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但生物工程专业却被称为「天坑」?

2021-06-30 星期三

我毫不怀疑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就像我毫不怀疑彩票奖池真的有几千万一样。

我也毫不怀疑生物专业是天坑,就像我也毫不怀疑靠买彩票暴富是异想天开一样。

现在的生物学科就是一个充溢着无可计量的财富的彩票奖池,只要谁能碰巧抓到正确的号码谁就能飞黄腾达一步登天。而且非常关键的是,买这个号码不需要一个人有很高的智商,这一点和物理数学完全不同。数学和物理学科容不下庸人,一个超级天才发表的结果可能一群普通天才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理解,更别说才能平庸的人了。然而生物没有那么高的门槛,诺奖级别的研究只要解释得当,高中生就可以理解,无非是有许多前置知识需要补而已。许多生物民工苦笑,说自己的研究给保洁阿姨也能做。

所以现在生物各个课题组能够拉开差距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钱和人力。钱多的实验室,项目多,高端仪器多,招的生物民工多,成果就多。虽然这些成果并不一定就是伟大的突破,但是可以提高突破的概率。宛如彩票买的越多中奖的概率越大。在这种激励下,有点追求的课题组都在疯狂的堆钱堆人力,拼命抽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抽中大奖。人力来自于钱,而钱怎么来,这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了,反正和科研无关。所以导师们需要花很多时间用来纠结这种和科研无关的问题,极大地分散了精力。

这就苦了位于科研体系中最底层的学生了。导师们确定号码,抽奖这个动作却是由学生来完成,如果有哪位导师能够帮着学生抽奖,那他简直就是天使,然而这种导师全世界罕见。

学生抽一次奖至少需要半年,拖到一年以上也是常有的事。学生最美好的20岁青春年华就这样花在机械的抽奖和对奖金的幻想中。然而大多数吭哧吭哧的辛苦也就是换来几块钱的安慰奖,不能说全无收获,但是肯定和最初的愿景相去甚远,这还是导师们的想法,学生哪有功夫想这些?学生只能听着导师们不咸不淡的感慨,和新课题的指令,机械地投入到下一次抽奖的忙碌中。

我们最近几年经常看到学术神话,本科发论文,博士生发表十几篇论文,博士毕业就是副教授之类的故事。能说明什么?说明这些人抽奖速度快,效率高,比那些慢吞吞的家伙更讨人喜欢。然而我高度怀疑这些人是不是为了抽奖而抽奖,中奖什么的完全不在意。

如果真的祖坟冒青烟,抽中了大奖,导师立刻飞黄腾达,滚滚的名利将淹没他家的门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学生能够跟着获得一些名利......作为帮他抽奖的感谢?想得美,是作为他飞黄腾达的附带产品。然而这些故事只存在与新闻里,一般情况下在无数资金和人力加持下,抽一次奖能中一个中不溜的小奖,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在生物圈子里已经是个顶个的人物了。导师尚且如此,学生能获得的好处也就是在简历里添一笔,指望着有人高看一眼,让自己以后也有机会带人抽奖。

整个生物圈最大的问题就是卷。抽奖不需要智力,谁都能上,只需要钱和劳力,于是大家就卷吧。你拉关系,我拉更多关系,只为在固定数目的经费里挖取更多在自己手里,自己手里的多了别人手里的就少了,所以是个零和博弈;你招很多学生,我招更多学生,学生已经可以毕业的情况下还要压一个课题,不做完不给走;大家知道的的很可能会中奖的号码就这么几组,于是经常出现多个课题组试图抽取同一个号码的情况,先抽到的就占先机,那么就拼速度吧,学生干活干到11点,周末不休息,比996更甚;学生把结果发给导师,导师半夜爬起来审核提交;宁可把自己辛苦得到的抽奖号码送到垃圾期刊那里发布,也要快对手一步;名校教授,作品等身的研究者,因为抽奖先后次序的争议打得天昏地暗,体面尽失。

你说这不是天坑是啥?许多坑中人呼吁大家别进坑里来,一些是为了后辈好,一些是怕人多了抽奖对手也多了,但是更多的坑中人保持沉默,一些是正在辛苦抽奖,连抬起头看看知乎的时间都没有,另一些是知道只要熬过了学生时代自己也有机会指挥学生抽奖了,不能把接盘的吓走。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