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乒乓》:这部“同人文”,惹恼了胖球粉

2021-03-11 星期四
由白敬亭、许魏洲主演的国产剧《荣耀乒乓》,近日终于首播。因疫情原因,这部2018年11月开机,原计划去年随东京奥运会播出的剧,迟迟未能定档,加上在开机初期主打“国乒双子星”的噱头,令人一度对这部职场剧期待满满。
播出后,网上关于《荣耀乒乓》原型的争议,却占据了微博热搜,遭到不少胖球粉的抵制和反弹。有网友指出,男主徐坦、于克南的部分人设,直指男乒两位大满贯选手马龙、张继科,有“融梗”之嫌。而剧中的相关比赛情节,也不符合基本的竞技体育常识。《荣耀乒乓》剧照

《荣耀乒乓》剧照

先来看看所谓“双男主”的人设。
徐坦(白敬亭 饰),国乒队长,辽宁人,个性腼腆,从小在爷爷影响下,为强身健体开始学习乒乓,看似指代的是现役国乒队长马龙。在剧中核心事件发生的2004年,徐坦还是一个刚刚从省队靠关系拿到大区集训名额的“废柴”,因末尾淘汰制进了国家二队,之后通过刻苦训练,成长为一线主力。白敬亭饰演徐坦

白敬亭饰演徐坦

而来自辽宁鞍山的马龙,2002年进入国家二队,2003年进入国家一队,2004年就已经获得世青赛男单冠军,年少成名。从时间线上分析,怎么看也不是一个“废柴”打底的人设。
更何况这个“废柴”,靠关系进了大区集训,还说出了“并不是说我非要拿到什么世界冠军”这样的预告台词。徐·凡尔赛·坦

徐·凡尔赛·坦

虽然正片里,徐坦也解释了,是因为自己身体不适,家人不同意,又很久没有打出成绩来。可这没有上下文的预告一出,就显得角色本身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过于“凡尔赛”,自然让原型球员的粉丝不满。
事实上,在强手如林的中国乒乓球国家队,16岁如果还没有打到一队,基本上连三大赛的门都很难摸到,更不要说通过层层选拔,有资格参加世乒赛单打,还能拿到世界冠军了。
怪不得有网友表示,“你以为坦克cp是瑜亮之争,但是导演把它拍成了《恶作剧之吻》。”
如果说徐坦只是借用了“北京队”“国乒队长”的标签,来突出人物的“超快速成长史”,尚有“借鉴”的余地可以推脱,那么于克南这个人物,可以说是浑身上下贴满了“藏獒”张继科的标签——许魏洲饰演于克南

许魏洲饰演于克南

于克南(许魏洲 饰),出生于1988年2月16日(与张继科的生日一致),是史上最短时间获得大满贯的选手,曾因和队友打架被退回省队,与人吵架会踢挡板……剧中于克南一角的出生日期,与张继科一模一样。

剧中于克南一角的出生日期,与张继科一模一样。

网友质疑的点,主要集中在退回省队的这个经历上。
在剧中,于克南的父亲也是他的启蒙教练,在厦门的大区集训报到当天,于克南就和父亲大吵了一架,死活不肯去集训,甚至说出了“我在省队待着挺好,肯定比国家队舒服”“舒服怎么了,我舒舒服服也能拿世界冠军”这样狗血的台词。世上哪有“舒舒服服”的冠军呢?

世上哪有“舒舒服服”的冠军呢?

