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东北婚礼20年:那时新人的神态和现在不太一样

2021-11-27 星期六



可能是天生就爱怀旧,我习惯把所有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买摄影机之前,我就给侄女、外甥写成长笔记,把他们有趣的事都写下来。再往前,我自己上小学时的日记本、小学的毕业证都还留着,也攒在箱子里。我就想,人经历的事儿,都该有个纪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正焕爸爸总是舍不得丢东西,把十几年前的旧物攒了满满一纸箱。豹子女士一直想要趁着大扫除丢出去,尝试了几次都被拦截回来,为此还拌了几次嘴。


最后,在正焕爸爸生日这天,他们意外从大纸箱里翻出了正焕小时候的录音磁带,里面有正峰、正焕的打闹声,还有他们已故奶奶的声音。一向开朗、搞笑、神经兮兮的正焕爸,忽然流露出一些脆弱:“无论到多少岁,还是会想妈妈啊。”


旧物件里藏着许多生活的瞬间,重大的、无聊的、一生一次的,或者稀松平常的。他们会在很久之后的某一刻,突然显现出特别的意义,个人化的或时代性的。


侯万里是吉林扶余市一个小镇上的婚礼摄影师。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拍下了这个小镇上的婚礼,和家庭成员的成长、衰老、相聚、分离。2020年,他把这些录像带翻录、剪辑,发布在快手上,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典型东北小镇20年来婚礼的变迁。


以下是他的讲述。


🟧 图源快手用户@万礼影像(id:V13404596038)




我是一名乡村摄影师,在吉林省扶余市的弓棚子镇开了一家小小的摄影工作室,叫作“万礼影像”。因为喜欢,这行我一干就是20多年。


🟧 侯万里


弓棚子镇只有两条主街,一条靠近市场,一条位于503公路。万礼影像就在公路道北,直到前年,才在镇上有了这个小小的门面。


在我们这干婚纱摄影,靠的不是店面,而是熟人间的口耳相传,也就是俗话说的“口碑”。再往前十几年,我们不住镇上,有人要结婚了,就骑车骑三四里地来家里找我。我一推门,一个小伙子从自行车上下来,搓着手说,侯大哥,您给拍一下婚礼吧!


🟧 1997年的弓棚子街景


和现在的婚礼策划一条龙不一样,八九十年代的婚礼,没有乐队、没有司仪,婚礼摄影师就是总导演。好的婚礼摄影师,技术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会张罗,有眼力见儿。


导一场婚礼,要和拍电影似的,一步一步地弄,不能稀了摔了的(东北方言,指乱七八糟),前前后后的讲究不少,比现在复杂多了。



首先是婚房。东北特别重视婚房的布置,婚礼前一天或者当天,把新被子铺到炕上之后,就谁也不能碰、不能坐了。当地讲究,铺好的婚床,第一坐必须是新娘子,这叫“铺运”,给小夫妻带来好运,如果别人坐了,就是把好运带走了。


铺床的时候也有讲究,床铺好了,首先要有个小男孩沿着炕走一圈,这叫“压炕”,象征着小两口日后多子多孙,子孙满堂。


八九十年代,东北结婚不兴白色婚纱,那时的人认为白色不是吉利颜色。新娘子都穿红的、粉的薄呢子大衣。当时的东北,冬天才是结婚旺季,因为春天要播种,夏天忙着种地,秋收收完了才有闲钱结婚。新娘子穿的裙子都是长袖,袖里带一层棉。


直到九十年代,婚纱才流行起来,还是长袖偏多。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跟外面接轨,都穿单的白婚纱,露着胳膊。赶上冬天结婚,这群孩子们就咬牙冻着。



婚礼当天早晨,第一件事是去新娘子家接亲。


九十年代初,条件没那么好,用小轿车的很少,新娘坐的都是212吉普车。我们拍“接亲”怎么办呢?就坐车的斗儿里,把摄影机扛在肩上,底下扎个马步。要不画面全是晃的,看着迷糊啊。



