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策展人的门槛已经这么低了吗?

2021-02-27 星期六
疫情蔓延之时,名为 Unreal City Home 的 AR 艺术展正在世界各地悄悄进行——甚至是流行。


只不过它的展览场地不再是美术馆,策展人也不再是艺术机构或是艺术策展人,展览本身充满了丰富的艺术和非艺术元素,看上去有些令人——怎么说呢,眼花缭乱。


社交网络聚集着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布展现场:



“策展人”们各有奇思,而我们也尝试在北京三里屯 Jetlag Books 做了个“示范”——


拍摄地点:Jetlag Books 书店


请注意,这不是一朵普通的云,它是丹麦籍冰岛裔艺术家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作品 Uncertain Cloud。


你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盗版艺术品,实际上,包括这朵云和标志性的 KAWS 图像在内,所有用于策展的艺术元素都来自艺术家的授权。


这朵云它蓬松,轻盈。仔细听,还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他元素也并非静态。比如有人就将 Eliasson 的太阳火球扔进卧室,也许可以代替冬季供暖。



打开糖罐,竟然有一只七星瓢虫飞出来:



还可以一边和西装铜人在客厅跳舞,一边听盘腿哲人为你读诗:



BBC 认为这场欢迎“全民参与”的展览成功地把“普通观众的家变成了艺术馆”。任何人都可以发挥创意与想象力,将肉眼“不可见”的艺术品与眼前切实存在的场域进行任意配适。


于是,在接触那些作品的同时,我们得以重新认识熟悉的空间。


哪怕放下手机,艺术品们随即消失,但在“策展”过程中积累的趣味记忆,仍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周遭环境的方式。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策展人 
只要有台手机 


你可能不会接受这样的观点,但它正在变得流行:AR 艺术展不仅可以看,还很好玩。


Unreal City Home 的主办方 Acute Art 鼓励全球用户利用手中的智能设备在家中“策展”,并给出了相应的示范:

  

 

原本平平无奇的公寓顿时大变样。


正如埃利亚松的云朵,这些艺术作品本身具备极高的互动性(会动、会说话),完全开放的“策展权限”也很容易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


人人都可以把这朵云“带走”——只要在手机里装上一个叫 Acute Art 的 APP,这当中正在举办一场名为虚拟城市(Unreal City Home)的增强现实艺术展。


 

什么是增强现实(AR)艺术?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特定设备,观看 3D 或 2D 的艺术作品叠加在物理现实之上。相比于目前仍需要昂贵头显的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艺术,AR 艺术对设备的要求更低——手机或者 iPad 就足够。


这让它对时间和地点毫无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决定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成为一名“策展人”即便你只是窝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布置出一场生动的展览。



在 Acute Art 的 App 界面,艺术品的图标像美颜滤镜一样陈列在最底端,供“策展人”选择。


社交性、高效性及便利性等因素让 AR 艺术急速发展,新的尝试层出不穷。不止一家艺术评论曾提到,“这是艺术的进一步民主化”、“是对当代艺术馆系统的一种补充”。

 

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质疑:AR 艺术会让艺术馆失去地位吗?只在手机镜头里能看到的艺术算是艺术吗?


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这个目前尚让人感觉陌生与新鲜的艺术形式,正蓄势待发、野心勃勃地想要改变艺术展览的未来。



 不能欣赏艺术的散步,
 是没有乐趣的 

 

Acute Art 由瑞典艺术收藏家 Gerard De Geer 及他的儿子 Jacob 于 2017 年在伦敦共同创立,他们专注于实验 AR、VR 和 MR 三大领域中的视觉艺术创作。

 

 

2019 年,知名瑞典艺术策展人、2009 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 Daniel Birnbaum,离开了执掌近十年的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加入了 Acute Art。他带来了很多备受瞩目的艺术家的合作,也让 AR 艺术领域被更多人看到。

 

 

尽管对 AR 艺术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在少数,但 Daniel Birnbaum 坚信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在当今这个充溢着“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它或许就是那个可以减缓艺术窘境的新思路


Unreal City Home 是主办方 Acute Art 和英国独立传媒集团 DAZED Media 为疫情仍不见好转的 2021 年合作推出的特别版


 

它的最初版本——Unreal City,是从 2020 年 12 月开始在伦敦举办的户外 AR 艺术展。

 

 

落于泰晤士河南岸,展览以滑铁卢桥为起点,以千禧桥为终点。12 位艺术家的 36 件艺术品散落其间,构成了目前伦敦最大的 AR 艺术节。


参与方式同样简单:掏出手机,打开官方 APP,用镜头对准红色浮标即可。

 

 

