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元起送、50 元配送费,上海买菜难背后,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2022-03-24 星期四

本文作者:yxtlavi


3 月 20 日,上海的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为 24+734 人,21 日增至 32+865 人。22 日和 23 日则分别为 4+977,4+979 人。


上海当前的政策,是先以街道为单位进行混检核酸,在发现阳性后,逐步再细筛到网格内的区域,最终细化到某栋楼。整个过程是相对静止的。


也因此,许多居民会不断接到先隔离 48 小时 2 次核酸,正在以为解封时,又被通知还要继续居家 48 小时,即便自己多次核酸均为阴性,也不能出门。


多点散布于各区的感染者,给一直坚持「精准防控」的上海带来管理挑战。2400 多万的上海居民在「网格化」之下,生活状态产生差异:有的人可以正常上班,有的人却连买菜都成问题。


3 月 23 日,「上海买菜」上热搜。

 


「800 元起送、50 元配送费」


家住长宁的小陈(化名)从 3 月中旬起居家办公,在她家附近只有一个隔离管控区,其余的居民都可以正常活动,菜市场的菜品也还算充足。但在封控区域数与日俱增后,一些菜市场关门,绿叶菜渐渐变成抢手货,等到昨天下午五点她再来到菜市场,已经空空如也了。


(小陈供图)


她又去了附近的另一家超市,即使超市已经比往日涨价很多,但货架上依然是空的。「我家只有两口人,前几天一直也能买到,所以就每天买一点。」这让小陈措手不及。最后小陈只能空着手回家,而家里的储备菜不多了。


小陈早就放弃了线上购菜,「平台抢也抢不到,也没有小哥配送。」而同样住在长宁的刘丽(化名)担心在外买菜的风险,所以一直都是平台抢菜。某平台昨晚原定 0 点抢菜,她上线后发现又改成了早上 6 点抢菜。


无奈她又打开了另一个外卖平台,愕然发现家附近菜市场如今已要求「800 元起送、50 元配送费」,一小把韭菜如今卖到了近 30 元的高价,却依然月售多单。


(刘丽供图)


长宁区并不是疫情最多发的区域。家住浦东的张强(化名)已经居家隔离多日。一周前他们隔离了两天,解封时有人在小区门口大喊「快去买菜」。大家一窝蜂出门买菜。张强担心继续隔离,就买了冷冻肉、泡面、速冻水饺等能长期存放的食物。果不其然第二天就又隔离了,现在已经 5 天。


线上买不到菜,居委会也一直没有联系过他们,张强也不知道吃完了该怎么办。「也许居委会到时会帮忙。」

 


买菜难,分销更难


多位上海市民向丁香园表示,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除隔离。住在闵行的安叶(化名)和张强一样,最初被通知隔离 48 小时,紧接着又是一个 48 小时叠加,直至今日她已经居家一周。她调侃到,「2+2 进入无限循环了」。


住在浦东的周翊然(化名)因为单位内有感染者,被通知需要居家 7 天,但核酸检测结果出来晚了,实际上是第 10 天拆的门禁;如今她又被隔离,「听说是 48 小时」,但她已经不关心了,还是按照长期隔离来准备。


也有一些人隔离 2 天后,被要求 12 天内社区严格管理,非必要不外出,这种被他们称为「2+12」。


如今隔离政策每户都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小区内,也会出现好多户因不同原因,封锁不同时长,网络上也能看到种种不同数字的组合。


直接被通知封锁多日的市民,尚可按照多日食材准备,而那些最初只通知居家 2 天、也只按照 2 天的食物量准备的居民,一旦被通知继续隔离,就会导致食物量不够。线上和线下购买的紧张感加剧了对食材紧缺的担忧,让他们更超量地储备食物,也导致了电商的高负荷运转、配送人力的紧缺,这也就造成「买菜难」问题显现。


在昨天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也举例说明。「例如,有的小区最初通知 48 小时做两次核酸,又通知了再加 48 小时两次核酸,然后又通知做一次核酸 24 小时。他们质疑,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告诉 5 天?」


此,邬惊雷解释了当下的政策:「目前以分类分层网格化方式,进行减少流动、核酸筛查。」网格之间相对几乎不流动,哪个网格里面有阳性,就把网格里面的再进行进一步筛查。所以需要多轮筛查,加上混检研判时间较长,造成要多次叠加隔离日的情况。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解释,「即便是提前告知,也并不易缓解蔬菜紧缺的情况。」如果商贩已经知道附近的小区会长期隔离,商贩可能根本不会过来。


实际上,上海的蔬菜供应并不是大问题。进入三月份,虽然交易量逐渐增长,但批发价格一直保持平稳,一些易保存的蔬菜甚至降价。短缺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分发渠道。


