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了,幸好“元首的愤怒”还没被封禁

2023-06-10 星期六


怪物马戏团 | 文



元首的愤怒,是互联网鬼畜文化的图腾——这梗刚出现时,大家就发现了它有多搞笑和万能,但今天,再回头去看,你可能才会意识到它有多神奇。



“元首的愤怒”是B站和A站建站初期火起来的鬼畜,是最早、最火的鬼畜之一。它源自《帝国的毁灭》,一部讲述纳粹德国坍塌前日子的电影,其中有一段希特勒对高官训话的戏,因为表现力太强,情绪爆发过于有张力,被人截出来做成了鬼畜。



不少人对这个鬼畜的了解,可能停在上面这段描述中。但实际上,这鬼畜的诞生,比B站还要早了三年,而且它是世界性的,疯狂玩它的人,一直不止有中国网友。


它曾被中外各名人模仿,在16年,还是B站拜年纪的开场节目;它也被很多主流媒体报道,包括《英国每日电讯报》和《纽约时报》。



但“元首的愤怒”最神奇的地方是,17年里,它从来没有真正过时,不论在中外,都一直有人在做它的视频。


这是一个见证了互联网文化发展的老东西。



元首的愤怒真正诞生,是在06年,离油管开站也就隔了一年,是油管上最早的恶搞素材之一。而且,它不是在英语区成名的,第一个走红的元首视频,配的是葡萄牙语恶搞字幕,而第二个,则是西班牙语。


很快,元首就开始在各种语言的字幕里咆哮。为原片加上恶搞字幕/台词,是鬼畜文化(音MAD)的雏形。


2年后的08年,第一个蓝蓝路视频在日本网站niconico动画上出现了,现在我们熟悉的鬼畜正式诞生。此后,元首的咆哮立刻跟上,无数元首的鬼畜涌现。



再后来,空耳文化被N站和AB站发扬光大,这种把“鸡你太美”听成“只因你太美”的小黑子行为,传遍当时的亚洲互联网,而元首的咆哮正好与其完美契合。


我到河北省来、这星期、妨碍咱的渣渣、七万个嫂夫人挨个来biu……这些台词已经延续十多年的生命,直到今天还能被很多人背诵。



德语说啥都很凶狠的刻板印象,本就是个搞笑梗。而元首的德语则已经不止是凶狠了,每个发音都像在挑战血管被撑爆的极限。给它们配上空耳,就像穿着新内裤迎接新年的早晨一样苏爽。



再后来的2010年,人力VOCALOID被大众化,网友又迷上把视频剪成歌唱片段。元首再度成了潮流领军人,他的咆哮被剪成ACG歌曲,或古典名调,那个砸铅笔的片段,不知被多少人当成了打击乐器。




就好像不论互联网发现了什么鬼畜新乐子,愤怒的元首都会现身其中,然后引领潮流,直至今天。



元首是和众多经典鬼畜素材一起诞生的,比如上面提到的麦当劳小丑,以及更火的杰哥、金坷垃;但就算是它们,如今的热门鬼畜也已经很少了,哪怕有热门视频,也经常不是鬼畜。



但元首却没放弃鬼畜界活化石的身份,每年,它都会出现播放量破百万的鬼畜视频,还有不少数十万播放的视频紧跟各种潮流。直到20年,每年都会有人在B站举办“元首祭”,集合制作新的元首鬼畜。




在中文互联网如此,在海外也一样。元首的愤怒出名时,油管有很多同类素材,传到中国的有“德国boy”,没传到的有“放过布兰妮吧!”,但现在它们的作品都几乎消失了,唯有元首,时不时就出来吼出几十万播放。



18年,德国队世界杯翻车,元首在社交媒体上狂喷;22年,德国队世界杯翻车,元首在社交媒体上狂喷。



油管上,有个账号从14年前起,就在发元首的恶搞视频,直到今日也在勤奋更新,目前视频数已经达到了2665,几乎囊括了对所有欧美新闻的反馈——恐怕世界上最忙碌的播音员,就是愤怒的元首。



为什么我要突然写元首的愤怒?因为这是一个包含各种文化潮,囊括所有互联网发展时间点的梗中之王,不论何时聊它都不奇怪。更别提,它的诞生和游戏密切相关,要知道首个元首的愤怒视频,就是在怒喷《微软模拟飞行10》——


