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龙:一写汉字,就须正襟危坐,严肃点

2021-10-16 星期六

中文系16级小廖同学来信:
 
之前的课程中,老师提到一些方言文化现象,引起了我对方言的一些思考。(我是一名四川学生)
 
我发现在新媒体时代,同学们通过各种社交软件聊天时,经常会出现如下方言气息浓厚的话语:
(1)4不4撒(是不是傻)
(2)qio实厉害(确实厉害)
(3)阔以(可以)
(4)ka ka guo guo(角角落落)
(5)切不切(去不去)
……
习惯使用方言的同学会用语音替代的方法,寻找数字、拼音或者同音字来营造一种方言交流的氛围。

 
思考起来,其实英语这样的通用语言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如:
(1)Good 9t(Good night)
(2)C U(see you)
(3)ICQ(I seek you)
……
不同的是,英语在谐音背后都有着自己本来确定的文字,即缩略词是可以扩展为文字而不影响语言表达意义的。但我们的方言在对应成汉字时对应的是普通话,没有方言自己的文字体系,许多词甚至只能在语音上表达,比如:
 
qia(指插入夹缝,如:把书qia进书架;qia队<插队>);
 
这些词语没办法和标准汉字完全对应。这些字音对应的字,其他方言区同学甚至完全不能理解。
 
但新媒体时代这样的社交表达却帮我们把口耳相传的方言词语用文字可以记录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很多外地同学更是借此来学习和了解我们的方言。
 
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对方言的一种异化(失去了口耳相传文化环境中的原汁原味),还是一种福祉(毕竟在普通话教育体系下保存和传播方言并非易事)?
 
小廖同学对方言词的书面表达的思考,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谈。

 
1.方言词的“本字”不具有交流价值 
 
小廖同学说的“新媒体时代这样的社交表达”,指在网络交流中可以用假借字和拼音来记录特殊口音的方言词。这的确比用生僻字来记录方言词便捷多了。
 
我们一些方言学者努力从古代韵书中寻找方言词的“本字”。这些字一般都很生僻,本地人难理解,其他方言区的人更视为天书。它们无法在普通话文本中流传开来,也因此失去了交际工具的价值。
 
同学们可能会说,香港粤语不是有书面语的吗?

那么我们录一段给大家看看:
 
一日三餐,送到來行動地點,就只可以輪流叫一小部份人暫時離開防線,坐響後面「十零二十米」內馬路上快食,因為有嘢發生要即刻走返返上嚟,琴日就係咁,有啲人啱啱輪到佢攞到個飯食咗一啖,前邊就有嘢發生,結果佢就返上去燒催淚煙向前推進,佢嗰餐飯,等左成六七個鐘先輪到佢,就咁就冇咗.......”
 
有非粤语区的同学能够读完的吗?

 
从本质上说,汉字书面语是屏蔽方言特殊词语的,这是汉字的一项原则。汉字是为雅言(标准语)服务的,是为文化的统一服务的。方言生僻字其所以生僻,就是因为它们不具有标准语的流通性。
 
也因此,用假借字或拼音字母记音,使普通话的读者能够通过声音感受方言特殊词语的味道,这无疑是网络表达者创造的一种不错的文本形式。
 
我们说这样的形式不错,首先是它的确实现了预期的表达功效。这从小廖同学说的“方言气息浓厚的对话”“营造一种方言交流的氛围”可以看出来。
 
其次是它在网络交流环境中较为克制,适度抑制了假借字容易带来的歧义性——假借字记方音不能连续使用:一个字最好,两个就须想一想了,理解的难度随着连用字数的增加而呈几何级放大。
 
其三是假借字和拼音形式记方音恰到好处地添加了语言的趣味性。这样的趣味性和方言词的味道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2.方言词通过记音形式扩大了传播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记音字并没有影响口语中方音的原汁原味。
 
一方面方言记音字的出现进入了网上本地人的语言舒适区,获得了极高的情感和语义认同。此时本地读者会有冲动想把自己生动的差异化的语文感受告诉更多的人,由此推动方言词传播到更大的范围中。
 
另一方面方言记音字在特定场合的出现,本身会引发其他方言区人的好奇和新鲜感。由于汉语各地方言词语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可懂度,方言记音字的出现会唤起读者的方言记忆,在“恍然大悟”中进一步肯定了方言记音字的表达功效,加速了它们的传播。

 
语言与文化课一位南昌同学告诉我:
 
“在与家人的微信聊天以及查询自己方言区相关资料时,发现有许多不规则、不规范的方言音译词。我所指的不规范主要是指与官方认定的不匹配,例如与《南昌方言词典》不同。

“在《南昌方言词典》中,第二人称虽附有相应国际音标来注明其发音,仍选择用“你”字来表述。但在微信家庭聊天中,大家选择与方言‘你’发音近似的‘嫩’字。

“同样的有,以‘切’代替‘去’,以‘哇’代‘说’,以‘侯死银’代‘羡慕死人’,以‘捏’代‘玩’,以‘系’代‘是’等等。”
 
从这位同学的家庭微信聊天看,他们不用方言词典中的写法,而用假借字,正是为了沉浸在方音的“原汁原味”中。

 
3.网络英语中的记音形式没有方言性
 
网络英语中的特殊记音形式和汉语的方言记音字不是一回事。
 
前者只是为了方便,没有文化意味,它甚至减损了拼音文字的文化意味。
 
而在汉语方言记音字的背后,是各地方言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方言相对于普通话的特殊表现力
 
对于拼音文字来说,网络上的特殊记音形式完全是工具性的。它是在本有其字的条件下,对原字的一种略写,本质是偷懒。这种形式没有为语言增加任何差异化的意涵。
 
而对于汉字来说,网络上的方言记音字是没有“本字”的无奈之举,而其动作的初衷是要回溯和重现被标准语屏蔽的方言词,其诉求是人文性的。它丰富了民间语文。

 
4.方言记音字在汉字文本中要“识相”
  
“识相”是上海方言词,这个词可以用汉字写,意思是知趣,但语气更重。

我们肯定了网上的方言记音字,但话又要说回来,记音在汉语书面语中完全是“非主流”的。方言记音字充其量只能出现在网络段子或聊天语言中,作为一种点缀或临时性措施。

我们在使用方言记音字的时候,一定要有充分的“自知之明”,要识相,要知进退,不能“得意忘形”。这个“形”,就是中文书面语的表意框架。一旦忘记了,别人就看不懂,那就无趣了。

 
例如除非搞笑,我们不能在网络语言中一本正经地说:“绳命,是剁么的回晃;人生,是入刺的井猜”;
 
我们也不能把线上的语言表达方式随意带到线下,在现实生活中树这样的牌子:
 
不样停车
 
不样钓鱼”。
 
也不能像有的超市标牌那样“创意写作”:
 
蔬菜 水果 猪又
 
拖孩一律十元
 
棉发糖”。
 
一写汉字,就须正襟危坐,严肃点。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