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每年的“好天气”不到1/3

2023-12-19 星期二

▲  2023年12月14日,山东省乐陵市街头,交警冒雪帮助市民推车。(新华社/图)


全文共2313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 报告显示,2022年,大多数中国城市的“舒适日”只有70到140天。也就是说,一年中只有1/5到1/3时光是“好天气”。


  • 我国气象灾害全民预警的覆盖率已达97.7%,但气象带来的健康导向关注尚不足。比如高温会带来致命的热射病,寒潮会导致脑卒中(俗称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


  • 截至目前,天津市一共发布了13次脑卒中气象预警,其中有10次针对低温寒潮天气,降低住院人数可折算为1423人,共节省了2800万元住院开支。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赵睿佳

责任编辑|汪韬


2023年12月16日,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寒潮、大风蓝色预警,全国多地降温。


我国气象灾害全民预警的覆盖率已达97.7%,但气象带来的健康导向关注尚不足。比如高温会带来致命的热射病,寒潮会导致脑卒中(俗称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广发、强发,由此造成的健康威胁如同沙漏里落下的沙子,日渐积累。”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助理研究员张诗卉说。


2023年11月,《2023中国版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下称《报告》)发布,张诗卉是报告第一作者。《柳叶刀》是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报告》已经连续发布四年,最新报告由设在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柳叶刀倒计时”亚洲区域中心领衔,来自国内外26个主要机构的76位专家共同完成。


报告警醒,如果不及时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在当前和未来都会造成极大的健康代价。


1

“城市人体舒适日”越来越少

公众对于天气冷暖感知强烈,但难以联结健康影响。张诗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有感知,无认知”。因此,报告通过一些指标来表达。

比如“城市人体舒适日”。通过温度、湿度和风速打分,59-70被定义为舒适。报告显示,2022年,大多数中国城市的“舒适日”只有70到140天。也就是说,一年中只有1/5到1/3时光是“好天气”。

张诗卉称,与1986至2005年的历史基准平均水平相比,2022年,有58%的城市的“人体舒适日”指标有所减少。

日益增多的高温天气还在“偷走”高效工作时间。

张诗卉介绍,环境热压力一般由湿球黑球温度(WBGT)衡量,代表人在环境中的散热能力。温度与湿度越高,身体越不易散热,工作效率下降。在湿球黑球温度超过26℃时,极重体力劳动者就需要每工作45分钟休息15分钟。而2022年7月13日的上海,户外的湿球黑球温度高达35.1℃。

报告显示,因天气不适宜工作,2022年,平均每位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损失为46.6小时,相当于损失了3055元。

高温还阻挡了运动爱好者前往户外的脚步。综合温度与湿度,报告以“热指数”评估户外运动风险,超过33℃时会受到威胁。报告发现,在广州,5-9月,几乎每天的热指数都会超过33℃。从全国来看,2022年,中国人均户外安全运动时间损失相比历史基准增加了68%,从1.3小时增加到2.3小时。


2000-2022年,气候变化对中国造成的影响,颜色越深,影响越严重。《2023中国版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

2

热浪相关死亡人数破纪录

极端高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公众最熟悉的就是热射病。

2023年夏天,北京一位导游因热射病离世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详见南方周末报道《一名北京导游倒在最热暑期》。张诗卉介绍,有研究显示,2003-2008年欧洲夏季热浪期间,因热射病住院的人,有58%在28天内死亡。

2023年6月23日,在北京天坛公园,一位游客用手提纸袋抵挡强烈的阳光。(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图)

传统型热射病主要针对老人、孕妇、儿童和基础病患者等脆弱人群,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不足,更容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出现症状。然而,在极端高温环境之下,任何人都可能是脆弱人群。例如,“劳力型热射病”主要针对高温环境下的户外运动人群、体力工作者等,即使这类人群基础身体条件很好,也会成为热射病的常见患者。

热射病只是高温带来健康风险的冰山一角。北京医院急诊科医生于浥淳在报告发布会上介绍,《自然》杂志上一则研究表明,58%的传染性疾病会因温度升高而加剧。随着夏季温度升高,一些肠道、心脑血管病人数量亦会增多。

登革热等气候敏感型传染病也被报告纳入追踪体系,根据报告统计,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2004-2021年间,中国17个省份的登革热病媒传播能力显著增加。

据报告统计,2022年中国与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达到了破纪录的5万人,是2021年的两倍多。

3

健康风险预警

预警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

张诗卉建议,气象、卫健、疾控部门可以与多部门合作建设早期预警系统,实现更分渠道、精细化的风险推送,例如,与工会合作关注职业健康风险;与教育部门合作通过学校发布预警信息;与民政部门合作,通过社区大屏、人员上门及时向老年群体告知天气风险等。

上海浦东疾控部门已作出尝试,在气象部门预测寒潮天气之后,及时与教育部门配合,将寒潮预警下发至各学校,提醒家长警惕儿童呼吸道感染。

预警能降低疾病发病率,节约医疗成本。在天津等北方地区,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死率俱高,治疗的医疗成本也很高,一起脑卒中病例就可能会使一个家庭从富裕落至贫穷。

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主任韩素芹在报告发布会上介绍,脑卒中病例在低温寒潮天气显著增加,天津在2017至2019年的4个强降温过程中,住院患者数平均增加11.7%。天津市在全国首创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于2021年11月5日,首发低温寒潮天气脑卒中风险橙色预警,得益于此,脑卒中住院人数降低了11.9%。

截至目前,天津市一共发布了13次脑卒中气象预警,其中有10次针对低温寒潮天气,降低住院人数可折算为1423人,共节省了2800万元住院开支。

韩素芹介绍,低温寒潮天气不仅会增加脑卒中风险,还会增加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病例。未来天津市计划建立基于气候变化的更多疾病气象风险预警,“如果计算直接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可节约一笔非常可观的资金”。

报告称,截至2022年,全国已有8省27市建立了健康风险预警,服务覆盖人口达1.8亿人,但相比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覆盖程度,这个数字依旧有待提升。

2022年,有28个省份的气象部门向卫生部门共享了气候数据,18个省份监测、预备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相比2020年有所提升。张诗卉认为,这一数字也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计划和指南。张诗卉透露,相关政策文件已在编制中。

更多专题内容请点击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