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根据全球综合数据资料库Statista的数据,2030年,全球二手服装市场的价值预计将达到840亿美元。在今天的肯尼亚,从“全球北方”进口的二手服装关系到200万人的营生,是产生巨额税收的庞大行业。与此同时,每年数亿件倾销而来的旧衣,也给肯尼亚带来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提示着发展滞后的非洲大陆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中进退两难的弱势地位。
编辑|徐菁菁
“一包二手衣服,四拨人受益“
吉空巴市场(Gikomba Market)繁忙的一天是从凌晨开始的——天蒙蒙亮时,一辆辆载货卡车抵达市场;来自肯尼亚各地的商贩乘坐过夜大巴抵达首都,马不停蹄地加入市场的人群。货柜开仓,批发商将“米通巴”一个接一个丢到地上,供商贩们现场选购。
“米通巴”(Mitumba)在斯瓦希里语里义为“一捆”,最初指富裕国家捐赠的、捆好的塑料袋装旧衣服包,如今通常指其中的二手服装、家居用品和鞋子。
吉空巴市场是肯尼亚乃至东非最大的二手服装集散中心。27岁的肯尼亚人乔布·基乔比(Job Gichobih)就是这个市场上的活跃分子。他的社交媒体主页有4900多个好友,自诩为“东非和中非最大、最值得信赖的‘米通巴’贸易商”。乔布通过电话告诉我,他2015年入行,有时直接从中国、加拿大和英国的贸易公司拿货,有时也从其他进口商处采购,平均每月要处理3~4个货柜,每个货柜有200~300个“米通巴”。若服装质量好,一个货柜能给他带来20万~30万肯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10100~15150元)的利润。
2017年4月3日,内罗毕吉空巴市场内,一位“米通巴”商贩正在等待客户
来自肯尼亚中部农村的姆瓦斯·马苏迪(Mwass Masudi)是被乔布带进二手服装行业的下家之一。姆瓦斯今年24岁,还没有财力做进口生意,因此在市场做一名中间商(broker)。
姆瓦斯每天清晨5点半来到吉空巴市场,6点前就能摸清哪里有新来的货柜。白天,他在市场里招揽客户,带他们去熟识的货柜处拿货,自己在批发价之上赚一些差价,每个“米通巴”能让他赚到500~1000肯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25~50元)。商贩选中“米通巴”后,会现场拆包,检查服装品类和质量,挑出其中适合二次售卖的衣服,带回自己的店铺用以零售。
在“脸书”上一个超过10万名成员的二手衣服贸易商小组里,我遇到了零售商伯纳德·穆图阿(Benard Mutua)。2014年的夏天,正在读高二的伯纳德为了给自己凑学费,入手了第一个“米通巴”。2017年,他在内罗毕CBD租下一家小店,展示一些男士T恤、女士裙子、裤装和毛绒玩具。如今伯纳德手下雇了3个人,每天都能卖出至少10个“米通巴”的衣服,利润能有2万先令(约合人民币1010元)。“要知道,肯尼亚警察的月薪也就这些钱。”他骄傲地说。
吉空巴的“米通巴”被拆包后,二手衣物流向肯尼亚的各个市场和商铺。托伊市场(Toi Market)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内罗毕第二大露天市场,毗邻非洲最大的城市贫民窟基贝拉(Kibera Slum)。事实上,除了附近贫民窟的居民,许多内罗毕普通市民也常来此购物。在内罗毕正规商场的柜台,一条品牌运动短裤要卖六七千先令(约合人民币300~350元),但在托伊市场的旧货摊上,350先令(约合人民币18元)就能买一条二手的。过程仿佛“寻宝”,每件衣服款式独一无二,有些像新的一样。
“一包旧衣服,进口商、我、零售商和买衣服的消费者,一共有四拨人能受益。”谈起这份营生,姆瓦斯的语气满是赞许。他对二手衣服的“致富神话”深信不疑:“我认识一个人,就是从中间商做起,现在买了车和房,有了自己的店铺和货柜,能自己做进口贸易。只要你有头脑,就能从无到有创造财富。”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米通巴”,“如何开启米通巴生意”“我如何从某行业进入米通巴贸易”等条目,都会出现在显眼位置。这意味着还有不少肯尼亚人都在争先恐后进入二手服装行业。