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最冷一天,多少北方人仍用不上暖气|大象公会

2021-01-07 星期四

图片

传说中的「供暖分界线」以北,并非都是集中供暖。


文|启德


21 世纪最冷一天来了,20 多个省市刷新低温记录。


图片


在这天寒地冻的一天里,你过得怎样?所谓「你在北方的暖气里四季如春,我在南方的室内大雪纷飞」还成立吗?


近两年,「煤改气」「清洁煤」相关问题引发广泛讨论,很多人也已经意识到:原来北方也有那么多地方没实现集中供暖。


趁着今天的寒冷,让我们再来梳理一次这个问题吧。


供暖分界线的真相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供暖分界线把中国分成了两个部分,在它北方的就有集中供暖,在它南方的就没有。


图片


这个说法的后半句基本正确,位于分界线南边的省份,集中供暖比例几近于无。


图片
· 湖北省 2017 年城镇居民的供暖状况


图片
· 四川省 2018 年城镇居民的供暖状况


图片
· 安徽省 2016 年城镇居民的供暖状况


但在它的北边,却不能简单以「有集中供暖」来形容。


图片
· 河南省 2017 年城镇居民的供暖状况


图片

· 陕西省 2018 年城镇居民的供暖状况


图片

· 山西省 2018 年城镇居民的供暖状况


「供暖分界线」是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学习苏联集中供暖模式的产物。因为苏联对「冬天」的定义是低于 5℃,中国只计划在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 5℃的天数大于或等于 90 天的地区推行集中供暖。考虑到湿度的影响,最终以秦岭-淮河线作为分界线。


分界线的划定,并不意味着线以北的地方就有了暖气,而是指以这条线为基准,对北方按不同标准实施阶梯式的「职工采暖补贴」。这一补贴顾名思义,对象主要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直到今天,一个北方城市集中供暖的比例,取决于那里的气温、能源供应、大中型国有单位在经济中的比重等多种因素,不同地方仍然差别很大。


北方城镇供暖史


2015 年冬天,随着东、西城完成最后 2.99 万户居民的「煤改电」工作,北京市宣布其城市核心区实现供暖「无煤化」。


图片


在此之前,北京二环之内有相当数量的胡同居民过冬用的是自行燃煤的「土暖气」。这是他们自行购买、安装的一种暖气炉具,在采暖方式上属于「自采暖」,也就是上面统计表格里的「自行供暖」。


图片


北京老城区街道和胡同都很狭窄,热力和燃气管道进不去,难以接入城市供热网络,而改造的话又要考虑到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的特殊要求和改造成本等问题,于是让「自采暖」遗存到了较晚的时间点。


不过只要往前推二三十年,「大白菜+蜂窝煤」是很多本地市民记忆里的冬日常态。


图片


北京第一个热网工程始于 1958 年,这也是中国城市集中供暖的起点。为迎接十周年国庆,修建「十大建筑」同时也修建了长安街底下的第一个热网,为使馆区、十大建筑、中南海等地供热。但当时中国的资源有限、财政拮据,能支持的城市热网工程也就仅此一例了。


图片


这一区域之外的北京市民,冬天取暖基本都是靠烧煤,煤球和蜂窝煤都有。


图片
· 建国初期,煤建管理处职工为市民送煤球


截至 1985 年,北方仅有 30 个城市建立了集中供暖设施,供暖面积 4900 万平方米,只占这些城市房屋总建筑面积的 5.7%。


这时期集中供暖的主要方式是烧煤的小型锅炉房。


图片
· 80 年代,宣武区青年湖小区建筑楼群锅炉房


到了 90 年代,北京等城市开始发展城市热网,利用发电厂的余热通过热网供暖,这种方式称作「热电联产」。发展到 90 年代末,北方城市的供暖方式主要是热电联产( 62.9%)和 区域锅炉房 (35.75%)。


此时,集中供暖在北京普及率也才 17.7%、黑龙江为 20.6%、辽宁为 13.8%、吉林为 12.1%。


今天人们熟悉的「北方暖气」,只是在 21 世纪以后才快速发展起来的,而且如前所述,不同地区的普及程度相差很大。


图片


至今,集中供暖还只能说是北方城市的专利。依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年度报告数据,2016 年,北方城镇的集中供暖率达到了 80%以上。而参考重庆大学 2012 年专项研究的抽样调查结果,农村的集中供暖(和城市的热电联产不同,农村的集中供暖多为中、小型锅炉供热)比例只有 21%。


大多数北方农村居民,和南方人一样属于「自采暖」人群。


暖气之外,各有神器


外来游客到北方乡村旅游,可能会新奇地发现:这里的民宿以「炕」为单位。


图片


这并不只是民宿用来招揽生意的手段,前述重庆大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至今还靠火炕取暖的农户比例为 18%,在各种措施中居第三位。


图片


当然,普通老百姓家的炕要朴素得多,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木柴和秸秆。


图片
· 2015 年的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来到陕西榆林时,这里仍然在用包谷杆做饭和烧炕


再算上占比 37%的头号采暖措施煤炉,大部分北方农村过冬至今离不开煤炭。


图片
图片


相比起来,没有暖气的南方在过冬「煤改电」上倒是走得远比北方快。他们把原来烧炭的各种过冬神器都改成了插电版,还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产出诸多冬季爆款。


比如当年湖南农村盛行「火柜」,下面是烧热的木炭,脱了鞋躺进去盖上被子取暖。


图片


可供多人使用,跟日本人的被炉有些异曲同工:


图片


如今,加炭改成了用电,盖被子聊天也变成了埋头手机:


图片


更常见的过冬产品,源自当年的暖脚工具。比如火桶和四川流行过的「烘笼儿」。


图片
· 火桶


图片
· 「烘笼儿」外面是竹筐,里面是一个装着炭火的瓦钵


把它们改成插电版,加上椅子、被子,就是网购热门「作业神器」「暖脚神器」了。


图片

图片


也有一些神器是纯粹的时代创新,比如这款带 USB 接口使用 12000mAH 充电宝的电热秋裤。


图片


而这款同时为腿部和桌面供暖的电热麻将桌,不知今年有没有机会,正式成为春节爆款。


图片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年鉴》, 1990

[2]《中国华电城镇供热报告》

[3]杨宏志,《供热系统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4]韩梦,《城镇化下我国北方省份集中供热耗煤预测及节能潜力分析》,中国矿业大学

[5]重庆大学,《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建筑节能发展方向战略研究》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