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懒散的成都人干出来的事
2021-11-08 星期一
这些每个月领退休工资的老工人,你给他们讲“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们是绝对听不懂的。但是你给他们讲一个桌子上打麻将的人就是次密接,他们就懂得起了。老谭的女婿是成都11月疫情反弹的2号病例。月底女婿带老谭去兴隆湖耍了一下午,还回龙舟大院一起吃了饭。第二天,老谭在自己开的麻将馆跟一桌老邻居坐“包间”打了一下午。
女婿2号被确诊,老谭两口子和一桌的麻友就火速被带去沙河堡隔离酒店了。老谭住的10栋2单元也拉起警戒线,楼上楼下邻居全体居家隔离。跟老谭一桌的还有大院自治小组的组长黄小燕,也是当天就被拉走了。龙舟大院这个老旧院落是没有物管的,扫地收垃圾是社区安排的,每家每个月给10元卫生费,轮流守门的都是黄小燕厂里的师兄弟,四个人加起来250多岁。去年新冠刚爆发时,社区要管这种院落,只有黄小燕这样自制小组的人来牵头。这次连牵头的人都先隔离了。
黄小燕在快递屋的微信群里发了几个人首次核酸检测报告,阴性。群里的人松了口气。这个群有上百人,一个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因为快递屋的存在,快递通知群成了小区居民最集中的“业主群”。
快递屋的媛媛,在双十一前后最忙。前两天还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铺了一坝在门口。但是不管生意多好,中午该吃饭就走人,周末该带娃娃就要歇业,雷打不动晚上8点就关门。有些上班族回家取不到快递,经常跟她扯筋。媛媛说:“你愿意在我这儿寄快递取快递,你就来,你不愿意我也不勉强。你一个人穷不到我也富不到我。”老谭他们被隔离当天,小区的神经有点紧绷,当天晚上疾控中心给老谭单元的做核酸,做到凌晨3点。
楼上的住户看到监测点的蓬蓬搭起来,网上漫天狂转2号病例的轨迹,龙舟大院赫然在列,大家还在猜测是不是要把小区隔离了。结果老谭的单元做完之后,疾控人员就走了。虽然直接通往菜市场的后门临时锁了,该出门买菜的照样出门,方圆几公里最便宜的菜市场还是那么拥挤,麻将不能打了,其他生活还得照旧。

第二天开始,10栋以外的其他人陆续有人变黄码了。刘老二在家门口操作“密接自查”的小程序,操作结束,不用去测核酸也自己转绿了。汪三哥在旁边看闹热,找到了节约60块钱的生活小妙招。虽然黄小燕被隔离了,大院门口的小喇叭依然响起来了。纯正的成都话录音——各位居民进出请带好口罩,进门扫场所码。4号开始很多人不敢随便扫码,怕扫了就变黄。但11栋的周大爷在帮忙监督,进来的要盯到扫了才能进。
周大爷以前也是自治小组的,每个月挨家敲门收卫生费和水费,就是周大爷两口子把院落里所有楼栋都跑完,没有电梯就从一楼个人爬到七楼。周大爷都是一头白发了,所以今年已经辞职,这次缺人,又穿起红马褂来当志愿者。还有个志愿者是小余,小余是余大爷的儿,余大爷二十年前在8栋守车棚的时候,小余还是开起吉姆尼混社会的超哥。他前两个月刚把小卖部旁边的空铺子盘下来,在大院里开了一家只能摆3张小桌子的串串香。《锦江发布》的公众号给小余做了个报道,给他帮隔离单元的居民送菜拍了点特写镜头,还添油加醋编了一段社区慰问独居老人魏婆婆的事迹。
魏婆婆的故事稍微有点传播正能量的做作之感,但小余给居民送外卖送菜是实打实的。被关在楼上的住户说“我现在看到他就觉得亲切得很!”旁边人打趣:“那你隔离完了就去照顾人家生意噻!”“嗨呀,他开业第一天我就去吃了的!”7号早上,疯传后门菜市场旁边又一个院落出现了红码,被疾控中心的车接走了,龙舟大院的人顿时嗅到了紧张的空气。
多多爸爸准备带老妈去医院主动做个核酸求放心,刚出门就接到汪三哥电话“多多爸爸你快回来,下午社区要给我们做免费的了!”媛媛接连在快递群里发消息——下午3点全体做核酸,挨个楼栋通知,大家准备好。中午开始飘毛毛雨,警察和社区的人开始来“摆台”,摆台之前要先清场。在消防通道都堵满车子的老院坝腾出一片空地做采样。10栋的袁老大帮忙找僵尸车的车主,连打几个电话没人接。老张也下楼看闹热顺带帮忙,给周大爷家的谢姐说“你帮我给黄四妹儿说一声,她下来的时候把我的手机也带到。”
老张旁边站着老许,他埋头问脚底下那只黄狗“土豆儿,你也跑来做核酸哇?”毛毛雨下起来,印着广告的移动棚子也在围观居民的互相搭手下迅速撑起来。疾控人员进进出出,也差不多就位了。一个工作人员拿着喇叭在各楼栋间穿梭,喇叭里循环播放纯正的成都话“绿码的居民请带上身份证登记做核酸检查”,楼上的看到打伞排队的架势,就先观望了一阵等人少了再下楼。排队的人也没有严格遵守1米距离,如果要逗硬,那就只有排到三官堂街了。小余在各个队伍中间找出一些年纪大的人,躬身把他们引领到70岁以上的绿色通道。蓝色的饿了么小哥和黄色的美团小哥把红马甲套在工服外面,提醒每个排队的扫场所码。曾经在这个楼栋毫无规律的院坝里互相问路的同行,以志愿者的形式又成了战友。
虽然大都是熟得不能再熟的老邻居,可能因为打伞,可能因为疫情的严峻,可能因为头一次做集体检测,大家也没有多的言语,服从安排听指挥,先排队登记,再排队做核酸,一切都那么自然,自然得就像他们每天去后门买菜一样。媛媛又在群里发消息帮忙通知——5点半就要结束了,没做的快来做!
到了5点半,小区里老老少少都做完了。到点该做饭的都回家了,院坝头没有热闹也没有口号。
这些懒懒散散的老旧院落居民,不像天府二街那些高层楼盘的业主们,有统一服务的楼栋管家可以帮忙拍出振奋人心的视频,也更不会在深夜里打着应急灯唱国歌。这些就是所谓“悠闲懒散”的成都人,不会挣大票子,能躺平绝对不内卷。能伸也能屈,在这个院坝长大的娃娃,就算没有当大哥的气质,也有“火锅英雄”的脾性。
我们又是实实在在的成都人,需要配合的时候,义不容辞,需要搭把手的时候,没得噻话推诿。能顺手帮的忙都不会当成一件事来标榜自己。在这种三不管的老院坝,有众人拾柴火焰高,没得袖手旁观看欺头。我们小市民知道要感谢的是这些实实在在出了力做了事的人,要感谢的话都是当面讲出来。抖音上总有人拍一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再用普通话刻意催泪地大声舞气喊啥子“成都加油”,我们做不出来。我们只会用四川话在心里给这片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土地说一声“要雄起哦”。成都是咋个雄起的?就是这些表面懒散的成都人活出我们真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