伯纳德说,和我通话的当天早上就有三个人来向他请教如何销售“米通巴”,类似的对话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的数据,作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二手衣服进口国之一,肯尼亚二手服装进口额从2005年到2021年增加了约5倍,从2700万美元(约2亿元人民币)到1.72亿美元(约12.54亿元人民币)。2021年,有超过9亿件二手衣服进入肯尼亚市场,平摊到每个国民身上就有17件之多。肯尼亚统计部的一份报告则显示,2021年肯尼亚二手衣行业雇佣了约200万人,约占该国劳动力总数的十分之一。除了直接经手服装的贸易商,还包括港口、运输、保险、裁改、清洗等围绕二手衣物提供服务的人员,以及回收再利用等领域的就业者。此外,二手衣还为肯尼亚政府创造了158.5亿先令(约合7.93亿元人民币)的税收。
硬币的B面
但影响力如此巨大的行业,近年来却成为争议话题。2022年的肯尼亚大选前,反对党总统候选人拉伊拉·奥丁加(Raila Odinga)在竞选集会上称二手衣是“死人穿的衣服”,还说二手衣挤压了所有产业。网上流传起谣言,称奥丁加当选后会为了市容市貌,禁止“肮脏的米通巴生意”。
奥丁加的言论很快遭到驳斥。媒体和政界纷纷警告说,取缔二手衣物意味着“经济自杀”。奥丁加随后澄清说,自己从未说过要禁止二手衣,他的真实意图是要重振纺织行业,打造从种棉花、纺纱到成衣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让商贩们优先售卖本国生产的服装。
从经济史角度看,纺织业通常是工业化之路的起点——一个国家通过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发展,积累一定物质和人力资本后,逐步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工业——从“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到“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内地都是如此。
在肯尼亚现政府提出的“20by30”愿景中,到2030年,该国制造业要从目前的GDP占比7.2%扩张到20%,具备和中国、印度、韩国的制造业竞争的实力。雄心面对的是事实:据服装行业网站Apparel Resources的报道,肯尼亚共有170家大中型服装企业和7.4万家小微企业受到二手衣消费习惯的冲击。2008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经济学教授加斯·弗雷泽(Garth Frazer)提出的一项经济模型显示,二手衣进口对非洲1981~2000年间纺织品产量的下降负有39%的责任,并导致纺织业就业下降50%。
肯尼亚曾经有着东非最大的纺织和制衣工业。肯尼亚于1963年建国后实行进口替代政策(ISI),并将纺织业视为制造业的核心之一。那个时期,肯尼亚对进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即变相禁止进口。
肯雅塔大学应用经济系高级讲师雅各布·奥莫罗(Jacob Omolo)向本刊回忆,1979~1984年间,读中学的他放学后常被派去父母所在的棉田里采棉花、帮父母算账。当时肯尼亚的棉农、轧棉厂和纺织品制造商都通过政府运营的合作机制联系在一起:棉花种子由政府提供,种植办法有农业官员来教,纺纱厂由政府经营,生产出的产品会被官方收购。在政府主导下,肯尼亚的纺织厂数量从1963年的6家,到1983年增加到52家。上世纪80年代也是肯尼亚纺织业最繁荣的时期,它雇佣的劳动力在制造业中占比30%,为20万个家庭提供生计。
那时候并不是没有二手服装。奥莫罗来自肯尼亚西部的霍马贝县,这里有着漫长的维多利亚湖岸线。大湖位于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处,渡轮在水域穿梭,为各国运送乘客和货物。奥莫罗小时候听过不少走私二手衣的传说,“有时听说一艘船停在湖边,上面满载着二手衣。但因为有禁令,我们都知道(衣服)很难拿到市面上去卖”。
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肯尼亚也不例外。雪上加霜的是,1983~1984年肯尼亚因干旱引发粮食危机。为了争取国际援助,肯尼亚从80年代起与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签署了结构性调整贷款,条件是肯尼亚进行政府改革、实施自由贸易和自由利率制度,以及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等。
