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普长表数据浅析(一):婚姻情况

2022-06-14 星期二

2020年七普的完整数据终于公布了[1]。虽然之前《中国统计年鉴2021》[2]第二部分和《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3]一书也已经对七普的部分数据做了公布,但这些数据还不够。比如,我个人比较关心的能够反映未来生育水平发展趋势的婚姻和生育情况方面的数据,就是只能在普查完整数据中获取的。

之前关于人口结构、育龄妇女变化等相对常规的数据我已经进行过分析,通常会引起较多关注的民族人口数据、地区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等数据在资料中也可以相对轻易直观地获取,因此我将重点关注七普长表数据。目前先对婚姻方面的数据进行简单讨论,后续视情况再加入其他部分的数据。

婚姻部分的数据来自七普数据-长表数据资料部分的第五卷。

在一般印象里,人口普查是针对所有居民进行的,但面向所有居民的是内容稍简单的“短表”,而登记事项更繁杂的“长表”只在填写“短表”的居民中抽取10%。长表收集的资料包括就业、婚姻、生育、住房等等更加细致的情况,如果发现自己并没有被调查到这些内容也属正常,因为这只是涉及10%的抽查。

一、法定年龄以下存在的事实婚姻

之前我发过一条“河南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者占23.00%”的动态,评论区很多知友对“15岁”这个标准感到不理解。其实事实婚姻是广泛存在的,但当时缺乏数据没有办法展开讨论。

七普15-19岁年龄组的婚姻情况

现在通过表5-3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到了2020年,七普15岁年龄组也已经有806人有配偶,甚至还有4人离婚、1人丧偶。如果放宽到15-19岁年龄组,则已有5.2万人有配偶。按照法律规定男22岁女20岁才能结婚登记,这些数据怎么来的呢?很简单,就是因地区特殊的风俗习惯形成的事实婚姻。绝大多数人很难见到这样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身边统计学”是不可靠的。

统计标准中年龄的下限定在15岁并不是有意或无意地“催婚”,而是将已经存在的事实婚姻统计在内。并且由于人口统计中惯常用五岁为一个间隔的年龄组,从0岁开始分别是0-4岁、5-9岁、10-14岁和15-19岁,所以把年龄下限定在15岁也比较方便。

二、各年龄组的未婚率均出现上升,25-29岁年龄组的未婚率大幅上升

由上图,比对五普、六普与2015年抽调数据,七普得到的20-39岁年龄组的未婚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并且可以发现25-29岁年龄组的未婚率上升是非常快的,十年间从28.91%上升到43.42%。由于绝大多数的一孩生育就产生在25-29岁年龄段,所以该年龄组的未婚率上升最终就会导致此代人最终生育一孩数略微减少、最终生育二孩多孩数明显减少。

当然,虽然各年龄组未婚率均有上升,依然可以如统计局的说法,说我们目前依然是普婚普育的社会。因为按照日本标准(计算方法为求45-49岁年龄组与50-54岁年龄组整体的未婚率)来看我们的“终身未婚率”还是非常低的,日本的终身未婚率高达男25.7%女16.4%,而我们只有2%左右,并且也并没有体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不过,现状的终身未婚数据其实是非常滞后的,并且各年龄组未婚率的上升的最终的后果就是终身未婚者占比上升。日本目前达到50岁而未婚的人群,在20多年前处于20-30岁时也是未婚,但当时没有人知道他们将在20年后成为终身未婚者。难道日本的年轻人是从1990年开始才出现成规模不婚情况的吗?不是,只不过当年不婚的日本年轻人从1990年开始逐渐长到50岁左右的年龄了。

日本的终身未婚率在60年代以前的相当长时间里也保持在2%左右

如果认为每国自有其国情在,认为日本的数据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其实只看国内的情况其实也不难察觉这个趋势,详见第三部分。

三、不同年份生人随年龄增长完成初婚的比例“一代不如一代”

虽然在第二部分已经可以看出随时间推移各年龄组的未婚率均有所升高,但这些依然是一些静态的数据,并不是非常直观,而表5-5中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参考。接下来将通过1965年、1975年、1985年、1990年与1995年生人等五个年龄组随年龄增长(20岁至35岁)完成初婚者的比例的变化说明。

需要注意:由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并不均衡(或平滑),因此在关注不同年份生人的婚姻数据的变化时,需先计算比例,而不是只比较绝对数量。