让我们跟着 Acute Art 指南视频,参考策展人 Daniel Birnbaum 的游览顺序,以艺术家作为分类方式,在泰晤士河南岸进行一次绝不会感到无聊的艺术散步。


| Koo Jeong A |


和 Daniel Birnbaum 一样选择从滑铁卢桥开启这段旅程,所遇见的第一件作品是来自韩国艺术家 Koo Jeong A 的 Density(2019)。


巨大的方形冰块运用了环境映射技术,可以分解光、反射光,从而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在观者的视觉中共生。这也是 Acute Art 制作的第一件 AR 艺术品,已在全球多个城市展出过:

 

 

无论身处何地,你都可以凑近它,透过冰块的纹理观看眼前的景致。绝对和平时“隔着”空气看到的样子大不相同。

 

 


| Marco Brambilla |


离开滑铁卢桥没走几步——是的,漂浮着的水晶球里,的确是凯特·布兰切特的脸。


四个水晶球代表四种性格:乐观、暴躁、忧郁以及冷漠。凯特·布兰切特的语气和神情不停变换,对你反复低吟着“I love you”和“I don’t love you”。

  

这是意大利电影导演、录像艺术家 Marco Brambilla 的作品 The Four Temperaments AR (2020)。探讨了人们情绪切换中的亲密与距离、温柔与残忍,并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这场情感交战的主角。



 Marco Brambilla 看来,当代人和手机的交流多过了任何其它事物(有时也胜过了任何人),因此,手机内出现的新事物会在心理上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影响。这是艺术家决定涉足 AR 艺术的根本驱动力。


| 曹斐 |


还是别再迷恋凯特·布兰切特了,让我们继续往前走。

 

一个穿橙黄色运动服、喝着汽水的少年好像正在等待你——这是中国艺术家曹斐以她的儿子为原型进行的创作。

 


The Eternal Wave(2020)是曹斐在 VR 艺术领域公开的第一件作品。参观者戴上 VR 头显踏入展览中的特设房间,就会立刻瞬移到曹斐在北京红霞剧院内的工作室厨房。

 


为配合这次 Unreal City 展览,The Eternal Wave 被演绎为更轻便的 AR 版本。只需要一部手机,便可一探艺术家对虚拟与现实的个人理解。

 

| KAWS |


停在原地不要动,将手机瞄准你的斜上方——美国艺术家 KAWS 的大名鼎鼎的 COMPANION 就在眼前。


随着 KAWS 知名度暴增,长着一双 X 型眼睛、酷似卡通角色的 COMPANION 成为了当代艺术中的经典形象。当然,价格也一同飙升(其作品平均价格于 2019 年达到 82063 美元)。

  

COMPANION 在韩国石村湖 

但在 Unreal City 里,它全部是免费的。

 

正如前文提过的,只能在观者手机屏幕中得以短暂“可见”的 AR 艺术,真得可以被归入艺术的范畴吗?

 

KAWS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角度离不开他街头艺术家出身的个人背景。他早已习惯一些艺术作品有时只能在物理世界里存在几个小时,比如涂鸦。因此,AR 艺术对 KAWS 来说就仿佛回到原点,让他再次思考艺术可以如何存在。 

 


艺术品一定要以我们习惯的方式存在吗?无形的艺术品难道就不能是“真实”的吗?艺术又一定要“永恒”才行吗?KAWS 觉得未必如此。


| Tomás Saraceno | 


当砖红色的 The OXO Tower 离你越来越近,温馨提示:昆虫和巨物恐惧者们,可以直接跳过接下来这个作品。

 

深深痴迷于“蜘蛛”的阿根廷艺术家 Tomás Saraceno 一直对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保持警惕。作品 Prototype of Maratus volans, Web of Life (2020) 将一只孔雀蜘蛛放置在河岸上,延续了对“蜘蛛”的探讨,是艺术家一个大型计划的雏型。

 

孔雀蜘蛛因腹部鲜艳的颜色与花纹而得名,只生长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及昆士兰州

 

蜘蛛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 3 亿多年,相比之下人类才是晚辈。“当我们总是抱怨房间里有蜘蛛入侵时,我觉得反而是我们住进了蜘蛛的家。”

 

城市被建造为只适合人类居住的模样,这里不欢迎任何其他生物。但 Tomás Saraceno 则希望通过 AR 艺术,在城市情境下拉近人类与其他生物的距离——少一点害怕,多一些好奇。


| Bjarne Melgaard  |


走在两排树中间,一只头顶鸵鸟蛋的章鱼大老远就开始冲你挥舞触手。


这个名叫 Octo with Ostrich Egg(2020)的 AR 作品来自挪威当代艺术家 Bjarne Melgaard。就像 Tomás Saraceno 痴迷于蜘蛛一样,Bjarne Melgaard 的痴迷是章鱼。他曾做过一只长着人脸的巨大章鱼雕塑,让它趴在溪水旁的草地上。部分触手藏在地面下,仿佛刚从水里爬出来。


 

这次的 AR 章鱼是对过往作品的一种回应。手法相似的还有 Lightbulb Man(2020)中的铜人以及 Devil Man(2020)中的章鱼人。它们在以往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几乎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宇宙。

 


