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B:中国火箭残骸回落大气层

长征五号火箭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2022年7月24日,长征五号火箭在中国南部发射升空

美国与中国官员指,中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残骸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空坠落。

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长征五号火箭的大部分残骸在坠入大气层过程中已经烧蚀销毁,并表示太平洋的苏禄海为残骸落入地球表面的位置。

较早前,航天专家曾表示,火箭坠落人口稠密地区的机会极低。

火箭的核心级不受控地回落大气层,已经引出有关太空垃圾的责任问题。

美国太空总署(Nasa)过去曾呼吁中国国家航天局,设计其火箭可以在进入大气层前分解为较小的碎片,因为这是国际惯例。

美国太空司令部(The US Space Command)在一条推文(Twitter)中称,长征五号“于7月30日北美山区夏令时(MDT)约10时45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6时45分)在印度洋上空重回地球”。

该推文请读者参考中国当局公布的更多细节。

另一方面,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的落入位置是东经119.0度,北纬9.1度周边海域。这位于苏禄海——北太平洋的巴拉望岛东部。

中国近期发射火箭前往未完成建设的“天宫空间站”,这些火箭不具备受控回落大气层的性能。

最近一次发射是在上周日(7月24日),长征五号火箭运载一个实验舱前往“天宫空间站”。中国政府在周三表示,火箭回落地球对地面上的人造成的风险很低,因为它最大可能是落入海洋。

然而,火箭碎片坠落在人口稠密地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比如2020年5月造成科特迪瓦(象牙海岸)民居受损的事件。

在坠落前,中空的火箭体在围绕地球的椭圆形轨道运行,逐渐被拉回到地球,而进入大气层的过程将不受控。

设计物体在重回大气层时如何解体正在成为卫星运营者的要务。其中一部分做法是使用熔点较低的物料,比如铝。

至于火箭,这种方法可能会成本很高,因为传统上用于承载燃料的物料,比如钛金属,都需要非常高的温度才能烧尽。而这些物体的体积本身也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像长征五号这样重量超过25吨的火箭。

图像加注文字,

2021年5月发射前的长征五号火箭

同样的长征五号火箭在过去曾发射过两次,一次是在2020年5月,另一次则是2021年5月,两次分别运载不同的天宫空间站组件。

两次火箭的“核心级”的残骸都被丢回地球,分别落在科特迪瓦和印度洋。此前在2018年,另一个型号的火箭落入太平洋。

这些事件都未造成人员受伤,但是却引来多家航天机构的批评。中国官方媒体《环球时报》指责西方媒体在进行一场由美国领导的抹黑行动。

在最新的一次发射中,火箭运载中国太空站三个模块中的第二个上天。问天实验舱长17.9米,是该型空间站中两个大型在轨实验舱段中的第一个。中国在2021年4月开始建设空间站,当时率先运载上天的是主要的载人模块”天和“核心舱。

中国希望天宫空间站将会在2022年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