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习惯了流媒体听歌的今天,线下听音乐不管是模拟还是数字都会让人觉得很慢。在线听歌平台的便捷性自然不用多说,但有点可怕的是,你喜欢的歌听着听着就被平台变成付费 VIP 专享的了;更可怕的是,你喜欢的歌在常用的平台上突然变成灰色的了,点了后提示说这音乐人的作品被另一个平台把版权独占了;最可怕的是,你喜欢的歌听着听着就在所有平台上都消失了,且毫无提示……流媒体平台让人觉得看似拥有一切,想握在手里时却发现是水中捞月。在下载音乐刚开始流行的时代还没有上述烦恼,有一个音乐播放 app 曾经让人体验过数字胜似实体的赛博占有欲。前些天,我们就这个 app 在微博#别的夜话#下发起了提问:
这激起了一些老冲浪手的回忆:
有人用一个表情回答了一切
也有人深度还原世纪末家用电脑场景
还有人趁机追忆了过去的偶像
可能年轻一点的冲浪手会问:Winamp 到底是个啥?
“Winamp, it really whips the llama's ass!”
Winamp(读作:瘟难扑)是一个诞生于 1997 年的音乐播放软件,由美国犹他大学的两个学生制作。作为一款免费软件,Winamp 好像在诞生时就冥冥之中和 “免费” 的音乐联系起来了 —— 它诞生时正值互联网日渐普及,MP3 音乐文件在线分享开始流行。彼时,互联网仍处于狂野西部式的无序阶段,音乐人和唱片业从业者大多视互联网音乐分享如洪水猛兽,恨不得把 CD 磨成刀片,割了所有人的网线。而搞出了当今各大热门听歌 app 的众 IT 巨头们尚在互联网泡沫中一边蹉跎一边脱发,别说去垄断数字音乐版权了,连合法在线播歌听起来都像是天方夜谭。
Winamp 是一款简洁有效的软件,由上至下为:主面板,EQ 均衡器,播放列表
Winamp 因其简单耐用的特性成了当时默认的 MP3 播放软件,在放出后一年间仅下载就超过三百万次,再加上无法计数的线下传播,可以说是一款风靡全球的音乐播放器。Winamp 在其诞生后的近 10 年间一直是最热门的音乐播放软件之一,能和 IT 大厂微软和苹果的产品正面对线,直到后来移动互联网兴起,才逐渐淡出视野。假如智能手机能早几年普及的话,那么 Winamp 的闪电⚡图标可能会出现在每个音乐爱好者的首屏。
2000 年 CNN 新闻中被音乐人和娱乐媒体声讨的 MP3 分享软件 Napster,Winamp 光荣地作为其配套软件登场
除了免费、便捷、功能扎实等优点外,Winamp 能够大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从很早的版本开始就支持用户自定义播放器的皮肤:Winamp 从面板颜色到按钮的样式,都可以通过编辑对应的位图文件来实现“换装”,而且这种换装玩法特别让人上瘾。
been there, done that
于是,无数 Winamp 用户和爱好者们就在那几百像素见方的赛博画板上玩出了最大的创意。不管是偶像、影视、音乐还是游戏,基本上只要是在 2008 年左右之前诞生的文化标签,就能找到它对应的 Winamp 皮肤,而且还都是大家互相免费分享的。在今天回看这些皮肤,仿佛面对一个个来自过去的时间胶囊:

对一名互联网冲浪手来说,自己动手来把对互联网最自由的年代的追忆实体化可谓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2020 年 9 月,一位在 Facebook 工作的程序员 Jordan Eldredge 开放了自己花了几个月业余时间制作的 Winamp 皮肤博物馆 Winamp Skin Museum,来满足各位冲浪手怀旧或猎奇的需要。
Winamp 皮肤博物馆主页,电脑访问体验更佳
通过提取 Archive.org 上储存的皮肤文件并用程序员黑魔法加以自动排版,Jordan 将过去 20 多年中来自全球各地的 65000 个 Winamp 皮肤全部收录于皮肤博物馆中(具体工作步骤见 Jordan的博客)。访问者既可以通过无限下滑来查看根据受欢迎程度而排序的皮肤,也可以在搜索栏中搜索关键词,通过图像识别和元数据检索来显示对应的皮肤。
搜索关键词即可显示对应的皮肤
NSFW 内容会自动模糊,点击后确认可打开
史、史達林同志,您怎么在这?