通过续写这些印有了个人标记的艺术故事,用新技术在虚拟世界中赋予它们新生命, Bjarne Melgaard 重新审视了时间在他艺术世界里的作用。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省去了将大型雕塑运来运去的种种麻烦(和金钱)。


| Darren Bader  |


快走到 Blackfriars Bridge 时,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巨大的十字架女孩。


美国艺术家 Darren Bader 展出的 Mendes Mundi:Mends of Scott Friendes 系列,还包括了一个面相怪异的跳舞男人,一个架在五个轮胎上的指甲刀,一条绑了一圈火药的鱼(是的,它最终会爆炸)。

  

 

带着哀伤的幽默,夹杂着讽刺的真挚,他的作品以 AR 形式呈现,那股超现实主义的气息更加浓厚了。

 

作为 AR 艺术的支持者,Darren Bader 认可其“进一步民主化”艺术的能力,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走进美术馆,但 AR 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艺术;不是在一种高贵、宏伟的语境之下,而是以一种实际的、愉悦的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制造喘息的机会。”


| Olafur Eliasson |


最终,我们走到千禧桥。一颗耀眼的太阳正悬挂在泰特美术馆前方。 

 

如果你此刻也想起了 2003 年于泰特美术馆涡轮大厅内展出的,令无数人迷恋的 The Weather Project,那么恭喜你,两颗太阳均出自 Eliasson 之手。

 

 

他为 Unreal City 创作的 WUNDERKAMMER 系列收录了太阳、乌云、彩虹、花朵、飞鸟、瓢虫等诸多自然元素。如果觉得太阳有些刺眼,那不妨转过身看看极光与陨石:

 


Olafur Eliasson 格外看重观众体验的结果。但他也给观众们留下了一条建议是:“千万别跳到泰晤士河里去,这些艺术品不是真的,而且河里很冷!”



 AR 艺术 
 不需要固定答案 

 

尽管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AR 艺术的概念就已经存在,但被科技发展所局限,最近几年它才成为一个被认真看待的分支。

 

疫情席卷全球后,艺术馆受到了重创。在不能开门迎客的日子里,它们纷纷寻求线上发展。此时,“轻便”到只需要一个手机的 AR 技术,似乎是一个有潜力的答案。

 

 

不过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AR 艺术还是太年轻了,它尚处在一个提出问题比寻找答案更重要的发展阶段。


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出发,去思考这个仍然新鲜的领域。

 

📱 AR 艺术会弱化艺术馆的价值吗?

 

不会。至少在我看,传统艺术馆的价值无法被任何因素削弱。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去特定空间才能接触到艺术品这件事,长久以来确实将艺术与更宽广的人群隔离开来。那些十分受欢迎的展览常常只去几个超级城市,这就给有兴趣的观众设置了很高的成本门槛。



Acute Art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专注于发展 AR、VR 与 MR 艺术的机构,他们决心打破艺术界对传统艺术馆空间、艺术展会乃至艺术节的过度依赖。“See art like never before”——让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观看艺术。


有了 AR 技术,你不必千辛万苦奔赴一场展览。它们会走向你,回应你的需求。


📱 AR 艺术在为手机“正名”

 

我们已经听腻了这样的声音:手机毁掉了当代人欣赏艺术的能力。人们在艺术馆里忙着为艺术品拍照或和它合影,再无法专心欣赏艺术了。

 

 

但在 AR 艺术世界里,手机的角色摇身一变,成为了观众的另一双眼睛。只有通过它的镜头,你才能捕捉到这些肉眼看不到的作品——它是将你带进 AR 艺术的必要条件。


当手机成为欣赏艺术的得力助手,也许它在艺术圈跌到谷底的口碑,会有所回升。我们忍不住遐想:也许手机还能做更多(当然是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

 

 

📱 AR 艺术可以重塑城市空间吗?

 

Unreal City 展览还有一个彩蛋。当你穿过跨河大桥时,用手机对准墙面上的这些图画,它们会立刻动起来。

 

 

AR 艺术给城市景致增添了一层虚拟外衣。我们借此机会重新认识了即将住腻的城市,给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加点料。

 

这是一种浪漫的、有趣的、24/7 的、并且没有固定答案的方式。

 

 

不妨把它想成一个由艺术家打造的平行世界。打开手机,我们游走在现实与虚拟之间。你不知道在熟悉的场景中会遇到怎样的作品,就好像吃一盒巧克力总是好奇下一颗是什么夹心。

 

无论此刻的你欣赏它为一次“绝妙的前进”,还是怀疑它只不过披上了一层“时髦的外壳”,AR 艺术还有很长的未来

 

毕竟,它的初衷是将艺术带进更多人的生活中。无论是城市的河岸,还是公寓的卧室——每个角落都可以变成美术馆,而艺术永不打烊。☁️



撰文:玛鯊  设计:Andy

编辑:星星雨




很高兴认识你,以下都是我喜欢的
如果你也感兴趣,试试关注乌云吧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