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版全屏视频请见文末
耗资约35亿港元。
以至于没有保险公司敢接单。
也有人认为“不够精彩”。
从文物到建筑设计,一一揭晓。
一条艺术APP , 交易担保 , 放心买 , 吴冠中多件签名及授权版画上线,感受大师风范,点击购藏 Mini Program
从5月中旬开始,一批批文物就踏上了“南下之旅”,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运送至香港故宫。
914件珍贵文物“千里挑一”,很多甚至在此之前,从未向公众展示过。9大展厅,用馆长吴志华的话说,“野心很大”,涵盖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各大门类,有绘画、青铜器、陶瓷、玉器、玺印、织绣、雕塑、图书典籍、古代建筑等。
展出时间从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有些展品因为保存的难度高,需要严格按天数计算时间,运输过程多少天,能展出多少天,都得精确计划好。而部分文物展品在这次展出后,要回到故宫博物院“休眠”数年,不夸张地说,“可能错过了这次,一辈子就再看不到了。”
1号展厅 紫禁万象
用179 件故宫典藏介绍清代紫禁城。
▲
大清受命之宝,清崇德(1636–43 年)© 故宫博物院
这是乾隆皇帝亲自整理出的25封印中,排名顺位第一的,只展3个月。
▲
执壶,莫卧儿帝国,十八世纪 © 故宫博物院
▲
留声机,民国,二十世纪初 © 故宫博物院
▲
《万国来朝图》,清乾隆(1736–95 年)© 故宫博物院
▲
© 故宫博物院
8号展厅 国之瑰宝
其中更有一些为书画家的传世孤本。
▲
© 故宫博物院
▲
© 故宫博物院
▲
© 故宫博物院
© 故宫博物院
这件作品是赵孟頫五十九岁时画的,结合了唐代经典的鞍马画和青绿设色山水,是赵氏晚年代表作。后收入清宫,1920 年代被携至宫外,1946 年在天津溥仪旧宅被发现,后由故宫博物院接收。
▲
© 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真迹今已不存,只剩后世临摹本及刻本,《雨后帖》即是其中一件珍贵的宋人临写本。
© 故宫博物院
这件作品出自“元四大家”之首的黄公望。1958 年,由音乐家沈仲章捐赠国家,后归藏故宫博物院。
▲
2号展厅 紫禁一日
展示十八世纪紫禁城的生活点滴。
▲
彩云蝠寿字金龙纹男龙袍,清乾隆 © 故宫博物院
▲
清人画职贡图卷(第一卷) © 故宫博物院
▲
清乾隆元年至三年(1736 –1738)© 故宫博物院
▲
博古图挂屏一对,清乾隆 © 故宫博物院
▲
云龙纹执壶,清乾隆 © 故宫博物院
3号展厅 凝土为器
其中有66件国家一级文物。
▲
淡天青釉笔洗,河南汝窑,北宋 © 故宫博物院
传世汝窑瓷现存世仅一百余件,如凤毛麟角。
▲
各色釉菊花式盘,江西景德镇御窑,清雍正 © 故宫博物院
▲
白釉孩儿枕,河北定窑,北宋 © 故宫博物院
这称得上故宫最出名的陶瓷藏品,同类传世品极为罕见。
▲
© 故宫博物院
这座壶外形仿中东地区器皿,瓶身以中东进口的钴料“苏麻离青”来画,色彩浓艳。龙在花枝之间穿梭,反映的是明朝与伊斯兰世界的往来。
▲
© 故宫博物院
4号展厅 龙颜凤姿
所承载的儒家礼法、人生轨迹及祭祀仪轨。
5号展厅 器惟求新
来解读中国传统工艺的艺术价值。
▲
© 故宫博物院
壶身以铜为体,表面镀金,再以画珐琅装饰。它设计结合中西元素,并配有小油罐供燃料点燃加热。
▲
清乾隆 (1736–73 年) © 故宫博物院
山子为文房常见的陈设品。这个山子底部镌有乾隆的款识及题诗,中间的部分被挖出做成了碗。但一位佚名的苏州玉工,把原本废弃的玉材重新设计,将挖去的圆洞改为桐荫蔽天的月门,未经打磨的玉皮点缀为梧桐、蕉叶,制成了这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
剔红漆水仙花纹盘,元 © 故宫博物院
▲
© 故宫博物院
▲
© 故宫博物院
6号展厅 同赏共乐:穿越香港收藏史
细述香港超过一个世纪的收藏活动。
▲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
仇焱之赠
▲
7号展厅 古今无界:故宫文化再诠释
重新诠释和演绎故宫文化和收藏。
▲
《庆》,梁基爵
《庆》的灵感来自香港故宫所展出的宫廷乐器“金钟”和“玉磬”,作品的结构创意来自于香港的节庆烟花汇演,通过 31 条声道的音响设备和 12 种音效来呈现这一盛会。
▲
《冥冥之钟》,陈家俊
灵感来自所展出的清宫珍藏的机械时钟。艺术家认为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既定的规则,这件作品用现代机械设计回应传统机械设计,同时演绎了规律和混沌两种相对的时间。
▲
《浪书》,张瀚谦
9号展厅 驰骋天下:马文化艺术
还展出了13件来自法国卢浮宫以马为主题的藏品。
© 故宫博物院
▲
© 故宫博物院
▲
/Franck Raux
▲
© 故宫博物院
▲
/Franck Raux
一条:面对建筑方面的争议,您能为我们解读一下它的设计亮点吗?
