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化的文案,将网络上的声音大刀阔斧分为两半,一边是无话可说的人,一边是源源不断的素材制造机,而试图发声的人被千篇一律的模板包裹着时,反而离真正的表达越来越远。」
>>>
你有经历过这样的瞬间吗?出去游玩一天时,p好了精美的照片却为想不出同样精美的文案而苦恼;想要在朋友圈分享心情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
现在,也许你不必再纠结。打开小红书、豆瓣或者微博,搜索相关关键词,就可以获得多种多样的优质朋友圈文案模板。
事实上,文案模板的制作已不再仅仅停留在社交平台的分享中,它已经成为人们塑造社交人格、进行自我呈现的重要工具。
“辣妹专属文案”“软妹必备网名”……塑造一个精美的社交形象,只消用一句从文案博主处偷来的通用素材,就可变身成为社交平台上“可可爱爱,没有脑袋”的萌系担当。
如果觉得不够特别也没关系,还可以从网上找写手替你写作文案,或者使用特定的文案生成器。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文案模板中,往往带有“高级”“氛围感”“小众”等标签。
“文案模板产业化”的背后,让我们不由得深思,氛围感裹挟的文案模板中,是什么让我们获得如此之高的社交满足感?文案堆砌打造的精致社交形象背后,又是什么让我们走进了交流的无奈?深挖网络热门文案,便会发现,它的走红并非毫无依据,而是梗类文案与表情包共同打造的产物。
“我揪住了一只蝉,让我以为揪住了夏天,谁知道蝉说:说不上爱别揪蝉。”“今天坐电梯遇到个男生,他按了八层,呵真会暗示,他八层喜欢我吧。”谐音梗和网络热词的频频出现并未折损网友们的热情,反而让人们的好奇心更上一层楼。互联网碎片化的传播以及语言模因的加成,使得文案模板成为人们建立社交形象,拉动社交人气的重要工具。事实上,人们并非没有意识到,走红的文案模板实则是对平实枯燥的表达的美化呈现。然而,相较一目了然的视频与照片滤镜,文字对自身形象的美颜加成作用被识破的概率微乎其微。一个抽象的画面加一个毫无攻击性的具象物体,就可以打造一个人畜无害的社交形象,且极其不容易发现其与现实形象的差距。美颜后的文案模板,是人们进行前台表演的巨大利器,更成为了人们对自身社交印象管理的主要方法。热门的文案模板可以多重运用于不同的社交场景中,且能极大程度满足我们对于社交形象的想象与对自身某一讨喜特点的赛博放大。希望被他人认同为“可爱”的人便极易被“可爱沙雕的文案合集”等标题吸引,自身定义为“辣妹”的则会多关注“辣妹文案”。这种寻找与社交人格相符的文字模板行为,实则是人们对于已经展露尖尖角的社交人格特点的神秘化与补救,更是对沉浸在水面下另一重社交人格可能性的选择、隐藏与掩饰。文案热梗的运用,似乎已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足够有趣、受欢迎的鉴别标准,因此也成为了文案博主们的一大商机。朋友圈想不出足够有趣的文案?没关系,早有文案写手与文案生成器为你提供了几百种不同的选择。文案模版的产业化中也不乏一些流量密码。有文案模板的写作者曾经表示,现在不在文案模板标题中带上“高级”“氛围感”“简约小众”等词汇,几乎就没有浏览量。甚者,文案的标签有时不得不与“名媛风”“社畜”等群体标签同屏出现。与高度追求“氛围感”“高级简约”的照片如出一辙的是,在文案模板的选择中,人们对于高级氛围感的想象丝毫不减。高级、氛围感的最初起源,是时尚领域中,利用简约的色彩搭配,加上出彩的配饰所形成的不同于繁复鲜明的时尚感。然而,随着时尚词汇的不断滥用,高级、氛围感似乎已经变成“廉价的非主流”的贬称。有趣的是,人们一边痛斥着廉价化的氛围感,一边却从中品尝到了高级的土味浪漫。高级、简约的浪漫想象与群体身份交织在一起时,我们的网络审美逐渐模糊化。氛围感的浪漫文案生成库中,一定要有玫瑰、日月、富士山,还有被眼泪揉碎一地的星光。只要将被群体审美认同过的意象拼接在一起,即使语义不通,我们丰富的感官想象也能在脑海中自动模拟高级的氛围感。氛围感的文案并非完全丢失了它高级的美感。热门的高级文案中,往往也能看见对过往诗歌、散文的模仿写作。不同于十年前盛行的非主流文学,随着现代自由美学意识的进一步解放,人们追求的是朦胧的生活热情,这样的生活可以有烦恼、不如意,但被朦胧浪漫包裹后,过程的苦涩可以被我们忽略,因为奔向的都是光明的未来。
由此,氛围感文案应运而生。它们善于利用积极情感的文艺诗韵与高级群体身份的想象对语言文本进行再创造,使人们的感官蒙上精神储备充裕与物质生活美好的双重滤镜。氛围化的文案模板,在人们现实审美的模糊化下,成为朋友圈网络中不咄咄逼人却足够诗意的视觉文本。它不仅仅是“名媛”、“社畜”某一个群体渴求的符号,更加是社会集体审美的矛盾化出逃。人们厌弃了现实中对于物质的盲目追求与崇拜,通过对氛围感的想象在网络中重归浪漫,却又从中希望利用物质化的审美塑造光鲜亮丽,不同于茫茫大众的虚拟人格。因此,我们不断追逐着高级氛围感的社交,却因盲目堆砌的意象与现实审美的落差暗自嫌弃这种廉价的浪漫感。看似浪漫,背后全是套路。你的氛围我的氛围好像都一样,当人人都“高级”的时候,高级是否还有意义?