新偶像的关键词就算了,搜了也白搜。
点击一个皮肤后既可以将其下载到本地来装饰电脑中的 Winamp ,也可以直接启动 Winamp 的网页版 Webamp,在浏览器中播放本地或在线音乐文件。
原汤化原食
为了增加致幻效果,还可以打开内置的音频可视化 MilkDrop 窗口,体验在靡靡之音中被黑洞卷走的感觉:
多少 80、90 后的朋友小时候都曾盯着各种音乐播放器的可视化窗口假装自己在星际穿越
硬汉帮帮主,“别的电波”主播,Techno 老干部大野杨曾是 Winamp 的忠实用户,同时也非常迷恋新旧世纪交替那段时间的千禧文化,我问了他几个关于 Winamp 和互联网娱乐生活方式迭代方面的问题:你好帮主!你第一次用 Winamp 是什么时候,还记得用它听的第一首歌是什么吗?大野杨:具体第一次已经记不清了,大概率是在世纪末这个时间段。在 Winamp 流行之前,国内很多 PC 用户还是在用类似超级解霸这类播放器去听 CD,随着 Winamp 与 MP3 的流行,我会默认 Winamp 是个 MP3 播放软件。有没有当年用过的某个 Winamp 皮肤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野杨:其实我更喜欢 Winamp 的初始界面,我觉得设计的非常好。但是也确实用过一些皮肤,印象相对深的是这款,因为我当时是游戏脑,这个皮肤又非常像我当时特别爱玩的各种即时战略的游戏 UI:大野杨:我之前那台 MacBook 下载过新的 Winamp mac 版,基本上就是怀旧了,尤其是现在最新的 Winamp 界面也基本 iTunes 化了,所以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了。 有没有其他来自过去的多媒体软件是你曾经离不开但现在完全不会去使用的了?只要你拥有「超级解霸 3000 英雄版」,你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使模糊变清晰」,变成不怕任何盗版 VCD 的碟片战士。或者你拥有 RealPlayer 流媒体播放器,你就可以随意在线观看或者下载任何视频文件,仿佛互联网视频的未来属于 RealPlayer。 甚至以为 RealPlayer 的吉祥物小羊 Annabelle 将会是 21 世纪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形象。而且当你把打口 CD 放到光驱里时,你惊喜的发现,Flash Player 才是互联网多媒体真正的未来,它竟然能神奇的把 CD 播放/视频播放/游戏/动画集合在一个程序里。以前主流的音乐享受模式是买碟/下载,然后在多样的本地设备中播放;现在则是流媒体在线播放,而且大部分时候是一部手机就搞定。以前的模式中有没有哪些特点是你比较怀念的,或者说是在现在的听歌模式中觉得缺失的?大野杨:我觉得抛开实体的质感这些不说,纯在线平台播放有个非常不好的特点,就是唱片信息的丢失。在 MP3 下载时代,我在用例如 eMule 这样的软件去下载各类唱片,当时的那些 MP3 发布者,通常会尽可能地扫描整张唱片的封面封底以及唱片内页和盘面,放在你下载的文件压缩包里。这样,你在听歌的同时,也会看到那些音乐人在唱片内页里传达的一些信息(比如一些录音室花絮照片、记录当时唱片制作的八卦、以及一些纯粹恶趣味的图画等等)。随着各大平台开始垄断音乐版权后,你会发现在网页和 app 上看到的专辑信息变得非常简单,原来唱片封套和内页中的信息是缺失的,历史的一部分被数字化抹去了。流媒体听歌平台之间的数字音乐版权争霸以及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曲目在平台上说没就没已是常态,你觉得未来我们会不会大规模回溯到 “只有下载到本地心里才踏实” 的状态呢(或者说现在已经是了)?大野杨:现在已经是了,我现在经历着“从 app 听歌 → 网盘存储 → 下载本地”这样的一个转变,下一步可能就回到买个刻录机自己刻数据盘的状态了。以前人们上网像松鼠过冬,遇到好东西都迫不及待往硬盘里装,硬盘装满了睡觉才踏实;现在人们什么东西都往网上存,但网上的东西说没就没的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连音乐也无法避免。也许大野杨现在经历的转变会继续加速,未来有一天我们会更全面地回溯到下载、刻盘、线下互相分享的时代吧。以后刻录数据盘的时候,别忘了在里面塞一份经典版的 Winamp。
这位老爸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