从新闻资料和采访来看,张继科在涨球期被退回省队的那两年,几乎可以说是非常憋屈且无助的,甚至要去后山摔盘子发泄情绪,攒着一股韧劲才打回国家队的。多年伤病,多次打封闭的艰苦训练,很难和“舒舒服服拿冠军”这样的台词联系起来。
事实上,从已经播出的剧集来看,于克南这个角色本身,也不是一个靠天分“躺赢”的人:在大区集训时期,他起得比任何人都早,练得也比别人勤。虽说吵架时难免说些不经过大脑的话,但横看竖看,这个人设,和一开场的尴尬台词,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割裂感。
此外,片中男主的国家队室友,是个左手直拍的二队主力,被指说是许昕;男主的另一位室友叫小胖,而这个“外号”几乎是樊振东的代名词。如果说“上海队+许昕”还有那么一丢丢关联,可是樊振东和“三剑客”从年龄上就差着辈分呢……2004年,真·小胖还在读小学二年级。
除了人设,剧中人物在重要节点所发生的大事件,也有融梗的嫌疑。
《荣耀乒乓》以倒叙的形式开篇,剧中第一个重要节点,就是2015年的苏州世乒赛男单决赛现场。来自北京队的勤奋型国乒队长徐坦,对战来自上海队的史上最快大满贯得主于克南。打到非常关键的一局时,徐坦因伤提出了医疗暂停,教练建议他退赛,而他坚持完成了比赛。
从真实情况看,这里的情节,至少“借鉴”了以下几个人的人生经历——
首先,苏州世乒赛决赛的对阵双方,是北京队的马龙和山东队的方博。马龙此前多次世乒赛止步半决赛,凭借苏州世乒赛的冠军,拿到了里约奥运会的单打资格,完成了十年的质变。
其次,大满贯张继科在苏州世乒赛,因为男双消耗了体力,加上旧伤复发,在男单半决赛输给了同门师弟方博,未能打入决赛。而作为直板之光的上海队许昕,同样因为伤病和三线作战,没能更进一步,只能成为奥运第三人。
更关键的是,真正在苏州世乒赛决赛中伤停又坚持比赛,最终拿到冠军的人,是女单的丁宁。而她决赛的对手刘诗雯,则错失了走向里约单打的绝佳机会。
当年改变了全队主力阵容命运的苏州世乒赛,居然被融到了同一个场景里……怪不得胖球圈的反弹声如此之大。
此外,剧中的情节设置,也存在不合理性。
比如在2015年苏州世乒赛这一场戏,观众席上竟出现了粉丝应援的灯牌。在实力至上的竞技体育中,谁会称擦网的球为“漂亮”的球呢?

在实力至上的竞技体育中,谁会称擦网的球为“漂亮”的球呢?

去球馆实地看过比赛的观众都知道,乒乓比赛的现场需要保持安静,尤其发球前,最好连大声喧哗都要避免,不然会影响到球员发球时的节奏和发挥。而灯牌的亮光,会对球员比赛时的视线产生阻碍,看不清来球的旋转和方向,是需要被禁止的。
即使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热潮后,胖球圈一度有逐渐“饭圈化”的趋势,带电池的灯牌也是很少出现的,大多是手幅、毛巾、横幅等应援物。更何况剧中的场景,是世乒赛这样关系球员命运的重大比赛了。
据画外音介绍,两人此前“从来没有交过手”,“都在极力避免着和对方相遇”。且不说在这个节点的前一年,2014年世界杯决赛上,张继科和马龙鏖战七局才分出胜负;稍稍对国乒有所了解的观众都知道,胖球圈有“守半区”的规矩,在国家队内,输了外战是要扣掉队内积分,直接影响队内排名和下一次参加国际比赛资格的。
更何况,中国队能进世乒赛单打的,多半是种子选手,哪怕是世界排名第一、第二,分属上下半区,决赛总能碰到,避无可避。(毕竟国际乒联也不是他俩家开的……)
如果两人此前从未交手,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签运极佳,要么其中一人常年半区失手。若是前者,只能说“坦克”组合运气好到连ITTF都震惊;若是后者,那这人早该被国家一队淘汰了……还能打到世乒赛决赛?
撇开这些纷争,如果对乒乓不甚了解的观众来说,《荣耀乒乓》可以一看:一个男主升级打怪,一个男主触底反弹;一热一冷,一刚一柔,适配度算高。在“双男主”逐渐成为国产剧行业“爆款预订”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演员配置,跟随了流行趋势。
从剧情设置来说,它展现了原生家庭对于孩子个性塑造的影响,具有不少值得深度挖掘的现实主义元素。
剧组还请来了曾在国家队效力的球员作为技术指导;每集结尾,也会用动画形式给观众科普一些乒乓小知识。每集结尾的动画小知识

每集结尾的动画小知识

男主之一的白敬亭,甚至为了拍摄,苦练肌肉,跟着角色一点点增重,从刚进组的58公斤,增重到75公斤。白敬亭从刚进组的58公斤,增重到了75公斤。

白敬亭从刚进组的58公斤,增重到了75公斤。

正因如此,才更让人郁闷。
撇开“双子星”的噱头,《荣耀乒乓》原本有望成为一部水准之上的职场剧。可是电视剧毕竟不是纪录片,也不是人物自传,既然剧集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的正是胖球粉这个受众族群,干嘛非要复制粘贴,缝缝补补,篡改球员的真实人生呢?这样的“同人文”,有何意义?难道换一个人设,没了这些噱头,它就不香了吗?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