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代的欧洲也有榫卯技术

2021-03-18 星期四



作者丨陈慕谭

编辑吴酉仁


这两天,许多中国网民被一则“古代中国的榫卯技术已被韩国以‘大木匠’(Daemokjang)的名义成功申遗”的传言给弄愤怒了。传言称:


“中国早在2009年就将榫卯技术成功申遗,而在2010年,韩国就以“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艺术”进行申遗,虽未提及“榫卯”一词,但其中所使用的技术与榫卯高度相似”。


不过,《科技日报》很快便刊发了辟谣文章。内中引用了古建专家对中韩两国申遗文本的比对结论:


“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项目,内容涵盖比较广,包括了关于传统木结构建筑设计、建造的完整知识和实践体系,建筑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了宫廷建筑、宗教建筑、传统民居等,地理分布范围广泛,涉及多个省份和民族。韩国‘大木匠’项目则是以其两处重要古建石窟庵和佛国寺、昌德宫为代表的修缮和营造技艺。”“唐朝时的东亚文化交流,使得韩国、日本的官式木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借鉴了中国技艺,但他们在学习中国的基础上进行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同样值得尊重”“大家在很早就分支走向了各个流派,中国的木匠修不了韩国的古建,同样,他们也修不了中国的古建。”“只要韩国申请的不是榫卯技艺发源地,就无可厚非。”①


上述结论已将事情说得非常清楚,无需赘言。这里,笔者想谈谈另外两个与“榫卯技术”相关的问题:


(1)榫卯这项技术,在世界史视野里的分布情况。
(2)以榫卯为主要技术的中国古建筑,真的不用钉子吗?


第二个问题,其实《科技日报》的文章也有涉及,结论也很明确,笔者只是再补充一些资料。


先说第一个问题。


所谓“榫卯”,通常的涵义是指“在相连接的两个木构件上采用一种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


榫卯技术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早。一般认为,距今约6000-5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保存的干栏式木构建筑中,便有许多带有榫卯的木结构。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构件和构造示意图


同期的欧洲,也已出现了榫卯技术。下图是德国Altscherbitz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木结构水井。不难看出,该水井是用典型的榫卯技术组合而成的。该遗址于2013年被发掘,当时共发现了四口相似的水井。通过对保存下来的151块橡木木料进行分析,学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这批水井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469-5098年,也就是距今已有约7000年的历史。③


♦ 德国Altscherbitz出土的木水井,图片引自《考古学杂志》官网


在中国,榫卯技术后来大放异彩,成了中式古建筑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演变出多种多样令人叫绝的复杂样式。韩国、日本的榫卯技术,也应是自中国传入的。下图是北宋将作监少监李诫所著《营造法式》里的榫卯示意图。


♦ 《营造法式》里的榫卯示意图(部分),图片引自Internet Archive


西方的情况也是如此。古罗马人曾在建筑与家具中大量使用过榫卯技术。下图是密歇根大学1924-1935年间自古罗马城镇Karanis中发掘出来的一批木制家具构件。由这些碎片不难看出,这批家具使用了典型的榫卯技术。此外,古希腊人也使用过榫卯技术。④


出土的古罗马家具构件,图片引自EIMAN ELGEWELY的论文


中世纪的欧洲木匠,同样大量使用榫卯技术。这种技术后来又由欧洲移民带到了北美大陆。Jack A. Sobon的专著《HISTORIC AMERICAN TIMBER JOINERY》中,便搜集有许多美国16-19世纪使用了榫卯技术的民房资料。下面这三张照片,自左至右再自上而下,分别是:(1)纽约州Altamont一所1820年代谷仓的榫卯梁;(2)马萨诸塞州Plymouth一栋17世纪使用了榫卯技术的民房;(3)马萨诸塞州Windsor一所1840年代同时使用了榫卯和铁钉的民房屋顶架构。⑤


 美国16-19世纪使用了榫卯技术的民间建筑


下图,是HISTORIC AMERICAN TIMBER JOINERY》一书依据留存下来的各种历史建筑,提炼出的榫卯结构示意图。不难看出,当时美国木匠使用的榫卯样式颇多,技术已比较成熟。


