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enciaga的道歉给时尚产业什么启示?

2022-11-25 星期五

一向在宣传创意上大胆挑战常规通识并以此建立了鲜明品牌风格和认知度的Balenciaga,第一次面对舆论压力,放低了不羁的身段。



引发此次事端的是Balenciaga于近期发布的一组由摄影师Gabriele Galimberti掌镜的Gift Shop系列广告大片。画面中,稚气未脱的孩子与多款Balenciaga产品(该系列推出了数十种新产品,包括家居用品、宠物用品、香水以及数款限量版收藏品和定制家具)一起出现在家居生活空间,手里提着此前曾在2023春夏秀场上出现过的泰迪熊包。品牌在新闻稿中介绍说,这组广告大片复刻了Gabriele Galimberti这位艺术家的玩具总动员系列,探索人们收集和收到的礼物。





整体上看,相较于Balenciaga以往的广告创意,这组大片整体色调温暖而明亮,并没有以特别创意呈现的视觉冲击点,远未突破人们在经历一次次创意突袭之后对Balenciaga的视觉语言建立的接受阈值。而似乎正是因为这种“普通”,反倒让媒体和网友能够将注意力放到大片创意的各个细节之中,举着放大镜检视整组大片。追问和谴责由此随之浮出水面。



画面中那只穿着皮革绑带、铁链、狗狗项圈的泰迪熊包,成为了网友及媒体对品牌展开猛烈抨击的焦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其新闻报道指出,泰迪熊穿戴着链条和渔网袜,其中一只熊的钱包下夹着一份文件,似乎是美国最高法院对儿童色情案件的意见文件。《纽约邮报》认为,这只穿戴着“捆绑装备”的泰迪熊带着十分明显的BDSM性暗示,出现在以儿童为模特的广告中极其不妥。一时之间,“令人毛骨悚然”和“令人不安”已经是舆论讨伐中对这组大片最温和的用词。

 

面对舆论的强烈谴责,Balenciaga通过品牌官方ins账号发布了道歉声明,并从所有平台撤下了所有争议广告。在声明中,Balenciaga表示:“对因此次宣传活动可能造成的任何冒犯,我们深表歉意。我们强烈谴责任何形式的虐待儿童行为,我们关心儿童的安全和福祉。”

 

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Twitter网友扒出了此前Balenciaga与adidas联名合作系列的未曝光宣传图片,其中一张大片的背景中“夹带着”一张打印文稿,从上面的文字可以推测出是2008年美国最高法院对“威廉姆斯案(United States v. Williams)”裁定的节选。虽然其中出现了性侵儿童罪犯的名字,但该裁定结果是支持对儿童性剥削和其他形式的儿童虐待实施惩罚。

 

尽管如此,在发表首份道歉声明后的数小时,Balenciaga还是在Instagram上针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Twitter网友提出的指控做出了进一步的声明,“我们为在宣传物料中出现的令人不安的裁决文件而道歉。我们非常重视这件事,并正针对此事,向负责为我们的23春季广告大片制作布景和包括曝光未经批准的物料的各方发起法律行动。”




相比Balenciaga的致歉,摄影师Gabriele Galimberti则急于甩锅。他在给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自己无法对Balenciaga的选择发表评论,“但我必须强调,我无权以任何方式选择产品、模特或角色之间的组合。作为一名摄影师,我只是被要求用我标志性的风格拍摄品牌敲定的场景和视觉。众所周知的,广告拍摄的方向和主题决定权向来不在摄影师手中。”

 

同时,他还表示:“我怀疑任何有恋童癖倾向的人都会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图片,他们所看到的图片是与我所拍摄的作品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内容绝对是露骨的和可怕的。但我认为,像这样的指控针对的是错误的方向,并很可能分散人们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甚至包括罪犯。”此外,Gabriele Galimberti还表示他与其他广告大片中出现的美最高法院文件照片无关。

 

广告涉嫌儿童性暗示,这是在任何文化语境里都不能触及的红线,致歉是Balenciaga唯一的选择。不过客观来讲,相较于那种让儿童裸露身体部位或是摆出某些姿势的邪恶作品,Balenciaga这组广告片中的所谓儿童性暗示实在是过于“委婉”。在ConCall随机进行的测试中,多数普通人需要经过特别提示才能注意到“绑带熊”与“性暗示”之间的关联。事实上,这组广告最大的争议点甚至不是儿童模特本身,而是那只泰迪熊和那份无法百分百确认的美最高法院判决文书。

 

所以当我们把这组Gift Shop大片进行拆分单独审视时,便会发现其实画面中的儿童模特、家居装饰和泰迪熊本质上都不带有明显的儿童性暗示,只不过是因为它们被“错误”地组合到了一起。以朋克摇滚、BDSM文化为灵感的捆绑设计在时尚界中比比皆是,但人们却未曾对此多加指责,顶多认为那是设计师在玩概念博眼球,然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穿着捆绑装备的泰迪熊不该出现在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手中,这也是Balenciaga和Demna在这次事件中犯的最大错误。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绑带熊是出现在Nicole Kidman或Kim Kardashian手中,还会引发这一场舆论的轩然大波吗?

