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对中国实施赛道雪技术封锁,中国科技者让北京冬奥会直接实现“用雪自由”

2022-01-26 星期三

今天(1月24日),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0天,跳台上的雪道已经制作完成,进入闭环管理,但鲜为人知的是,2016年以前,中国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甚至遭到了国际的技术封锁,无法拿到赛道雪的参数标准。

据@央视网快看 24日报道,一批科技工作者花了五年多时间踏雪筑梦,不仅自主打造中国的冰状雪赛道,雪道顺利通过国际奥委会审核,还研发出高效储雪技术,真正实现绿色“用雪自由”。

据@央视网快看 介绍,国际竞赛特别是冬奥会的比赛,滑雪竞技项目使用的几乎全部是人工造雪。因为人工造雪时间可控,只要温度低于零摄氏度,造雪机就可以工作,摆脱了靠天吃饭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人工造雪可实现粒径、含水量、硬度的改变,满足不同比赛场地需求,适合大多数雪上比赛项目。

另据《科技日报》报道,2016年以前,中国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不光如此,当时国内的很多专家甚至都没听说过“冰状雪”这个概念。

“‘冰状雪’指的是滑雪场雪质的一种形态,雪的密度很大,可达0.65克每立方厘米,主要用于减小赛道表面对于滑雪板的摩擦力。可以说,‘冰状雪’赛道就是高山滑雪项目的‘塑胶跑道’。”王飞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冰状雪”的制作质量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及滑雪的舒适感、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延长运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赛道难造,维护雪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由于气温回升导致大雪快速融化,举行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等项目的塞普里斯山出现“雪荒”,组委会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其他山上运雪。到了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也一度因为天太“热”造成比赛延期。

赛道雪技术,成了摆在北京冬奥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国冰雪科研起步晚,举办国际赛事经验少,@央视网快看 介绍,“此前国内赛道雪务技术几乎空白,同时国际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中国无法拿到赛道雪的参数标准”。加上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气象条件不利,赛期又在冬春交替期,易现极端天气,为了给全世界运动员提供良好的赛事体验,我国科学家开展了集中攻坚行动。

2022年1月19日,工作人员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防风墙旁平整雪道。(新华社 武殿森摄)

据新华社报道,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秦大河带领下,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正式组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也加入其中。

回忆起当时的不易,王飞腾称:“比如说国外技术团队,他们做这个雪务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是不让我们看的,他们的专家过来之后他们就踩一踩、捏一捏,然后告诉你合格不合格,至于为什么合格,这个核心技术他们不告诉我们。”

据@央视网快看 介绍,造雪机造出来的雪密度是每立方厘米0.1克-0.4克,而冰状雪密度达到了每立方厘米0.65克。冰状雪的制作过程需要铺雪注水,铺多少厚度的雪,隔多长时间注水,这些参数国际上都对华实施封锁。

为了解决难题,整个团队埋头苦干。2019年-2021年,在云顶滑雪公园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地,团队开始进行冰状雪制作试验。试验区气温一度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寒气摄人,王飞腾、丁明虎和队员们奋战在一线,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过程看似简单,铺雪、注水就行,但铺多厚的雪,隔多久注水等都无具体参数。”

最终,不同气候条件的冰状雪赛道制作技术被攻克,中国人自主打造了冰状雪赛道,中国从造雪到除雪的技术全部达到国际赛事标准,实现了“用雪自由”。冰雪硬度测量仪和冰雪粒径测量仪等冰状雪赛道专业监测设备也实现国产化,成本大幅压缩。

项目组自主研发了监测雪颗粒的仪器

这个项目组共有90人,平均年龄30岁,是硕士或者博士学历。他们夏天在西部做冰川研究,冬天在北部做雪务研究,常年在外出差,雪务的差一出就是5个月,皮肤因此粗糙干裂,他们笑称自己在野外工作单位工作。

如今,在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团队建立起密集的气象观测网络,结合雪道雪质数据等关键参数,应用雪质监测和预报技术,构建起赛道雪质等级判别模型。

王飞腾团队还想到了“储雪”的办法——在冬天温度非常低的时候,提前把雪造好,然后找一个平整的场地将雪储存起来,经过漫长的春夏秋三季,待到次年初冬再进行使用。

储备雪

2022年1月20日,首钢滑雪大跳台开启灯光秀,大跳台成功储雪5000立方米。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据《科技日报》报道,在2020年和2021年的夏季,项目团队还将储雪技术应用到我国四川达古冰川的保护,去年的实验中,短短两个月可以减缓接近70%的冰川消融,冰川的厚度可以增厚一米左右。

这证明,雪务攻关取得的成果不仅仅能服务于冬奥,更让中国人掌握关键技术,为冰川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并助力中国冰雪事业的未来发展。

在了解冬奥雪道背后的故事后,有网友感慨:“最让人开心的是不管如何被封锁,总有中国人能够逆流而上,取得突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