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称丧失“特权”的北京人想要火成世界巨星

2023-09-21 星期四

大学时期留寸头的玖姑 图/受访者提供

北京土著,重点名校生,拿计划买房的钱留学,留学归国后工作一地鸡毛,一直自称“失去特权”或者“好牌打烂”的玖姑,似乎又坐上了一个新的牌桌——她决定成为网红。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聂阳欣 发自浙江湖州

编辑 / 李屾淼  [email protected]



“我照样是个loser,我是北京人但我没房,因为我把本来可以买房的钱拿去出国留学了,我以为我的升值空间比北京房价高。

“我在美国学的专业还是经济学,买房的钱拿去学经济,相当于花了一堆钱,学到我不该花这堆钱。”

玖姑把自己的经历放进短视频,用红底白字标上四个大字“失去特权”,成为玖姑视频账号里最火的内容。她有意为这条短视频添加带来流量的元素,“特权”,指向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贫富差距;“买不起房”,共鸣因房价而引起的普遍焦虑;“留学”,关联教育内卷和名校光环。她还在视频里抱猫抱狗,并且坦然地说出这一点:“也是为了流量。”

在玖姑的讲述中,她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但实际上,她不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错的,她认为自己所做的事都在朝着一个目标行进——火成世界巨星。这个目标早早设立,从4岁开始,没经过可行性评估,全靠自信。

她将自己的网名改为“玖姑要火了”,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和欲望。 

那么,一个只想说大实话、素颜出镜、观点温和的人,真的能在当下的互联网中火起来吗?


平均值

发现自己作为一个北京人却很难在北京买房这件事,让玖姑意识到自己错失了属于本地人的优势。那时候她从国外留学回来,不想一直和父母住,在北京租房,又碰上二房东卷钱跑路,加之工作不顺,她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为什么会选择留学?玖姑认为主要原因是在学校被孤立。从小学到高中,玖姑就读于北京排名前五的公立学校,成绩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重要。到了高中,玖姑觉得所有人都特别在乎成绩,只有学霸才会受到尊重,像她这样喜欢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是不务正业的“异类”。

矛盾爆发于一次合唱节,玖姑负责组织排练,但班上同学认为排练挤占了学习时间,对合唱的排斥聚焦于玖姑个人身上,冷暴力像病毒一样传遍全班。玖姑觉得自己没有错,学校里的文科实验班经常有排演话剧、参加文体活动的机会,而普通班学生只能当观众,她不过是也想参与一次。

玖姑从小喜欢搞活动,北京话叫攒局,比如在家里办春节联欢晚会,让家里人出节目。她想出国留学,早些年北京许多文艺策划人都有留学背景,以便接触更多的文化资源。

那是2010年前后,家里原本准备拿积蓄去买房,因为玖姑突然的决定,这笔钱转而用作她留学的费用。“当时觉得买房没有意义啊,何必把自己困在一个空间里面,外面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她的想象中,留学回来后,她会过上光鲜的、梦想的生活,每天攒局,出席活动。

玖姑没能学喜欢的音乐剧,因为母亲觉得毕业后会找不到工作,于是她选了经济学,考入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选择经济学,是因为对营销感兴趣,她想知道,人们会因为什么而决定买一件东西。

后来她发现,经济学学的不是这个,毕业后工作一样难找。

回顾自己的教育经历,尽管拥有优渥的教育资源,但玖姑觉得自己走了很多弯路。而有些人从小没有太多资源,却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白手起家,例如乔小刀,“电焊工出身,在北京办艺术展,做民谣歌手,现在在大理做装置艺术。他是看书自学,一直朝着自己的方向走,不像我们,要先进学校,去考试,学会更多的为考试而学的东西,打压你真正想学的东西。出身在北京是我的特权,可这个环境只是在把我往平均值上拽。

毕业回国后,玖姑参与过做创新教育的教辅公司,设计项目制学习课程,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她没做太长时间,因为发现国内的创新教育偏向“极端”。“一类是有钱人的特权,即使失败了,也有资源把孩子送到一个好的系统里去;一类是给底层辍学者或打工子弟提供再教育的学校。中间的人都在随大流。”

