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在京唯一越冬地,还能存在多久?

2021-12-27 星期一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4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飞抵北京,选择在一块农田越冬,周围是正在建设的小区、道路,甚至地铁站配套设施。这种种群数量只有2000只上下的珍稀鸟类,吸引了观鸟爱好者、拍鸟大爷、政府机构,以及跟踪了它们6年的爱鸟志愿者们。

这块只有1.5平方公里的农田,是大鸨在北京已知的唯一越冬地,现在多方力量在此聚集。一方是4只大鸨,一方是爱好者们挡不住的热情,还有这座巨型都市重大的经济、民生建设工程,谁为谁让路?大鸨“精心挑选”的栖息地,还能存在多久?



记者 | 印柏同

编辑 | 杨海

1.5平方公里越冬地


冬天到来前,老朋友们又准时出现了。

11月初,在北京六环东南角的一处庄稼地里,爱鸟志愿者大好再次看到了大鸨,一共3只。这是该地区连续第6年,观测到这一珍稀物种。
与很多珍稀鸟类不同,大鸨没有太过华丽的外表。它们的羽毛主要是灰色和栗棕色,站在裸露出黄土的农田里,毫无违和感——如果你不是鸟类爱好者,很可能把它们当作野鸡野鸭,只不过体型更大。
图源 | 视觉中国
事实上,自1989年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起,大鸨就成为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截止现在,大鸨东方亚种,也就是在我国范围内活动的大鸨,只有2000只左右,和大熊猫的数量相当。
大部分时候,人们只能在荒野里觅得它们的踪影。在一座两千多万人口的大都市与它们相遇,即便是在城市边缘,也是种相当低概率的事情。与鸟类研究联系密切的北京观鸟圈,用他们共同的观测记录佐证了这个事实:这块大约1.5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天安门广场大小的农田,是大鸨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唯一已知的稳定越冬地。
每年10月,大鸨就会从位于我国东北、内蒙古,甚至更北的繁殖地启程,飞向南方。
这是场艰难的旅程。大鸨是大型地栖鸟类,成年雄鸟体重能达到10-15公斤,雌鸟通常是雄鸟一半大小。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有“亚洲鸵鸟”之称——某种程度上,它们的确很像鸵鸟,比如它们似乎更擅长奔跑,而不是飞翔。
图源 | 视觉中国
大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但伴随着人类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农田逐渐成为了它们冬季的主要食源地之一。这里除了植物、昆虫,还有散落的谷粒,足够它们储备下一次迁徙所需要的脂肪。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的郭玉民教授,已经研究大鸨多年。10年前,原国家林业局为加强对大鸨的保护力度,委托北京林业大学创建了大鸨保护与监测网络中心。自那时起,郭玉民一直潜心于大鸨研究与保护工作。
“大鸨在中国的越冬分布地一直在萎缩,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大鸨越冬的栖息地。因为大鸨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已经连续15年没有发现过大鸨的踪迹。黄河流域情况会好一些,现在沿岸的农田河道附近,还能看见一些大鸨在活动。”他告诉本刊。
没人说得清眼下这三只大鸨,为什么会选择这块“狭小”的地块落脚,毕竟再往南就是广袤的华北平原。
大鸨选择落脚越冬的农田 作者供图
大鸨是一个地区生态的指示物种,连续6年在这块农田越冬,并且从最初的1只,增加到如今的4只(12月初又有一只雌性大鸨加入这个小种群),足以说明这块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稳定。
但今年11月,大好听到大鸨又回来的消息时,却有一种复杂的感受。他清楚,一些自己不愿看到的变化正在发生。

守护


大好是通州副中心爱鸟会(以下简称爱鸟会)的负责人之一,今年45岁,是通州本地人。他皮肤略黑,头发已经半白,在户外总是穿着深绿色冲锋衣和迷彩裤,脖子上挂着一副双筒望远镜。

