以摆烂为荣”的骄傲色彩,这同样是年轻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即“摆烂并非是错误行为”。换言之,年轻人们对如何定义自己的生活态度有了自身的预设和想法。
归根结底,“美德”风潮的出现亦可能只是互联网浪潮中的昙花一现,但却真实地映射出年轻群体为人处事的现实态度。毋庸置疑,脚踏实地是无法绕开的现实进路,但通过这样的简单自嘲,完成自我的发泄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构建。

图片来源:豆瓣网友

盛行于赛博空间中的美德在一定程度上剥离了现实规则与环境压力。剥去“美德”的外衣,其背后只是年轻人们想要的质朴而简单的生活状态。
赛博空间将这些生活无法简单打破的规则变得简单易碎,让年轻人们能够更为真实而率性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因此,跳出互联网和带有调侃意味的“美德”风潮,生活中的每个人仍然是砥砺前行的普通人。

(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