奥莫罗分析说,随着自由化改革的推进,肯尼亚从1986年开始政府架构调整,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缩编,棉花种植中的管理不善现象越来越多:“政府不再提供高质量的棉花种子;棉花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政府收购价却不断走低;棉农低价供应的产品,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回款;中间商不断压榨棉农的利润……渐渐地,人们就不愿再种棉花了。”
传统的生产合作机制失效,导致肯尼亚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纺织工业所需的棉花,不得不从外国进口。加上能源价格和道路运输成本高企,种种因素都拉高了“肯尼亚制造”的服装价格。而从90年代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中国,“世界工厂”出口的低价产品也让肯尼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
肯尼亚经济连续数年负增长,到1993年,该国人均GDP仅有270美元,比前一年减少32%。1993年起,肯尼亚经济全面自由化,放弃了进口替代与贸易保护政策,大量价低质优的二手服装进入肯尼亚。
肯尼亚邻国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地区,商贩们在露天市场售卖进口二手衣
内罗毕大学发展学教授多罗西·麦考密克(Dorothy McCormick)等人研究了肯尼亚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的阻碍。她们发现,1997年的时候,居民收入下降以及市面上二手衣的“入侵”已经让人们没有动力购买新衣服,需求减弱导致中小纺织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企业难以再投资。
奥莫罗家乡的轧棉厂,因为长期荒废,机器已经损坏。肯尼亚进口替代时期扶持起来的东非传统蜡染布制造业也在历史潮流中彻底崩溃。2004年,肯尼亚政府、制造业协会和设计师社群发起轰轰烈烈的“买肯尼亚衣服、穿肯尼亚衣服”的时装运动,还举办了民族服装选择大赛,最后因肯尼亚民族众多、难以抉择出代表而作罢,有媒体不乏讽刺地说:“肯尼亚有‘民族服装’,那就是‘米通巴’。”
今天,肯尼亚的纺织企业大多位于出口工业园。2000年,美国推出《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AGOA),为符合美国条件的非洲国家提供7000多种产品免税输美的优惠待遇。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开始大量设立出口工业区(EPZ)。
肯尼亚工业和企业发展部数据显示,协议实施的前15年,肯尼亚对美服装出口额翻了约40倍。在此期间,肯尼亚为吸引外资推出了多种免税政策,许多中国和印度投资者为了打开美国市场,纷纷前往肯尼亚设厂。截至2023年,肯尼亚已连续5年平均每年向美国出口4.2亿美元(约合30.62亿元人民币)的服装。
换言之,肯尼亚在AGOA框架下建立起了针对美国市场的纺织服装业。但这种贸易的代价很“昂贵”——前述报告指出,出口工业园依赖国家财政建立,产能和规模也无法弥补国家失去的工业化进程,还在免税政策下流失大量出口关税。
链条的末端
零售商伯纳德说,他只有在决定是否购买一个“米通巴”时才有权说“不”。他出生在内罗毕一个贫民家庭,入行9年以来,他通过二手衣赚到了自己和弟弟妹妹们的学费。
中间商姆瓦斯来自肯尼亚中部木兰加县(Muranga County)农村地区,高中毕业后因担负不起大学学费,去读了职业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他的计划是攒到钱后自己做进口。订购一个货柜的价格约为250万先令(约合人民币12.5万元),自2020年正式入行以来,他已经存到了30%的钱。他打算再给自己两到三年时间,若攒不到足够的钱,就去卡塔尔的酒店打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