(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 图源:视觉中国)


随着订单量增加,城市的保供链面临新的挑战。上海嘉定一市场紧急投入了 400 余辆短驳车周转,又投入了 110 辆新式三轮车,直接秤重交易;承担着全市 800 余家农工商超市的上海某物流园,这几天为了确保稳定运作,150 余名员工只能「自我隔离」在园区里,连夜工作。


配送是紧接着的第二个难题。上海骑手长期倚赖外地户籍群体,《青年学报》曾调查显示,外地配送员已占上海配送员比例 94.8%。如今全国疫情多点散布,一部分配送员在春节后因疫情原因未能返沪,还有一部分自身被隔离,无法配送,还能工作的配送员少之又少,才导致上述出现的「50 元配送费」局面。


另外,上海人的「蔬菜短缺」,实际上更聚焦于新鲜蔬果和肉类。这与上海地区的饮食习惯有关,而久存的菜品实际上并不短缺。小陈给我们提供了她家附近菜市场的图片,绿叶菜被抢夺一空,但南瓜却剩余不少,无人问津。


(小陈供图)



专家:生活物资是抗疫之重


一直未被隔离的小陈突然在昨天晚上十点,收到一条手机短信,短信通知她,两小时后即将封镇,她只能急忙赶出来买菜。外面人头攒动,大家都不知道自己会继续隔离多久,只能按多购买。


(小陈供图)


面对多日买菜难的情况,上海市商委主任顾军也在发布会上提到,目前采取了一些举措:让符合防疫要求的保供人员顺利返岗、指导电商平台在配送资源上做整合,增加配送力量,指导多家电商平台共享配送资源,错时经营,让外卖小哥上午配送蔬菜,中午、晚上配送外卖。


当前已有上海的部分社区,分销供应不成问题。安叶所在的社区,就组织了多种套餐形式,由社区给大家配送蔬菜,如果不会使用线上软件,也可以线下购买。虽然排队购买的人很多,但也是井然有序的。


(安叶供图)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也强调,本次「买菜难」最应该关注的,则是独居老人问题。


独居老人很难线上购菜,如果遇到线下短缺的问题,没有社区人员的帮扶,生活可能成为问题。家住梅陇镇的小刘(化名)的亲戚不会线上购菜,家中没有菜时只能用茶叶泡饭吃,小刘赶紧把家里的两大包蔬菜送过去,结果刚到家自己也被隔离了,目前亲戚接下来伙食如何解决,谁也不知道。


(小刘给亲戚送的两大包蔬菜)


常荣山表示,在对疫情的处理上,要分得清轻重缓急。重症病人是「重」、人们的生活物资是「重」。


他对上海依旧很有信心。「1988 年上海发生甲肝大流行,感染人数达 30 万之巨,但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被消灭了。对现在的上海,我仍然抱有信心。


常荣山解释到,「甲肝大流行时期,当时的上海也没有封城,只是限制了上海市民出城,最终没有发生一例病亡,也没有传播给附近省份。现在 Omicorn 感染导致的症状与甲肝不同,同时既有疫苗、又有快检工具,居家隔离完全可以。」


如今仍有大量上海市民居家隔离,为解决食材问题而苦恼,对隔离政策所不解。广东药科大学公卫专家邹宇华教授认为,「付出一定的代价,通过暂时的封控、及时的发现感染数量,是为了减小今后的防控压力。」

清华大学法学院、万科公共卫生健康学院教授王晨光强调:「疫情反复是客观事实,政策随之变动也很正常。防控策略、诊疗方案的修订,并不是拍脑袋说想严就严,想松就松,这不是简单的二极观念的博弈。」


3 月 24 日凌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在微博发表长文:「新冠没有那么吓人,但是仗很难打」,他强调上海的压力很大,「如果想不让城市停摆,就需要在数据支撑下不断做策略调整。当前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滚动筛查、锁定重点、切断传播链。」


「筛查大数据告诉我们,一个向好的迹象悄悄地出现了:非管控区域全员滚动筛查的病例占比逐渐走低,仅占总病例的 10%,预示社会面疫情逐渐受控。疫情的拐点虽尚未出现,但形成拐点的条件已经逐步具备。」


策划:yxtlavi、carollero

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小陈供图


丁香园招聘

1. 新媒体运营(丁香园)
协助运营丁香园公众号 微博等
工作地点:杭州
点此直接投递简历

2. 线上主笔(兼职)
独立完成医学/医疗相关原创内容生产
工作地点:远程不限
点此直接投递简历

也可将简历投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
邮件标题:投递岗位名称-姓名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