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发烧之驴唇不对马嘴

2021-02-10 星期三

我发现长久以来“HiFi”“发烧”圈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自称追求声音追求极致的人总是对声学、心理声学甚至是声音和音乐闭口不谈,而总是讲一些其他领域或毫不相关的事情。

例如他们总会说,不同人喜欢吃饭菜的口味不同,所以不同人听耳机会存在巨大差异、截然不同。亦或是,不同人喜欢的不同长相的帅哥/美女,所以不同人听耳机会存在巨大差异、截然不同。不同相机存在调色方案不同,所以不同耳机也应该有自己的“调音”。

鬼斧神工119:HiFi十大骗局四——耳机调音zhuanlan.zhihu.com图标

似乎耳机是他们的食物,亦或是他们的女朋友。

也许在一些人眼中,精神上确实是这样。

但事实是,耳机不能充饥,耳机没有染色体,耳机不能拍照。

有些人总是通过类比到其他不相关的事物上,用其他不相关的事物的规律反过来证明正在讨论问题的合理性。这在一些所谓的“发烧”圈就显得很滑稽,因为这些人自己声称追求声音追求极致热爱音乐,但是却在讲饭菜和美女。就像一些人总在吹嘘自己的耳朵有多厉害,结果一旦问起专业听音能力、专业听音概念、专业听音经验和双盲听就会各种闪转腾挪。

而就算是类比,很多时候一些人所谓的“似乎证明自己观点”的比喻也是毫无逻辑的。

耳机只是传播音乐的途径而不是内容本身,音乐才是。我们每个人会喜欢不同的音乐,但不代表我们会喜欢截然不同的耳机/音箱。

耳机只是回放设备,如果真的要类比,也应该类比显示器而不是相机。

例如一些人总会声称,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喜欢的音乐不同,所以他们喜欢的耳机也截然不同。甚至进化出了xx声。

然而,全球范围内的受控盲听实验证明,并不存在一些人所声称的人们对耳机声音喜好的“巨大差异”。

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篇幅有限,以后有机会再详细展开。

但是这种没有任何依据的观念却深入人心,很多人压根没出过国,甚至连几个外国人都不认识。然后津津有味的说道某国人喜欢啥,大有不同。

再比如说,很多人认为耳机像乐器一样可以演奏,像录音师混音师一样可以“调音”,不同的音乐需要特定的耳机去回放。

但实际上,盲听实验发现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更不存在某种奇怪音染的耳机更适合听某种类型音乐的现象。事实上,好的耳机通常听很多类型的音乐也会比不好的耳机要好,即便有时相对而言确实对于某个特定类型的音乐表现更好一些,但也只是相对的,而且并不是时常发生。

这其实最开始只是一些零售商贩卖耳机的话术,为了让你多买几个耳机,或者为一些耳机的声音表现找借口。只不过以讹传讹,传的久了很多人信以为真。甚至有时厂商只是随意组装和堆砌的单元配置,也会被一些人解释为对某类型音乐的“艺术加工调音”。而他们的依据是麻辣烫和沙县小吃,索尼α7和徕卡M10,安吉丽娜朱莉和新垣结衣。

再有就是喜闻乐见的、老生常谈的“真实的声音很难听”、“白开水一样”、“要明显特殊音染的声音才好听”、“真实的声音没感情”。

然而事实是,在这数十年来的大大小小的受控双盲听实验中,大多数人或者说平均而言,人们更偏向于自然均衡的音箱耳机声音。或者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证明人们普遍偏好有明显音染的耳机或者音箱。有持此类观点的人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在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科学受控的证据。

I think you misunderstand the results of the double-blind listening tests as correlated with anechoic data. If you read my book, it is all there. The simple interpretation is that listeners for 50 years have shown that they give the highest sound quality scores to loudspeakers with the least evidence of resonances (requiring a smooth, flat amplitude response), the most extended low-frequency bandwidth, and the least irregularities in off-axis frequency response (i.e. a relatively smooth and slowly changing directivity index). Since all of the voice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we are entertained by consist of collections of resonances it is only logical that we notice when loudspeakers add their own to every sound they reproduce. This is what shows up very quickly in multiple-comparison double-blind tests. No special training is required. The "best" loudspeaker, therefore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least colored". Now, what about personal preferences in general spectral balance, and compensating for sometimes unfortunate spectral colorations in recordings? That is what equalizers and tone controls are for, and the best news is that starting with "neutral' loudspeakers allows those controls to be most effective. The next best news is that they can be turned off, in the event that you may want to hear what actually is in the recording. Check out the "circle of confusion".

我想你误解了双盲听测试的结果与消声室数据相关。如果你读了我的书,它就在那里。简单的解释是,50年来的听众已经证明,他们评分最高的扬声器,谐振最少(需要平滑、平坦的振幅响应),最深的低频下潜,以及最小的离轴频率响应不规则性(即相对平滑和缓慢变化的方向性指数)。因为我们所欣赏的所有声音和乐器都是由一系列的振动组成的,所以当扬声器将自己的声音加到它们所产生的每一个声音中时,我们就会注意到这一点。这是在多重比较双盲测试中很快出现的。无需特殊培训。

这个时候,一些人通常会无视这些受控的盲听、声学/心理声学证据,然后继续说道,女人、相机、吃喝。。。

我也可以说全世界的人都要喝水,离开水就得GG,所以耳机声音必须像水一样,谁不听白开水的耳机也得GG。滑稽。

对了再补充一点,国内贴吧,论坛。特别贴吧这两年基本不能看,有固定团队,固定格式,一般是固定的套路,开头先引用一段什么关系都没有的文字,然后正文经常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声音比喻成嗅觉,味觉等其他感官用写人或者写景物的方法来评测器材把器材拟人化拟物化。看着很有文采,其实这种文章基本是水文,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句话是真的,比如价格,只要把他评测的器材换了,换上另一个器材就又是一篇评测。为什么这两年国内hifi产品越来越贵,第一是电子方面科技进步有限,只能堆料用好材料,第二就是这些个贴吧论坛,失去理智贵的就是好,贵的就是天花板,导致厂家在开发的时候不得不重新审视定位。再说一点,如果想在贴吧发帖,一年得交2万加起的保护费,不交那个牌子在贴吧发不了贴。所以不要以为你遇到的真是大佬,搞不好只是一个拿钱写文混口饭吃的生意人。
听惯了上万的耳机再听 9.9 包邮的耳机会有什么感受?www.zhihu.com图标

类似的还有,人们认为越贵的CPU和显卡,性能通常越好,所以耳机贵的总比便宜的好。然而当说起参数时,他们又说CPU和显卡的参数有用但是耳机没用。总之,为了证明耳机声音相关的东西,可以没有任何相关依据,甚至是逻辑。

鬼斧神工119:耳机音质与价格的关系,耳机音质与频响曲线的关系。(重制总结版)zhuanlan.zhihu.com图标

最后,一些标榜自己追求艺术有品位的人士,眼看实在无法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一些说法,就会开始各种人身攻击。

就跟大湿要动司马南的祖坟一样,

完全一致。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