——这理由完全是我在瞎扯,但元首的愤怒是如此特殊,以至于这瞎扯都能听着有点道理。


不过必须记住,我们一直提到的“元首”,不是希特勒,而是特指瑞士演员布鲁诺·冈茨扮演的希特勒,这是一次次被强调的。



别说扮演希特勒了,单是这段地堡里的训话,就被多次拍成电影,有些还是巨星出演元首,比如安东尼·霍普金斯,但唯有布鲁诺·冈茨的版本成了鬼畜巨星。


为什么?首先他的元首是说德语的,而很多荧幕上的希特勒,说的是英语。



因为二战后,世界影坛有个潜规则,就是反对德国拍战争电影,尤其是二战题材。所以德国的反战(一战)名著《西线无战事》在21世纪前的两次改编方分别为美、英。直到21世纪后,这潜规则才慢慢放开,于是出现了《帝国的毁灭》。


唯有借助德语咆哮自带的梗文化,以及距离感,才能让原素材在空耳和恶搞区繁荣。



此外,布鲁诺·冈茨演的希特勒,和所有演绎都不一样,一个原因是,他是从德国人的视角表演的。《帝国的毁灭》由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三国联合拍摄,这三个名字同时出现,有点微妙。


在此之前,银幕上的希特勒,常是符号化的,演员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把他演得可怕、狂暴、疯狂,像个小丑。恐怕就算他们有不同想法,也很难在舆论压力中表现出来,这也是刚才提到的潜规则之一。


《大独裁者》


其实一些人认为,“鬼畜”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就是二战期间,英国拍出来嘲笑德国士兵和希特勒的宣传片,他们用鬼畜的剪辑、荒唐的字幕,让德国人看着特别可笑。


但布鲁诺·冈茨却把希特勒演出了人性,而且这份人性极为复杂。他扮演的希特勒,时常温和,有时甚至和蔼,所以其中一个傻笑片段也出了圈,这和二战前多位欧洲外交官的形容是吻合的。而且,他展示出了一种燃烧的斗志,你会看出,为何一战后,萧瑟的德国会出现希特勒。



可同时,他的希特勒又比荧幕上很多希特勒都疯狂、偏执、固执,他的残忍和无情,会在看似平淡的地方流露出来,他的自私和反人类,是由衰老疲惫的台词显露的。



借助布鲁诺的表演,电影把罪恶帝国的陨落时刻,拍出了中学生在办公室被教导主任训话的质感。然而这又是真实的,带着现实的荒诞感;人性的恶无法脱离人性,就像万湖会议上,只有平静开会讨论的纳粹高官,但这份平静,决定的是数百万人被屠杀的方式。


话说《万湖会议》意外要被引进了,非常值得看,同样是德国人自己拍的。


这份人性,把他的形象朝大众文化拉近,而这场景里现实的荒诞,又让他走入恶搞的世界。


《帝国的毁灭》改编自《在希特勒的地堡内》,原书作者同时也是著名历史学家,他评论布鲁诺的表演时,像是说了个地狱笑话:“(那时)他就是希特勒”。


现实中,这段训话确实发生了,不过它持续了半小时。具体训话内容难以确定,斯大林有一本400多页的希特勒言论里有过纪录,但许多证人间的话又互相矛盾,所以这片段是用希特勒后期的演讲改编的。


布鲁诺·冈茨在德语表演界地位极高,虽然缺少国际影坛的认可,不过老爷子也或多或少有点与好莱坞保持距离的感觉。直到19年过世前,他演过无数形象,有《柏林苍穹下》里的忧郁天使,也有《海蒂与爷爷》中的慈祥爷爷。


《柏林苍穹下》被好莱坞世俗化,改编成了《天使之城》,主题从战后柏林人民的心灵创伤,变成了爱情。


可惜的是,布鲁诺直到过世,都没对自己的鬼畜做出回应,网上盛传的回应视频,其实也是一段恶搞。




关于元首的愤怒,恐怕最奇妙的一点就是,它本是同期梗中最危险,最“不正确”的,却一直活到现在。


相比之下,不论海内外,同期的很多梗,已经很难再轻松提及了。欧美的舆论环境已变,许多笑话变得敏感,在国内,妖王和兄贵们都已被封,米奇不妙屋更是被判再也不能去迪士尼乐园。



可地狱的元首咆哮,却老当益壮。有些人一直不解,希特勒这样的战犯,怎么可以用来恶搞呢?


