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疫情中我们能反思什么

2022-04-12 星期二

上海昨天宣布了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的划分,也意味着仍被隔离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上海此次疫情将重塑中国的新冠防疫策略,官方肯定也会做相应总结。我们看到,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几座有Omicron病例的大城市,最近都在积极应对。这几座城市应该已经汲取了上海此次疫情失控的教训:例如北京直接将酒仙桥地区列为高风险区封控,这种第一时间的紧急处置将封控范围限制在最小,目的是不影响其他地区的正常流动;又例如广州第一时间查明了受控区域内的孕妇、基础病患者、需透析患者数量,安排专人对接、并在新闻发布会加以公布,这将有效减少区域封控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官方的主动沟通也减少了民众的焦虑。


上海疫情能让我们有很多反思,可能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反思的内容也不一样。我讲讲我的看法。


一、再次形成中国防疫共识


清零还是躺平珍惜用巨大防疫成本换来的宝贵时间窗口两篇文章中,我们已经说明了,中国在疫苗有效性、疫苗接种率(尤其是老年人接种率)、特效药物储备和病房准备上都仍然存在不足,甚至与最谨慎放开的新加坡相比,都还有差距,这主要是由中国人口数量基数过大决定的,要补齐这些短板仍需时间。此外,尽管从海外数据看,Omicron的病死率(病亡人数/感染人数)不高,但传播速度极快,短时间内就会感染大量人群,从而导致短期内重症和病亡人数增强非常多,从而冲击医疗系统,造成各种次生灾害。


早在今年1月,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张文宏医生就在上海两会期间提交建议,指出Omicron的隐秘性有可能诱发较大范围传播,继而带来医疗挤兑和次生灾害。所以他当时建议上海能够针对疫情规模超出当时5倍或者10倍做好预案,包括实战演练、加强救治体系建设、加快抗疫科技平台建设等,并应当做好对更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分级诊疗的培训及物资准备。在当时的媒体采访中,张文宏医生甚至提出要警惕由于重症率下降,很多国家特别是Omicron流行已经见顶的国家,出现了认为防疫意义不大的观念,这种全球抗疫出现的疲惫和松懈,将使中国将要面临更大风险。(见2022年1月《文汇报》对张文宏医生的采访)


很可惜的是,上海此次应对Omicron疫情,恰恰没有做到张文宏医生预警的那些准备,反而很可能是受到了海外某些躺平观念的影响。仅仅看到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病死率数据,而没有意识到海外已经发生的Omicron疫情所导致的短时间内重症和病亡人数快速增加,进而冲击医疗系统和导致次生灾害的情况;更没有考虑到上海以外广大地区医疗资源仍需准备的现实。上海失控的社区传播,最终导致严格的封控,由于并没有针对这种规模疫情扩散的预案,又出现了生活必需品物流中断、急症无法就医等严重问题,这些封控中产生的各种次生灾害,反过来又让在封控中承受困难的人们呼唤还不如放开。


可以讲,上海此次疫情的代价十分高昂,教训十分惨重。


这个高昂代价换来的,是各地再次认识到,防疫在中国并非一省一城的事。尤其是自高速传播的Omicron毒株开始,慢防控、希望将管控区域精确到一个奶茶店的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时。这并非是讲上海此前的“精准防控”有错,而是讲Omicron的传播速度决定了防疫策略必须再做调整。


二、新防疫模式的特点和挑战


除之前已经提到的提高疫苗有效性、接种率、加快药品储备和病房建设外,从国家卫健委专家的几次采访来看,新的防疫模式强调的是“快”。快速排查、快速封控,从而将封控范围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这是基于Omicron传播速度快做出的应对要求。这也意味着几个挑战:


1、大城市的区域管控次数可能增多


当发现个别病例时,相关区域可能就要采取一定的管控措施,分别落入到封控区、管控区或防范区。这对管控区域之外的流动性会形成最好的保护,避免出现上海那样大面积封控的情况。但相应的,个体可能处于管控区域之内的机率增加了。这对地方政府和民众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地方政府应当提前摸排各个网格化区域的孕妇、慢性基础病人、放化疗病人、血液透析病人等必须接受现场医疗人群以及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情况,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就提前建档并且动态更新,确保在封控期间有专人对接。尤其对于子女不在身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应当采用更有针对性的联络手段。应当确保每个管控区都有对应的医疗机构,能够及时收治这些病人,即便在已经感染阳性的情况下。对于老年人集中的居住社区,应当考虑参照养老院对待,必须有足够的基层网格管理人员,有必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此外,各地还应当根据人口情况提前建设方舱隔离点、储备额外的核酸检测能力。


二是民众应当日常就做好各种物资储备,尤其是预计在管控状态下所必需的食品和医疗物资储备。各地医院对慢性基础病人的药物出售应当放宽至三个月,并且应当允许在三个月届满前一个月就可以提前购买,以此保证慢性基础病人必需的药物储备在任何时候都维持在至少1个月以上。同时要考虑大城市有非常多医保仍在异地的老年人,他们的药品通常是定期从老家医院购买并邮寄,针对这部分群体,应当考虑医保门诊的打通或制定其他应急预案。此外,对群体核酸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感染问题,有防疫专家也提出在疫情期间集中检测核酸时,民众应当尽可能佩戴N95口罩而非一般防护口罩。