事实上,真正重要的不再是文案是否真的足够高级、简约,毕竟没有人试图利用朋友圈文案取得多大的文学成就。当我们走下判别是非的天平,还能观察到的是,比起一昧贬斥高级氛围感的滥用,这不仅是一次现实审美的网络出逃,更是一代人对自由、浪漫的情感仪式化追逐。文案模板的交易与分享中,偷、买的商品性质意味并没有那么浓重,有时甚至不需任何资本的流通。看到挺有意思的一句话,顺手一评论,点击复制,文案模板便可以据为己有。这本是无可厚非的选择,然而在文案写作产业化的背后,我们看到的,还有无奈的文字失语者们。文字失语目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它是由最近在豆瓣小组热榜蹿红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所提出的概念,意指语言匮乏者把握不到重点,常常词不达意、有口难言的现象。短短半年,组内已经汇聚了近二十万名受文字失语影响颇大的组员们,他们或是在组内探讨某种现象该如何表达,或是分享自己被文字失语困扰的心路历程。而现如今,文字失语已逐渐突破表达的困境,来到了新的社交陷阱。人们不仅无话可说,更加害怕发言,害怕无人倾听,害怕伪装的面具被识破。因此,还不如用最通用的文本模板掩盖所有真实想法与情绪。
文案模板使用的大众化使得个体话语的独特性被淹没,沟通与表达不再需要思考,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完成看起来文采斐然的文案写作。矛盾的是,即使利用文案可以帮助我们打造线上人设,但当所有的文案都是模版化套路化的时候,反而让人失去了个性,因为你想造的人设,人人都能造。今天是“lagirl”,明天是“名媛”,人们可以随意利用社交文本穿梭在不同的群体身份中,而身份的改变只需要一句“xx风文案”。个体的独特性被隐藏在失语的文字背后,不仅淹没了个人的声音,更带来了认知的惰性。认识一个人不再需要想象,只需要观察他们的朋友圈文案便一目了然。“偷文案”的思维惰性,不仅是当代互联网原住民们被碎片化信息冲散了的想象力与表达欲,更是赛博社交中真诚与技巧碰撞出的矛盾产物。“敷衍学教程”与“朋友圈彩虹屁文案”就是很好的佐证,糊弄学大师们既想降低社交成本又想维持表面和谐,彩虹屁学者们则想靠甜言蜜语拉近社交距离。通用话术的背后,是交流意义的失语,是数字人们希望通过低成本获得高质量社交的文字技巧。
彩虹屁文案
即使真诚与技巧并不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文案模板的大众化已经冲走了赛博社交大部分最真诚的初心。人们沉迷于建立点与点的链接,有时却忘了真诚才是最高级的技巧。
文案模板堆砌而成的精美社交形象中,我们获得的社交满足感更像是一种群体认同快感。当文字成了社交资本,我们再试图从文字中窥见过去的回忆时,所能做的只有努力抓取脑海中残存的细枝末节,将它们排列组合,使之尽力符合最终的结局。至此,写作本身也失去了其存在的象征意义:爱。因为爱,我们才愿意用文字构画技术无法感知的复杂感觉,即使我们知道语言也许无法达到如此的精妙。而在“偷文案”的拼贴游戏背后,人们似乎甘愿停止思考,甚而放弃了关于本真性的争夺。模板化的文案,将网络上的声音大刀阔斧分为两半,一边是无话可说的人,一边是源源不断的素材制造机,而试图发声的人被千篇一律的模板包裹着时,反而离真正的表达越来越远。
毕竟,当手无法书写下心之所想时,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