 

如果抛开“儿童+虐恋泰迪熊”这个错误组合不谈,对于时尚爱好者来说,即便Demna拍出怎样惊世骇俗的广告都不足为奇,因为那就是他给予外界的认知——一个善于剑走偏锋、热衷于讨论社会议题和展现年轻亚文化的设计师。从秀场到广告物料,Demna一直用怪诞不经甚至是有违常理的创意创造关于时尚的“视觉奇观”,毁誉参半的舆论能量快速地成就了他和Balenciaga的文化价值标签。

 

这也使Balenciaga在舆论中面临两个“极端”处境。一方面由于社交媒体是十分开放的平台,各种碎片信息在未能组合成全面的事件全貌之时就已经呈现在普罗大众面前,再加上共情的煽动,使得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够对整个事件进行抨击;另一方面,Balenciaga在广告创意中所犯的事实性错误也使得大众层面的声讨声盖过了少部分时尚爱好者的声音。

 

自执掌品牌以来,Demna从未曾停止过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无论是设计中的性别模糊概念、在22冬季中用漫天飞雪和诵念诗句来表达对乌克兰人民的支持,还是从2018年起与世界粮食计划署(World Food Programme, WFP)开启的合作,或是2020年推出的旨在向法国动物保护慈善机构La SPA提供捐款的“I Love Pets”胶囊系列,再或是Demna对可持续时尚的不断诠释,无外乎都体现了这个品牌在社会进步议题上面的积极参与态度,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Demna在时尚界中的“政治光谱”是左派的。




因此结合这点来看,“左派”Demna大概率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孩童+虐恋泰迪熊”这个组合的不妥当,甚至可能很自信地认为大众能够理解他的广告创意。但遗憾的是,这次Demna赌错了,所谓的“先锋”反而成为了捅向自己的刀。

 

陷入舆论漩涡对品牌来说并非全是坏事,除了能让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出圈目的的功利作用,它真正的积极价值在于,来自第三方的指责和追问能更清晰地暴露品牌在营销创意上的傲慢,迫使它们认真检视自身。

 

如果将此次事件简单地理解为品牌在创意执行上面未能掌握分寸而引发的舆论风波,那么对于奢侈品市场而言并无任何意义,因为这只会导致更多品牌在设计和营销创意上的畏手畏脚。所以对围观者来说,是时候从这个案例出发,认真思考时尚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剑走偏锋”的营销创意如何才能在挥洒特性和符合共识之间达成理想的平衡?在越发收紧的舆论环境中,时尚品牌大胆营销创意的安全红线在哪里?

 

社会性现象必须放回到社会环境中进行讨论。

 

价值观日渐分化的西方社会似乎正在发起一场针对自己的“文化猎巫行动”——持各种不同文化、政治立场的力量都开始利用社交媒体和公众舆论,对与自己立场相悖的人事物发起攻击,试图让所有人都站在同一立场上。

 

以近期引起热议的卡塔尔世界杯反歧视事件为例。David Beckham因有偿担任卡塔尔世界杯大使而被人权组织尤其是LGBTQ群体围攻,理由是他对卡塔尔的“反同政策”保持沉默。一些LGBTQ人士甚至将著名同志刊物《Attitude》2002年拍摄的David Beckham封面扔进碎纸机以示抗议,这本杂志的出版商达伦·斯泰尔斯还在Twitter上表示,他已经从办公室的墙上撤下了David Beckham的封面,即便这是英超足球运动员首次登上同志刊物封面。



Ye的反犹言论事件影响仍在,此时的Balenciaga更需谨慎行事,选择道歉而非采取像以往面度争议时的沉默姿态,很可能也与此有关。

 

面对这种日趋收紧的舆论环境,奢侈品牌在营销上面只能更加小心谨慎,时刻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避免出现文化误读和对待差异性时的傲慢心理。

 

但像Balenciaga这样已经树立起绝对先锋立场的品牌注定无法取悦所有人。保守派活动人士CJ Pearson在其Twitter上写道:“Balenciaga因为Kanye West的一条涉嫌种族歧视的推文而全面断绝了与他的合作,但如今在品牌陷入儿童性暗示舆论漩涡之后,却指望我们接受他们的道歉。道歉不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是因为他们被抓住了。”当品牌被这样的咄咄逼人逼入死角,置之不理也许是比积极沟通更安全的处理方式了。

 

更多时候,时尚品牌不需要做到八面玲珑,只需要不断地输出符合自身调性同时符合普世价值观的创意和设计即可。在如今的环境里,争议往往可以抬高品牌的市场热度,立场态度不明确的品牌反而是最危险的。在放眼望去一片平庸的时代中,更能被人们记住的反而是出位和争议。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