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的文章里我简单介绍了Amin Taha的背景,今天着重讲一下他最受争议的一个项目,15 Clerkenwell Close,以下为了简单就叫它石头房子。该项目获得了2018年的皇家建筑师协会国家大奖,以及今年的斯特林奖提名(如果不是因为官司那基本可以锁定2018斯特林的最终大奖)。我主要想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点是项目的背景和文脉;第二点是建筑师对材料的思考;第三点是在环保和经济方面的思考。

(一) 文脉
首先放一张拼贴地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现如今的伦敦与1300年的旧城的关系。旧城墙(已拆除)内现代建筑林立,是世界闻名的金融中心。Clerkenwell的位置在老城外的西北角,地图中间的上部,河的右边有三块粉色的区域,左边和中间两块分别是圣约翰修道院和圣詹姆斯教堂。圣约翰修道院是历史上著名的医院骑士团的所在地;而圣詹姆斯教堂最早可以追溯到1100年,经历了遣散、用地变化、产权更迭改建、重建等一些列的变迁,今天说的这个项目其实也是在最初修道院的用地之上,今天的教堂的对面。
然而Clerkenwell的历史远不止这些,在工业革命时期这里是著名的酿酒、钟表和印刷中心。这里也是伦敦密度最高的建筑事务所所在地,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离圣詹姆斯教堂只有七八分钟的步行路程。圣詹姆斯教堂的院子是一块叫Clerkenwell Green的绿地,历来与进步主义联系在一起,列宁和斯大林在这里喝酒,转个弯马克思纪念图书馆于1933年就在当年共产党开会的地方建立。著名的卫报和观察家报在2000年后才从这里迁出。
(二)材料
Taha在讲述自己构思的时候着重提到了上面说的历史。虽然不可能直接将这种进步主义转化为某种具象的形式,但它带给建筑师一种对于周遭环境的批判和强烈的革新的态度。而建筑师对于周遭环境的描述和认知则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出发的。Taha进而对近几十年来流行的装饰完成面去包裹真实结构的立面做法提出了质疑。项目所在街道有一半左右的建筑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面看起来是砖建筑,然而它们其实都是钢或者混凝土框架建筑并在外面包裹了一层作为装饰的砖饰面。同样原理在现代石材建筑中,石材也只是薄薄的一层装饰面,挂在隐藏的龙骨之上。相反地,出现在古希腊神庙立面上的立柱则是真实承重的。

一方面出于对当代多层装饰性立面的批判;一方面是对具有丰富历史的基地的致敬,进而成为基地自中世纪开始的改建和重建进程的一个片段,Taha决定尝试使用现代的技术去重新诠释材料、结构和立面表达之间的关系。在Barrett's Grove项目中Taha对待立面的态度还只是让它自承重,而在这里可以说是更进了一步,立面与核心筒一起承担起楼板的重量。




Taha与来自法国的石材专家Pierre合作,从采石场开采的技术中得到了三种石灰岩立柱的肌理语言。第一种是粗糙的石材表面,第二种借由裂石的凿痕形成韵律,最后一种是完全打磨平整的表面。每减少一道工序,造价也会相应的降低,并减少石料的浪费。




(三)环保与经济

从上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四种不同建材体系的隐含碳量的比较(隐含碳在建筑行业的意思大概是指能源的消耗以及在建造、运输和维护中的碳排放)。从左至右依次为:石材结构,石材结构与CLT胶合木地板(详见Barrett's Grove项目),钢结构与混凝土楼板,混凝土框架与楼板。可以看到石材体系比混凝土的隐含碳少了一半,更是钢结构的不到1/4。而石材结合CLT体系更是可以借由固碳的作用成为负值。而下面一张图则对于以上四种建造体系的平米单价做了比较,石材与木材的结合是最低的。


Taha在这个石头房子里做的另一个实验是这个屋顶花园。在英国由于地下排水管道的限制,新建建筑都需要建一个蓄水池用来收集多余的雨水并暂时保存起来。通常情况下这个蓄水池位于建筑的地下室,在地层住区里也会看到下沉式的地面植被景观,其实也是起到临时蓄水的作用。Taha从景观和园艺专家那里了解到,四棵一定规模的树木的成熟的根系,可以吸收全年降水量的90%,于是将这个“蓄水池”搬到了屋顶,变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试验田”。腾出的地下室空间则变成了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