八十年代,“接亲”条件就更差了,那时候大多数是马车。


大概2000年前后,接亲就换上了捷达、桑塔纳——当然,大部分是去县里租的。车头要挂一朵大红花,有些还在引擎盖上多加一层花边,团圆、喜庆。不过,摄影师坐的,还是小皮卡的车斗。


再后来,就是奥迪、宝马,慢慢儿各种豪车都有,也有了专门的摄影车。接到亲之前,新房是尽量不能进人的,接亲也不要空车。空车就是两个人生活“两手空空”,这是不吉利的,需要避讳。



到新娘子家了,第一件事是新郎官叫门,然后改口叫爸妈。


00年之前,叫门是不用发红包的,一般是小舅子、小姨子的亲戚堵着门,大家起起哄、热闹热闹,新郎官发几个喜糖、巧克力啥的就解决了。


🟧 当年叫门不需要发红包


金币巧克力、彩色的水果硬糖,还有外面带酥皮的徐福记,是当年最流行的喜糖。


后来条件好了,叫门就得给红包了,里面的金额从几块、几十块,甚至百元“红片”了,按照结婚的条件,各家有各家的讲究。除此之外还要给新郎官出题、做游戏,花样越来越多。但是别的习俗,如绞脸、铺面一类,要么就变得简化,要么就不做了。


🟧 司仪主持下的婚礼游戏


十年前,和改口一样重要的是“抱轿”。


新郎官把新娘抱到车上,中间不能放下,这叫“不踩娘家地”。下车到男方家,不用抱了,也要铺上红毯,脚也是不沾地。从出娘家们到婆家也是不能踩门槛的,什么意思没人知道,总归是不吉利的。


🟧 1993年辽宁沈阳市婚礼的抱轿环节


“抱轿”是随着婚纱变迁而简化的。婚纱裙子越来越蓬,造型越来越复杂,再加上生活条件好了,多数女孩子比以前稍胖,新郎抱不动了,所以“抱轿”这一步,多数就直接省略了。


以前的人含蓄,亲吻、拥抱,都是很大胆的事,就在婚礼这一天,以各种理由创造亲密的举动;现在社会开放了,也不需要借着抱轿的由头,让小夫妻拥抱了。


🟧 20年前的嫁妆


新娘子到婆家时,还有一套流程:婆婆兜洗脸盆,嫂子递斧子,小叔子背高粱口袋。什么意思呢?兜脸盆叫“兜孙子”,象征子孙满堂;兜斧子象征着到婆家一定有福享(东北方言“福”与“斧”同音),也会给全家带来福气;高粱口袋就是步步登高,一家子越过越好。


最后,新郎新娘还要“坐福”,就是把斧子放在被褥下面,让新娘新郎坐上,再把花生、大枣、栗子撒在炕上,象征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 “坐福”


坐福时,新娘子还要“绞脸”。老人常说,新媳妇和姑娘家的区别是:媳妇脸是光的,没有汗毛,所有婚礼当天要找一个有儿有女的妇人,用线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光。


绞完脸还要吃鸡蛋,鸡蛋先在新娘脸上滚一下,象征着日后有小孩又白又胖,再偷偷插根针。新郎咬一口鸡蛋,针尖露出来就生小小子,针鼻出来就是小姑娘。

 

这些流程走完,婚宴就要开始了。



往前十几年,都是“支客(也称“代东”)”负责操持婚礼流程,婚礼摄影师配合打辅助。从2000年前后开始,请司仪的人家多了起来。后来,婚礼开始去酒店办了,婚礼策划也有了一条龙服务,“支客”渐渐消失了,摄影师的工作也少了很多。


🟧 2000年前后,开始时兴请司仪主持婚礼


但摄影师的“眼力见儿”依然重要:你得知道什么时候该拍谁。很多摄影师,镜头就对着新人,偶尔拍拍父母,拍完典礼就差不多结束了。


可是你想,这个视频人家将来拿出来看,看的不是那些固定的程序,而是这坐着个谁,这家的谁后来怎么样了,看的是大家当年的样子。拍的时候你要会观察,谁是这个家里比较重要的人物,哪个小孩儿特别讨喜,你的镜头要带一带他。