6年前,在这片农田上发现第一只大鸨后,大好就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他希望这几只大鸟尽可能不受打扰。直到今年2月,拍鸟爱好者在农田意外发现了一只负伤的大鸨。很快,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北京观鸟圈,大量观鸟、拍鸟爱好者带着长枪短炮,蜂拥进了桑园村。
“人多的时候,一天上百人来看大鸨,甚至能在乡村道路堵车。”大好回忆。
农田边聚集了不少前来观鸟的人 作者供图
他记得,有些“拍鸟大爷”为了拍出好照片,一直尝试尽可能近的靠近大鸨,没有任何保持距离的观鸟意识。甚至还有人开着SUV闯入田地,追着大鸨从田地这头飞到那头,只为拍出更“动态”的照片。
从旁观者的视角看,与其说他们是观鸟人,不如说更像是追鸟人。大鸨在不断地受惊吓,不断应激和剧烈运动中,会消耗大量体能,那只受伤的大鸨就更容易伤口恶化,如果不及时制止,“很可能会死掉”。
一开始,志愿者们用树枝和砖头堵住方便下田的口子,但很快发现根本拦不住观鸟人的“热情”。后来,他们制作了一个值班表格,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5点,谁有空了就自己报名填表,整个白天保证都有人在,规范和引导观鸟者。他们制作了观鸟示意图,贴在道路两侧的杨树上。上面清晰的标出了大鸨的活动范围,以及观鸟人拍摄“红线”。
作者供图
现在,参与护鸟的志愿者群已经有了140多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一起,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保护大鸨。
除了民间组织,通州区园林局、区公安分局等政府部门也分别派出自己的执法巡护队伍,维持现场文明观鸟秩序。他们在树上张贴动物保护的宣传海报,给志愿者和观鸟人提供物资,驱赶可能会伤害大鸨的流浪狗。
这个连道路都没有硬化的荒芜之地,一时间汇聚了多方力量,就像一场在沉默中进行的盛会,主角是4只正在玉米地里悠闲踱步的大鸨。
逐渐地,现场的观鸟人和拍鸟人们开始主动与大鸨保持距离,互相提醒监督。
作者供图
有一次,一只雌性大鸨啄起田里的一个塑料袋,像是在玩耍,结果被塑料袋套住头部。它慌忙起飞,却撞到一棵树上,随即坠落在灌木丛中。
幸亏志愿者及时发现,赶过去把它解救出来。大好回忆,“如果当时不够及时,大鸨在那种情况下,其实是有生命危险的。”
志愿者们决定全面地清理附近垃圾,他们备好了木质长夹,随时处理。得知此事后,环卫部门也派了5辆环卫车,30多个工人,用两天时间把周围的农田和林地都清理了一遍。
很多观鸟人在离开前,也会尽量避开大鸨,把田里的垃圾捡走。志愿者们看到,那个开车追鸟的大爷也主动加入其中。

城市与候鸟


大鸨停留的庄稼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桑园村,紧邻亦庄经济开发区。一眼望去,这片农田没什么特别之处。在深冬时节的北方,这块只剩下秸秆的玉米地夹在几处建设工地间,甚至显得有些破败、萧索。

事实上,这片区域是城市扩张的最前沿,出现在了不止一项雄心勃勃的规划里。往北是已经初具规模的“环渤海总部基地”,往南不远就是凉水河,几处颇具人气的商品房小区矗立在对岸。
不远处,北京地铁17号线终点站嘉会湖站的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在官方表述里,这条贯穿中心城南北方向的大运量等级快线,“是连通通州、昌平、朝阳、东城区的重要线路之一”。
图源 | 视觉中国
按照原计划,17号线南段将在今年年底开通。12月初的一个早上,一辆挖掘机忽然出现在了这块农田,在轰鸣声中把铲斗扎进泥土,位置恰好在大鸨最常活动的农田东北角区域。
大好和其他志愿者与施工方交涉后得知,这是地铁停车场配套的排水管填埋工程,按照原计划,他们将在年底完成排水管的地下填埋作业。
大鸨是种机警的鸟类,他们担心施工会影响到大鸨的进食,甚至产生应激反应。
“城市建设与保护动物并不冲突。”大好说,“关键是管理部门要提前看见和预留出它们的生存地。这样做好规划后,城市建设和动物们的正常生活是可以互不干扰的。”
作者供图
事实上,早在2014年,大第一次在这里落脚前,地铁17号线就已经完成规划,并进行了第一次环评公示。
即便如此,志愿者们在向上级反映大鸨的情况后,有关部门很快叫停了现场的施工作业,决定在明年3月份,大鸨飞走以后,再继续施工。
11月下旬,北京寒流大风,这片裸露的田地刮起来不少尘土。附近居民向环保部门投诉,不久便来了一批工人给田地铺盖上了绿色的防尘网。
在大好看来,这简直就是鸟类的灾难,一旦铺上防尘网,地里的玉米秸秆和昆虫就会被覆盖在网下,大鸨和其他鸟类的食物来源很可能因此彻底断绝。
作者供图
大好和志愿者们在得知此事后,迅速上前制止,并向上级反映,相关部门随即主动叫停了铺防尘网的铺设。
很多时候,保护都是个博弈的过程。幸运的是,每一次大好和志愿者向政府部门反映,都能得到回应。