2、防疫出行信用体系的重建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国务院统一的行程码和各地的健康码构建起了中国防疫策略下的流动性基本信用体系。但上海此次疫情的快速扩散和赋码严重滞后,严重冲击了“两码”信用体系。如果上海的健康码都被不被信任,那其他城市的健康码也可能遭受怀疑。最近一段时间,由于上海健康码导致的不信任问题非常多,健康云显示的核酸检测结果与疾控中心掌握的情况不一致导致需要市民配合集中隔离时出现矛盾,也使得许多地区更为保守的对待有涉疫区域行程的物流人员,大量货车滞留、拥堵在高速的情况频发。国务院近期对物流问题非常重视,已对全国物流畅通的保障做出安排。但说到底,这不是交通部门的事,而是对其他地区的健康码是否信任的问题。由于Omicron传播速度极快,全国更需要一盘棋的防控配合,因此,建立全国统一(至少是省内统一)的两码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3、为可能发生的居家隔离前提做好准备


本次上海疫情由于社区传播规模庞大,来不及集中收治,因此出现了在阳性后仍然滞留于家中的情况。有专家也提出,在疫情规模过大难以全部集中隔离时,也可能会考虑允许居家隔离。但现实是,当前许多社区并不具备阻断传播的居家隔离条件。有必要考虑在无疫情期间,对大城市的老旧小区的下水管道、通风管道等进行集中改造,使之尽可能避免出现居家期间因管道老旧问题导致的不同楼层间的疫情传播,或至少降低出现这种情况的机率。


4、加速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上海疫情暴露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能力严重滞后的问题。随着老龄化日趋加剧,大中城市的基层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多。传统的居委会在人员数量、服务意愿、年龄结构、个人能力等各方面都开始滞后于实际需要,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得更加明显。基层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是十分紧迫的工作。这需要根据当地的年龄结构改革各地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可以采用“市场+志愿”的方式,加大基层公共服务投入,将其作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来对待。这将创造更多稳定的就业机会,也将形成新的规模化产业。


三、应当就新的防疫模式,做好广泛的沟通


新的防疫模式其实对民众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Omicron之前,中国的大多数民众都没有经历过真正大规模的疫情,因此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配合意识都十分不足。但在Omicron之后,出现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已经大幅提升了。如果沟通不足,民众没有足够的准备,那后续就会产生类似今天上海这样的问题。


除与民众就新的防疫模式做好广泛沟通外,还应当与海外企业、商会做好充分沟通。欧美亚发达国家虽称不上“躺平”但的确是放开了。国际经贸交往正在恢复。中国企业是诸多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最近深圳、上海的疫情管控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一定冲击。以我的观察和交流,中国新的疫情管控措施由于还未完全成型,导致海外担心非常多,尤其将动辙封控整个大城市理解为未来的常态。这导致海外企业和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变得更为不确定。


海外企业、商会和资本市场关注中国防疫策略的变化,是很正常的事,也是中国需要认真对待和回应的问题,做好这方面的沟通非常重要。但针对商界的沟通,更应该从商业角度出发去解释,而不必做宣传或者政治上的回应。


我想商界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何中国不像欧美(或至少像新加坡)那样选择放开;二是中国新的防疫策略是否以动辙全城封控为主。


针对第一个问题:应当让商界充分了解,中国今天大中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劳动力的父母、子女大多留守在乡镇村的现实,而目前乡镇村的医疗条件应对Omicron是准备不足的。如果放开,那么乡镇村的疫情会使中国大中城市最主要的劳动力选择去救助自己的家人而不是继续安心在城市工作,最终对生产和经济的影响更为负面。因此,当前仍然需要以管控的方式来防范疫情。海外尽管放开,但只要检测阳性的员工也需要居家自我隔离至转阴才复工,这甚至导致不少国家的医疗体系(如英国NHS)反复受到缺员冲击。这些事实,都是彼此需要理解的。


针对第二个问题:应当将新防疫策略的基本原则尽快与商界进行沟通,这是一个关于预期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新的防疫策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避免出现大规模管控,进而为未来进一步放开争取足够的准备时间。但在Omicron时代,要实现避免出现大规模管控,就可能会出现更多、更频繁的小规模管控。因此,在新的防疫策略下,全城封控的可能性会非常低,但局部管控的机率有所提高。总体上,这将保障中国很难再出现上海那样的大规模疫情导致的全城封控和反复拉锯。此外,应当对涉及全球产业链的工业或者科技园区,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疫措施,尽最大可能确保产业链的平稳。


在海外逐渐放开的前提下,中国的防疫管控策略会受到更多非议,其中存在有意为之的攻击,但确实也存在不能身处其中的不理解。对有立场的人,再多解释也没有意义;但对不理解的人,确有必要令其多一分理解。可以考虑由第三方机构拍摄互联网短片的方式,通过反应特定群体的现状,辅以数据,简洁而真实的反应中国过往和当前防疫策略形成的原因,尤其是大中城市劳动力人口与家人分处医疗资源不同地区的现实,以及两年多来中国防疫在生命保障与经济保障方面所做的兼顾。这比海外只流传中国防疫过程中出现的个别负面信息要好得多。


最后,希望上海的疫情能够尽快平息,也希望全城封控的情况不再出现。


以上。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