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到这个看上去略显呆萌的 " 异物 ",其实是个能挖洞的软体机器人吗?


这个挖洞机器人和大白一样也是充气的。
而且在能力上也像大白一样强悍,在没有任何挖掘工具的情况下都能灵活遁地。
比如,短短几秒钟就能钻到沙土里。




这也为研究机器人如何在地下工作打开了一个新思路。
目前,该团队已经与 NASA 达成合作,为月球、土卫二提供挖掘技术。
气流遁地术
所以,这个看上去 " 手无缚鸡之力 " 的软体机器人,是如何在地下工作的呢?
要知道,地下环境中的阻力可比空气、海洋中的大多了。
这也是机器人尚未能在地下空间大展拳脚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科学家们开始从地下生物身上找灵感。
首先被想到的就是植物的根茎。
它们能够在地下纵深蜿蜒,主要靠的就是根茎尖端。


不过研究人员很快发现,当机器人在沙土中越走越远时,它的身体也越来越长,产生的阻力就会随之增加,最终它会因为克服不了阻力而动弹不得。
这时,他们又想到了章鱼。
章鱼是软体动物,它想要潜入沙堆里时,会先喷出一股水流把沙子打散,然后用触手把自己拉到沙子里。
所以,研究人员在机器人的尖端上又加了一个空气喷流装置。
让它先把沙子打松散,以降低机器人通过时的阻力。

因为机器人总是在沙土里走着走着,就探出了头。

因此,机器人很难始终保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
那么如何让它在地下穿梭自如呢?
这一次,研究人员想到了沙漠中的爬行动物。
比如砂鱼蜥,就可以利用楔形的头部来调整在土里的升力。
为此,研究人员加装了一个垂直方向上的空气喷流,以对抗机器人在潜行过程中会产生的升力。

阻力大幅减小
为了能准确了解软体机器人的运行情况,研究人员分别测试了软体机器人 3 种情况下的表现:
只有尖端装置
加装有 1 个气流装置
加装有 2 个气流装置
在仅使用机械尖端开路的情况下,软体机器人在水平方向上前进的阻力,并不会随着路线的增加而增长。
而不使用尖端开路的情况下,阻力和路线长度成正比。

垂直方向上,不使用空气气流驱动时,所产生的阻力和到达的深度成正比。
而随着气流速度的不断增加,所产生的阻力会明显减小,但是到达一定的深度后阻力还是会大幅上升。

同时,他们也改变了气流装置的角度,其中 0 度表示与水平方向平行,90 度则表示与水平方向垂直。
数据显示,在 43mm 和 80mm 的深度中,软体机器人前行时的阻力都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大而降低(下图 B 和 C)。
不过阻力大小和气流角度就不是简单的正负比关系了。

在40mm深度中(图 D),气流夹角在 0-30 度之间,升力会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在 30 度时达到最大值;
在 30-60 度之间,升力随着角度的增大,大幅降低;
60-90 度之间,升力基本保持不变。
在80mm深度中(图 E),也显示了类似的趋势,较低角度对减少升力的效果较差,随着角度升高,能达到的效果会相对更好。
在 1 个动力气流装置的基础上,加装 1 个垂直方向的气流装置后:
软体机器人的潜行效果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流速呈正比。

在高速下,运行 24.6s 后仍旧能很好埋在沙里。
未来将走向太空
像这样的小型软体挖掘机器人,能够应用的场景有很多,比如土壤采样、地下勘探等。
而且这种机器人还能把自己固定在介质中,这对太空低重力环境中的探索非常有意义。
目前,该研究团队已经与 NASA 开展了一个合作项目,为月球、土卫二开发提供挖掘技术。
通讯作者 Elliot Hawkes 表示:
我们相信这种挖洞方式有可能为机器人在太空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链接:
[ 1 ]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6/55/eabe2922
[ 2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nmNDtqs4Q
[ 3 ]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06/210616154236.htm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