真正的家园

大好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在运河边上长大,小时候就喜欢与虫、鸟作伴。

他从2013年开始观鸟,如今早已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观鸟地。2015年,他发现桑园村、水南村这片地,也逐步见证了这里的变化。
曾经,这里有自生林、草地、农田、沟渠、池塘,植被群落是高低错落的,丰富的。根据他的调查,有200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算是通州区鸟类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
“夏天的时候来,你能感觉到这里的空气都是湿润的,放眼望去是一片绿色,鸟叫声充斥整片林地。有个观鸟的老师形容这里的鸟鸣丰富,说就像去了新疆一样。”大好回忆。
观鸟者 | 张雷 摄
慢慢地,沟渠干涸了,不少珍稀鸟类,如长耳鸮、红角鸮等已经看不见了。
好消息是,按照规划,这里不久将建起一处湿地公园,有望成为鸟类的新家园。但大好对此持谨慎的态度。
“这几年通州多了不少面积大、设施全的公园,有树林,有草地,有湖水。”大好说,“可这些地方真不见得是鸟类可以栖息的地方。”
他认为很多森林公园,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照顾到本地动物的习性,“它们所需要的植被群落是什么样子?”
“很多鸟就喜欢在灌木丛,杂草地里生活。但多数人造公园的建设逻辑是从人的景观角度出发,树木、草地被整齐划分。无法形成众多鸟类需要的植物群落环境。”
今年8月,为了更好地了解通州的鸟类栖息情况。大好和爱鸟会的成员们又开始了一项新的活动——鸟类调查。他们在通州选取了17片样地,每个月派人去调查每个地区鸟的种类,时间持续一年。目前已调查的数据显示,桑园村一带的鸟类种数在108种,记录鸟种数量在马驹桥湿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大型公园之上。
图源 | 视觉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专家赵欣如教授,对生态多样性的观察同样佐证了大好的发现。
赵欣如告诉本刊,北京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其实会考虑到选择乔木、灌木和草,植被的生态多样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分配比例不均衡。
出于景观的考虑,绿化所选用的树种和草种往往很单一,且灌木面积比较少。除此之外,这些大公园所种植的往往也不是北京当地的本土植物,更多的是用国外观赏性较强的植物。这样虽然保证了观赏性,但却不利于本地的生物。
“一个地区要想生物多样性丰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保留当地的植被和物种。”赵欣如说。
下午5点,最后来这里拍摄大鸨的观鸟人收起了手中的“长枪短炮”准备开车回家。他们的镜头追随大鸨的活动,一路从东挪到西。此时,夕阳斜照大地,东边已经升起了明月。
作者供图
大好拿着望远镜,望了一眼田间,随后在志愿者群里,写下了今天的值班日记。这是每个志愿者在结束一天看护大鸨的工作后,都会填写的日志。里面记录了今天来了多少观鸟者,以及大鸨的活动轨迹。
“我希望,如果可以的话,未来能保留住这片农地,以及这些原生态的林草地,给大鸨和其他鸟类们留一下一块属于它们的空间。”大好合上日志,露出一丝苦笑。
天色将晚,观鸟人和拍鸟人们逐渐散去,现场安静下来。他转头望向那几只大鸨,它们正在自由地踱步、觅食,就像第一次来到这里时那样。





排版:阿田/审核:小风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