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棺 发 财 ?隐 秘 的 “墓 葬 美 学”
2024-04-05 星期五

不知道大家在夜深人静睡不着觉的时候,有没有一时半刻好奇过墓葬这回事。中国的传统文化千年不绝,其中就有墓葬艺术的一席之地。墓葬有皇权、等级之类的含义,还有着艺术美学的研究价值。随着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上的改变,人们更愿意去探讨死亡和墓葬的意义。
作为一个如今鲜少被提起的俗语,“见棺发财,大吉大利”,似乎已经慢慢丧失了它原本的含义。更多的人认为这个词的意思是:见到棺材就是即将发横财的预兆。当盗墓者见到棺材时,为了避免冒犯死者,他们会虔诚地拜一拜,以求死者不要降下灾祸,断了自己的财路。而与棺材息息相关的,是另一项民间艺术,即为“棺绘”。“棺绘”艺术就是将棺木作为绘画的载体,通过颜色、图案、主题等技法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追思与缅怀。根据各地不同的习俗与文化,棺绘的表现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流行于永登地区的棺绘主要有三种色调,即蓝绿调、蓝绿红相间调和朱红调。蓝绿调,就是在绘画时大量运用深蓝、浅蓝、深绿、浅绿色,并用金色描绘图案,整体效果类似于古建筑彩绘。民间认为“蓝色”象征着天,故用于男,“绿色”代表着地,故用于女。蓝绿红相间调,是用大面积的蓝绿色图案配以朱红底色,在蓝、绿、红、金等色的有机搭配下,营造出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而朱红调就是以大面积的朱红为底色,再用金色绘制图案。不管何种色调,大量使用金色是三者的共同特征,因为金色象征着富贵与荣耀,并且蕴含着吉祥和福瑞之意。除了颜色,永登地区棺绘最出名的是“沥粉描金”的技法。“沥粉描金”是我国传统民族绘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技法,多用于壁画和建筑装饰画中需要金色装饰的部位,最明显的特征是将图像线条绘制成具有立体感的浮雕状,然后用金粉涂饰。民间工匠采用这种技法,使棺绘更加耀眼和华丽,大大增强了棺绘的艺术性。除了常见有的龙、凤、鹤、蝙蝠等具有吉祥意义的纹样,工匠还会以“崇孝”为主题:在棺材上绘制“二十四孝图”,或者以“尚德”为主题,将“梅、兰、竹、菊”中国传统文人画题材“四君子”移置于丧葬艺术中。
除了在棺材上绘画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以外,相信“视死如归”的古人还会在墓穴内放置丰厚的陪葬品来帮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更好地生活。学术界将陪葬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生器”和“明器”。“生器”,主要指的是随葬品中原属于死者生前的私人物件。多数为他们的生前爱物,更能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和爱好。
比如,刘悚《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曾将心爱的《兰亭集序》带进了自己的墓室。年代更早的商朝妇好墓中,出土了一千二百余件玉器、骨器和象牙器,和两件铸有“妇好”铭文的大铜钺,突出了妇好的女战神地位。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最出名的文物之一“长信宫灯”,则被证实是西汉中山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在的私人所有物。但墓室毕竟空间有限,墓主人不能将自己的生前物品一一携带,于是出现了“明器”。“明器”,又称冥器,指的是专门为陪葬而制作,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器物,它们的存在是为亡者建构一个理想的来世生活环境。明器一般用陶、瓷、木等材料制作。是仿照实物等比缩小制成的陪葬品,如房屋、亭阁、瓷俑、器物、动物模型之类。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墓中,已出现专供随葬的模型,到了商周时期,明器的随葬则日益普遍。明器的存在证明了墓主对墓地的所有权,明确昭示别人不得骚扰、侵犯,也寄托了死者亲友对其的追思。因此,相较于代表墓主人喜好和身份的生器,明器更能凸显出他们的地位和财富。
你记忆中的墓俑,是不是像秦始皇兵马俑一样人高马大,长这样的:事实上,只有秦始皇花费了如此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定制了真人大小的俑,更多的时候,它们就像如今盲盒里的玩偶一样,又Q又可爱。比如: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墓乐舞俑,最高的也只有20厘米。而山东章丘女郎山出土的微型乐舞俑中最高的甚至只有10厘米:这些墓俑虽然没有秦始皇兵马俑栩栩如生,高大威猛,却胜在了种类和数量。有各种各样的家居角色,诸如侍者、仆人、护卫和艺妓,它们大多是用陶土和木头制成的,整体的艺术风格偏向朴素无华,表情不太严肃,甚至有些诙谐。比如,东汉的击鼓说唱俑,表现的是古代演滑稽戏的演艺人——俳优,虽然面部的抬头纹掩饰不住生活的辛劳,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freestyle即将脱口而出。缩着脑袋偏向一边,五官向中心皱成了一团,鼻梁旁两行泪水似划过的裂纹,再配合扭成对勾的眉毛和撅到鼻子的嘴巴,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此外,唐代的三彩工艺日臻成熟,墓葬中开始大量出现三彩俑,而不再是单调的陶俑。比如,最著名的骆驼载乐俑,不仅色彩丰富,神态也很逼真。同时,俑也不再只是单纯扮演家具仆从的角色,唐朝还出现了保护主人的镇墓兽、武士俑,以及代表长安国际化地位的胡人俑等。北宋以后,又开始流行用纸做的俑,但在官僚地主墓中仍不乏陶、木、瓷类人俑。此外,唐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墓俑的等级系统,根据死者级别规定随葬墓俑的数量、类型和空间布局,进一步加强了墓俑传统的儒家礼仪意味。明清两代基本沿用了之前俑的功能和形制,但之后再未有大的发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墓葬艺术的冷知识呢?评论区交流一下吧![2]米德昉:《瑰丽奇特的民间丧葬艺术——甘肃永登地区民间棺绘考察》[4]拂拂fuwafuwa:《民间艺术,冥间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