但在今日,回顾元首的愤怒,会感觉到,也许恰恰只有长期和平安稳的社会,才能把这种东西娱乐化。诚然,如今世界和平似乎摇摇欲坠,但对我们中的大多数而言,生活依旧是远离火药的,没有爆炸把我们和搞笑meme分开。


电影中反纳粹的独臂一战德国老兵


对经历过二战伤痛的人来说,这梗恐怕就笑不出来了,这也是为何国际影坛在二战结束后这么多年,都有个上述提及的“潜规则”。这份创伤让《帝国的毁灭》在21世纪后才出现,得以赶上了互联网的潮流;元首的梗,可能是间接被创伤造就的。


确实,不论如何娱乐化希特勒,他依旧是个千古罪人。



但元首的愤怒,出现在《帝国的毁灭》的前1/4,它是一个节点,代表的是希特勒和纳粹帝国的毁灭,随后的故事,皆为这个节点的延续。把这段作为搞笑素材,恰恰是在嘲笑纳粹的失败,所以为何“元首的愤怒”,本质上应该是反暴行的。


况且,这样骇人的罪行,都能融进流行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口愈合的证据?


我们确实已经远离了战争,有时甚至难以意识到这份距离。


对我们来说,2004年是《帝国的毁灭》的上映日期:一部记录半个世纪前老故事的历史片。但在非洲的南部,把这个时间往前拨10年,是卢旺达大屠杀,一场源于种族仇恨,造成百万人死亡的屠戮。


大屠杀受害者的衣物,这其实是张21世纪的彩色照片


这个事件,引发了第二次刚果战争,也被称为非洲世界大战。它开始于这电影出现的6年前,直到电影上映时,战争才“结束”,造成了540万人的死亡。之所以有引号,是因为冲突没有停止,日死亡数依旧可以破千。



在我们的世界,是一部精致的历史电影,其中的灾难恍若隔世,就算恶搞也无妨;但在很多人不会去看的地方,文字是无法组成欢笑弹幕的,愤怒没有声音,没人把血P成白色,更不会有玩笑与暴君同时出现——听起来像是在形容太阳照不到的角落,但那其实是地球大陆的1/5。


元首身上那种有点地狱的黑色幽默,背后可能恰恰是人类漫长历史上,难得的至高成就:长达近百年的和平。哪怕经常被用来喷人,“元首的愤怒”也是属于幸福与和平的——这地狱幽默感,是我们和平一代的特权。



同时,咆哮的元首又仿佛一直在提醒人们:曾经,出现过一个叫希特勒的人,他用极端的思想,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大浩劫。然后它说:这群疯人的帝国陨落了、狂想失败了,你们时刻都在看着他们沦为小丑的后果。


愤怒的元首在对我们低语:不要对不了解的陌生人如此愤怒,因为他的背后,就是世上对不了解的陌生人最愤怒的一群人,失败的故事。


新世纪后,德国影坛不止出现了《帝国的毁灭》,还出现了《希特勒回来了》。后者是一个披着喜剧外皮的严肃电影,它用希特勒在现代复活的故事,指出了让人不寒而栗的真相:不是希特勒率领德国走向了纳粹,而是德国人民选他去完成这事的。



在电影最后,演员扮演希特勒,去街上坐车来了段实拍。后来他说,那时自己感觉很糟,因为事情和他想得不一样,街头很多人没在朝他大吼,而是向他行纳粹礼。



有多少人只是在开玩笑,又有多少人其实不是?这电影拍摄于2015年,糟糕的是,对这个问题,现在回答起来似乎要容易一点了。



所以,还好我们有愤怒的元首,一边用幽默感让伤口愈合,一边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痂下的血肉。因为只要我们还在用它来恶搞动漫、游戏、电影,以及所有温和而平淡的娱乐,他在我们眼中,就是演戏的布鲁诺·冈茨,一笑而过,而不是……其他。


在元首愤怒的空耳中,有句著名的“搞比利”,现在比利已经去世,布鲁诺·冈茨也已离世三年。他享年77岁,一生享负盛名,算是善终,我也不想故作悲伤表达惋惜。



也许正是元首的愤怒的梗,给了这位演员最好的纪念辞:他的魅力,让人类历史上最受痛恨的一个暴君,变得被人喜爱。


现在人们常说一句话: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在处处对立争吵的环境下,它有时听着像句威胁,仿佛说你的所作所为都被记录,早晚会被翻出来对付你。


但我们能否暂时以一种更人性化的视角,在对一位演员的纪念中,去验证这句话呢?



10年前,曾有人做过元首版的《未闻花名》ED,元首在其中唱道:十年后,你们是否还会记得我?UP主每年都会在这视频下留言,记录自己10年来的生活,不甚顺利,但也怀有希望;在弹幕和评论中,你会找到很多与如今网络环境格格不入的鼓励、互勉,以及对布鲁诺·冈茨的怀念。



10年后,人们也确实依旧记得他。


那我们,是否可以记得更多呢?


今年是布鲁诺·冈茨离世第三载,二战胜利的78周年;


同时,也是第二次刚果战争结束的第20年,俄乌战争开始的第2年。



-END-



往期推荐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