🟧 摄像机捕捉到的兄弟情


🟧 载歌载舞的宾客


修复老带子的过程中,你能捕捉到许多时间流逝的线索。当年的婚宴的网红饮料“旭日升”现在已经看不见了,健力宝、露露慢慢被可乐、雪碧、美年达替代;墙上的流水挂历也被时代淘汰了;二十多年前,都是在门上贴红对联作新婚装饰,直到2008年前后才有了红色的充气拱桥。


人的神态也在变。2005年之前,新娘子总是皱着眉的,反而是新郎官高高兴兴、乐乐呵呵。在那时的人看来,结婚象征着女方和娘家的分离,新娘子要表现出舍不得、羞涩;这十年来,新娘脸上慢慢有了笑容,和新郎表现得越来越亲密,这就是家庭观念变化了。


🟧 结婚象征着女方和娘家的分离,新娘子要表现出不舍,因此脸上不带笑容


这些婚礼视频,我会按照年代配上当年的流行乐。前些年没有什么Rap,流行的都是慢悠悠的小甜歌,像杨钰莹、邓丽君。快歌虽然也好听,但是慢了悠扬,慢了能唱到人心里去。


快手短视频 交易担保 放心买 婚礼现场变迁 小程序

🟧 1999年-2020年婚礼现场变迁




1990年,我在照相馆当学徒,在暗房里冲黑白胶卷。当时我家很穷,或者说那个年代所有人都很穷。念完中学,父母不能继续供我念书,我就跟着学校里的“教学技能特长班”学了摄影这门课。


“摄影课”只有一节,但我听完就入迷了。毕业后,我从同学那买了一个15块钱的玩具相机,只能拍黑白照片,他送了我两袋药水,我用纸壳子搭了一个小“暗房”,在里面闷了两个月,学会了拍照和洗黑白相的技术。


91年,我靠做照片冲印攒了一些钱,又和哥哥姐姐借了点,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凤凰205,一个彩色胶片相机。


生意也慢慢有起色了。有一年,我给一所中学学生拍一寸照,约好交相片的那天下了大雨,但是照片急用。骑不了自行车,我走了五里地把相片送过去。校长看到了,觉得我特别讲诚信,就把学校的学生涉及照相的业务慢慢都承包给了我。


🟧 2002年,侯万里和妻儿。受访者供图


过了几年,我结婚了,99年,儿子出生。想记录孩子的成长,光是照片肯定不够,小孩儿跑跑跳跳的、说一些童言无忌的话,特别有意思。我想反正这辈子都干这一行了,就咬着牙花一万多块钱买了一个M9000摄像机,这是当时最高端的摄影机。


就这样,我从99年开始干婚礼摄影,一干就是20多年。


🟧 2011年,侯万里和他的摄影设备。受访者供图


有了摄像机之后,我也开始拍家人的视频。拍我父母、妻子儿子,拍我老丈人、丈母娘。大部分拍的是家里的大事儿:过年、老人生日、一家人旅游……家里就这一个摄影机,外甥、侄女来了,也缠着我给他们拍。


🟧 孩子和老人吃饺子的场景


最开始,我在快手上发当年的家庭录像,总有人说“二十年前就有摄像机,绝对不是一般家庭”。其实不是,我买摄影机,一是拿它来赚钱,二是能为家里人留下美好生活的记录,这个钱花得值得。


🟧 爷孙俩


我父母都是特别典型的东北农民,诚实本分,最开始看摄像机觉得稀奇,对着镜头就有点羞涩,后来慢慢也习惯了。我拍了很多他们劳作的视频,在地里种稻子、苞米,在院里松土,种茄子、豆角、辣椒。