在本卷婚姻数据中,有的表头标注“分婚姻状况”,有的表头标注“分初婚年龄”。前者中的“合计”指(该年龄段或某一性别)所有填写长表的被调查者,而后者中的“合计”只包括这些被调查者中已有婚姻经历的人群,是前者人群的子集。因此在计算不同年份生人中已完成初婚者的比例时,分母选取表5-3中分年龄的被调查者的数量,而不能直接从表5-5中选取“合计”一栏的数量。

由上图不难看出:

  1. 虽然1965年、1975年与1985年生人在达到35岁时已完成初婚的比例均高于90%,符合“普婚普育”的表述,但实际达到的比例依然有所下降,并且他们在达到25岁时完成初婚者的比例的已出现明显分化,由1965年生人的82.91%下降到61.22%;
  2. 虽然1990年与1995年生人还没来得及到35岁,但完全可以发现:随着出生年份变晚,到达某一年龄时已完成初婚者的比例就越低的规律;
  3. 1990年生人与1995年生人之间只隔四五年,但在25岁时完成初婚者的比例下降的幅度非常大,从56.54%下降到36.60%,降低了20个百分点。作为比较,1965年生人与1990年生人这间隔25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所以可以发现初婚虽然一直在推迟,但在95后群体已经出现了更快的推迟
  4. 各年份生人随年龄增长完成初婚者比例的增长曲线的斜度并不是均匀的,完成初婚的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到七普时点1990年生人只有30岁,但其增长曲线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疲软迹象,1995年生人的曲线的斜度更是远不如另外四个年龄组。

所以尽管图中1990年生人与1995年生人这两个年龄组的数据还不完全,但我们完全可以预料届时他们之中完成初婚者的比例一定会进一步下降。我个人预计1995年生人在满35岁时完成初婚者的比例很可能不会高于75%,最终形成的“终身未婚率”绝不仅仅会是目前的2%左右,而是会达到10%以上。这个比例也并不夸张,如2020年日本的终身未婚率已经接近20%,而2020年韩国30-39岁年龄组的未婚率已经达到了42.5%,这些看似很高的数字都是现实存在的。

还记得先前提到过的2021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中“河南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者占23.00%”的数据吗?表5-1分地区的15岁及以上人口中,2020年七普时点河南的这一数据是20.02%,一年的时间就增长了3个百分点。这也反映了进入婚姻更少更晚的95后群体在进入婚龄队列后对整体已婚比例的拉低作用。

四、平均初婚年龄持续增长,2020年直接增长了一岁

接着第二点与第三点来说,由于各年龄段均出现了未婚率上升的情况,且更年轻的群体在同等年龄时进入初婚的比例持续下降,就必然导致当前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初婚年龄持续上升

平均初婚年龄在进入90年代以后就持续上升。自2010年以来平均初婚年龄上升的速度大概是每年0.3岁左右,但2020年的平均初婚年龄比2019年上升了一岁,其中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得更多,可以说是一次突增

当然,这样的突增固然有疫情的影响,并且已有很多论文几乎是完全把2020年以来的生育低迷归咎于疫情。但如果结合第三点里1995年生人已完成初婚比例的疲软,就可以明白初婚年龄的突增绝不仅仅是疫情单方面在影响,更多的因素还是在于更晚婚少婚的90后特别是95后逐步进入婚龄队列却很少贡献初婚数,使得计算得到的平均初婚年龄更高。

之前有报道说,2021年安徽的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31.89 岁,女30.73岁,双双“破30”,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看完全国2020年的初婚平均年龄可以说,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2022-2023年左右全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也会双双“破30”,并且按照第三点中1995年生人的初婚情况来看,30岁也远非未来平均初婚年龄增长的天花板

可能还有人将希望寄予农村地区,认为农村地区依然广泛存在相对的“早婚”现象。其实根据表5-4a、5-4b和5-4c,对平均初婚年龄增长“贡献”最大的恰恰是农村地区,并且在2020年七普时点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平均初婚年龄的差距已经所剩无几了,只差0.5岁不到


结论

一言以蔽之——婚姻推迟的现象在普查年出现了明显加速。95后群体进入初婚的情况明显疲软,再加上95后00后人口规模本就更少,每年的结婚(初婚)对数自然不会理想。类似日本的终身未婚率突增的隐患可能已经埋下了,这将进一步导致生育水平下行。关于受教育程度与婚育情况的数据留待后续在生育部分一并分析。

其他不再赘述的内容,愿意了解可以查看。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

育龄妇女规模的变化

所谓“低生育率陷阱”

参考

  1. ^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 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7rp/zk/indexch.htm
  2. ^中国统计年鉴2021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1/indexch.htm
  3. ^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d7c/202111/P020211126523667366751.pdf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