整个馆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只有3万平方米,相对内地博物馆来说面积不太大,但在香港这个比较小的城市里已经足够了。
这个馆是往上建的,一共7层楼。它是香港本地建筑师严迅奇先生做的,严迅奇在博物馆设计上经验很足,广东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都是他结合传统文化打造的现代风格建筑。
这次为了建香港故宫,他去北京故宫探访了五次,希望能在两者之间建立联想。一开始我参与进这个项目,就跟他聊起来,究竟我们要在香港建一个怎么样的故宫?
所以它的工业风格是比较重一点,当然有一些香港本土元素在里头。整体是倾斜的,上面大下面小,所以它声音可以环绕,空气流动比较好,对于保存藏品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它最重要一个理念是紫禁城的中轴线概念,把平面的概念放进了立体建筑里。
有三个很大的中庭,把整个馆空间连接起来,就像从太和门、太和殿,一路往上。看完一个展厅,走到中庭,再前往下一个展厅。三个中庭与户外空间相连,第一个中庭是向东面的,能看到城市景观;第二个中庭往南面,看到整个香港岛;第三个中庭,望向西面的大屿岛。
另外大家谈论最多的外形,其实不是传言的参考“鼎”来设计的。
里头可能感觉比较新奇,天花是铝作的,参考紫禁城琉璃瓦的形态,变成动态的天花,好像衣服上珠链的感觉,天光透进来之后中庭里是非常漂亮的。
这并不是一个纯粹满足美感的建筑。
这是一个用来展出文物的地方,功能是更加重要的,它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配合去欣赏文物就足够了。因为有很多有名的博物馆找了一个很有名的建筑师,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品,对放置文物展品来说是有限制的。
一条:900多件文物运输过程难度有多大?
这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第一次将这么多文物运出去展览,的确我们的压力也很大。整个运输过程差不多两个月,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困难,每天都忙得手忙脚乱。原本就希望能在香港回归25周年这天当作一份献礼,现在能做到按时且顺利开馆,是很幸运的。
200多个展柜,也是全球招标,最终是交给了一个意大利公司,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和卢浮宫的展柜都是他们做的。这次他们为香港故宫的文物专门制作展柜玻璃,不反光、高透光,对文物保护也提供了非常高的标准。
一条:除了展览空间,还有什么多功能性场所供观众使用吗?它只是北京故宫的“依附”吗?
除了8000平方米的展厅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叫故宫学堂,是一个1600平方米的教育中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演讲厅,有400座位,在香港算是所有博物馆里最大的了。
在馆外面,有一个很大的艺术公园和草坪。将来我们会计划每一年的元宵,做元宵节花灯活动,希望观众可以积极动手动脑动眼睛,去参与文物文化的认识与创新。
它建在现在香港最好的地方,西九龙文化区,走路五分钟就是去年刚建成的M+博物馆,从高铁站到我们馆也只要10分钟。将来大湾区也好,内地观众过来都是非常方便的。
点击观看横版全屏视频
▼
一条 , 交易担保 , 放心买 , 日用之美,今日良品推荐 Mini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