当年没有机械化劳作,种好的苞米,一板车一板车地拉回来,一堆一堆地晒,人成天弯着腰,和稻子一样长在田里。



春种和秋收是婚礼摄影的两个淡季,没人有闲工夫结婚。春秋的时候我就跟父母一块种地,冬天结婚的人多了,我再去干摄影。


拍婚礼的录像带,拍完就给客人了,不用留底;拍自己家的录像带,在我床底下攒了满满两箱子。后来整理录像带,反倒是这些普通的生活画面让我特别感慨:孩子长大了,有些老人已经不在了,什么流行过的东西现在已经消失了,当时没觉得有啥,过了十几年、几十年,才发现其中的意义。


🟧 侯万里记录下孩子的成长


可能是天生就爱怀旧,我习惯把所有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买摄影机之前,我就给侄女、外甥写成长笔记,把他们有趣的事都写下来。再往前,我自己上小学时的日记本、小学的毕业证都还留着,也攒在箱子里。我就想,人经历的事儿,都该有个纪念。




去年上半年,疫情爆发了,没人结婚,我也没有了生意。在家里赋闲这半年,我把当年的大带拿出来翻录了一遍(即把HV带转录为电子视频),看了不少家庭录像。看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很激动,都说那时候真好。


翻录的视频剪一剪,发在快手上,也不知道怎么就火了。陆续有人联系我,想把他们的婚礼录像带翻录。翻录完如果客人同意,我也会发,展现不同地区的风俗。


🟧 @万礼影像的快手主页


婚礼的风俗,是从分散走向统一的。八九十年代到2000年初,各地的婚礼差别很大。山东、河北等很多地方,直到2004年还穿中式的喜服结婚;河北许多地方结婚,请锣鼓队是必须的,这个东北就没有。


🟧 沧州肃宁的2000年婚礼,要用摩托车队开路,骑车的人披着大红的绸子


🟧 河北沧州的千禧年婚礼,增加了才艺表演情节


这些视频走红之后,经常有人给我留言:“看完你的视频,又找到当年的感觉。”还有人说,本来打算离婚,看了我的视频,又不想离婚了,得好好珍惜现在的日子。



我发现,我们这代人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时代变了,婚姻也变了。不光是婚礼变得越来越西式,就我们东北本地来说,离婚率是急速地上升。这些年,太多人出去打工,夫妻聚少离多,各自见了外面的世界,过日子也就不那么踏实。


我们年轻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叫“挂锄儿”,指的是农忙之后要挺三个月才能有收成,现在高效率社会,付出了就马上想要得到什么,感情也是,觉得不行就要立刻换人。可婚姻是在磕磕绊绊中走向幸福的,眼前这个人你忍不了,再找第二个第三个,可能还是包容不了。


所以发快手,一方面是留着自己纪念,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人珍惜走过的日子,珍惜陪着你一起走过来的人。啥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过日子都有不满、埋怨的时刻,最重要的是互相体谅和包容,最后也是儿孙满堂幸福的一辈子。



发的视频火了之后,很多人从快手上联系我,让我帮忙翻录,这成了我现在很重要的一个工作。这些视频大多来自外地网友,有的长达好几个小时,里头有好多当年闹的笑话儿,还有他们逗新娘子、新人们窘迫的样儿,发出去绝对能火。


但这些情节我不会剪进快手里,留下的都是新郎官特别帅、新娘子特别美的时刻。我想,咱也要提倡移风易俗、提倡正能量,人家也不是想看乐子,是想看自己年轻的、幸福的时候。


快手短视频 交易担保 放心买 95年乡村婚礼纪实 小程序


日子越过越好,但我还是会怀念过去。现在手机普及了,没有亲戚专门找我用摄像机拍了,我也就是拍拍妻子、儿子,分门别类整理好存起来。


存起来的视频,最近是不会看了,但再过十年、二十年,再翻出来,肯定又是感慨。视频这东西,就和珠宝古董一样,时间越长越有价值。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