美国16-19世纪的榫卯技术示意图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


所谓的“中国古建筑不用钉子”,其实是一种基于“中国古建筑以榫卯为主要技术”和“榫卯结构往往不用一颗钉子”这两个知识点,而脑补出来的错误认知。事实是,中国传统古建筑既以榫卯为主要技术,也大量使用钉子——包括铁钉、竹钉和普通木钉


只要读过唐代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便不难了解这一点。杜牧在赋中描述他想象中的阿房宫,有这样一段文字:“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栗粒。”——那阿房宫,承重的柱子比耕地的农夫还多;架梁的椽子比纺织的女子还多;闪闪发光的钉帽⑥,比仓库里粮食的颗数还多。


“钉头磷磷”四字,意味着在唐代人的认知里,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是要大量使用钉子的,而且必须是铁钉。竹钉和普通木钉不会有“磷磷”的效果。


此外,只要真的读过著名的《营造法式》,也会知道,钉子的使用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修造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该书卷二十八专门谈如何“用钉”。内中有椽钉、角梁钉、飞子钉、大小连檐钉、白版钉、葱台头钉、猴头钉、卷盖钉、圆盖钉、拐盖钉、两入钉、卷叶钉等诸多名目。这些钉子可以用铁做——早在战国时期的燕下都遗址中,便已发现了铁制瓦钉,也可以用竹子或普通木头做。总之,钉子对一栋传统古建筑而言,必定是不可或缺的。


 《营造法式》里的各种“钉”


最后再澄清一个广为流传的错误说法。该说法称,“故宫的建筑都是由木头搭起框架,并采用一种称为榫卯的结构来连结,上面没有一根钉子”⑦。


实则紫禁城的建筑也使用钉子,只是这些钉子从外观上不太容易见到(并不是见不到)。据蒋博光回忆,1956年组织专家修缮故宫西北角楼时,对原建筑进行调查研究,便发现“凡用钉处皆为特制的合金方钉,锉磨光滑”,“角楼所用大木均为楠木,制做手法精细,虽一升一斗,一榫一卯的微小部分,都刮刨光滑,严丝合缝。结合部位用了合金的方钉,打磨光润并非常精致,为了防腐锈涂敷了桐油”⑧。最后修复时“虽一钉一卯的做法亦照原式成做”。


除了在榫卯结合部位使用“合金方钉”,紫禁城的屋顶还普遍使用了瓦钉。下图红圈标注的位置,便是瓦钉。

 紫禁城的瓦钉


简言之:(1)榫卯技术在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体中,均出现得很早,也长期被广泛应用。因权力建筑(皇宫府衙)和宗教建筑(僧寺道观)普遍喜欢以木结构为主体,中国的榫卯技术在后世发育得最为精致繁复。(2)以榫卯为主要技术之一,并不意味着“不用一颗钉子”。相反,钉子始终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民居如此,紫禁城亦如此。


①唐婷:《韩国抄袭中国榫卯技术申遗成功?网友吵翻了,专家:没有太大必要》,《科技日报》微信公号2021年3月16日。
②刘二中编著:《技术发明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5页。
③https://www.archaeology.org/issues/81-1303/trenches/528-germany-neolithic-earliest-wells
④EIMAN ELGEWELY, University of Alexandria, Egypt.3D Reconstruction of Furniture Fragments from the
Ancient Town of Karanis.
⑤https://www.ncptt.nps.gov/wp-content/uploads/2004-08.pdf
⑥吕丹妮:《钉头磷磷”的“磷磷”释义平议》,《现代语文》2016年第18期。
⑦《认识中国》编写组编著:《这里是中国》,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6页。
⑧蒋博光:《城隅妙景巧夺天工——紫禁城西北角楼修缮追记》。蒋博光:《明代建筑紫禁城西北角楼的复原》。
另:头图截取自故宫博物院官网“全景故宫”。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