▲玖姑在美国四处游历


主流之外

在美国念大学时,玖姑从经济学转为心理学,并利用选修课机会学习大量感兴趣的语言学、音乐学的课程。学习之外,玖姑找到了更有趣的事情——在嬉皮士社区居住。

上世纪70年代,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了探索可持续生活方式,发起了一次社区住房实验,建了一个独特的宿舍区。玖姑第一次看见那些白色半球体的小房子就觉得很酷,房子之间分布着花园、菜地、养鸡棚,她随后申请入住,一共住了三年。

社区由居住者共同塑造,每周有一次社区会议,集体讨论公共决策,遵循共识原则,“所有人都同意要做一件事情,那件事情才能做”。每个工作日晚上大家在社区中心的毛毡房里聚餐,轮流做饭。

起初面对强烈的文化差异时,玖姑有疏离感,她用一段长而缓慢的过程来适应,并希望保持更加平等的文化交互,她会在社区里发起中国文化活动,用原创诗歌朗诵(slam poetry)和脱口秀的形式介绍“我是谁”、“中国是什么”。

社区第一代居住者大多是参与过嬉皮士运动的青年,到玖姑入住时,社区仍然保留了对主权文化的批判精神,反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不一样的是没有那么大的对抗性,没有那么激进,而更加持续。”

回国后,玖姑保持着对公共事务和平权议题的关心。看到一则一人大笑引发全车厢都在笑的视频后,她发起在地铁上传播笑声的行动,体验过后,她的感受是,“在想要笑的时候不再压制,大方地笑出来,我相信一定会有人回应。”有感于女性摇滚歌手少,她采访从事“非典型”职业的女性,探究职业对性别设立的壁垒。还加入女权主义小组,参与创作并演出了团队根据伊娃·恩斯勒的《阴道独白》原创的话剧《阴道之道》,创作女权相关的说唱歌曲。

但玖姑的事业并不顺利,她喜欢更有创意的工作,找的都是创业型公司,例如做创客教育、开发年轻人社交社群,失败率很高,“这些公司本身盈利也不好,最后都在走下坡路。”四年多的时间里,她换了六七份工作,2019年她又一次失业后,大半年没有找到工作,无论是创业型公司还是互联网大厂,她都没被录用。

摆在眼前最直接的一份工作是留学中介,一单佣金高达几万,但玖姑无法从心里认同这份工作,觉得没有意义,“它是一个有钱人的捷径,你只要有钱,就可以找人帮你写材料,可以包装自我。”

并且,留学归来做留学中介,“很难说明留学有前途”。

2020年初,玖姑找到一份在上海的工作,母亲说她是北京的叛徒,“北京那么多工作你一个都找不着吗?”玖姑把这句话改成段子,“偌大的京城就容不下你了。”

这份工作也没能持续很久,两个月后她又被开除了。她不再找工作,自己开营销工作室,打造个人账号展示创意。

为了提升热度,她决定成为一个网红。

▲为了拍短视频,玖姑将妆容化成一颗心


保持真实

刚开始写文章、做视频时,玖姑发现很难吸引流量,一个视频只有几十个播放量。她转而在上海讲脱口秀,积累线下的人气。此前她一直在讲英文脱口秀,想出来的梗更贴合英语的语感和幽默,她要重新培养中文的语感,费了好一番功夫。

一次玖姑在线下的开放麦讲砸了,下台碰上李诞,问他怎么克服语言困境。李诞建议她多听郭德纲,她于是把德云社的综艺节目看了一遍,练口音,练语感,学习脱口秀的技巧,研究文字结构。她的脱口秀商演从仅有8个人看,逐渐变成30人、60人、700人,收入开始超过本职工作。

她把自己的失业、脱单失败和所有世俗标准里的不成功写入脱口秀段子,通过自我消解来引发观众对负面情绪的共鸣。但她自称没有为过去后悔过,如她在视频中所说,“我说这些失败的经历并不意味着我不自信,我正是因为自信,才敢把这些失败的经历都拿出来当素材。”

2022年,以脱口秀演员的身份,玖姑参与拍摄一档线下相亲纪录片。或许是为了增加冲突感,节目组给28岁的玖姑安排了一位61岁的男相亲对象老邬,比她爸年纪还大一岁。节目播出后,玖姑的片段引发了大量争议和讨论。

打招呼时,老邬故作幽默地说“好久不见”,问她“你觉得今天黄浦江美吗?”玖姑直接回,“在这看不见江。”

老邬摆出一副说教的态度,“你觉得女性要独立吗?”玖姑反问,“什么叫独立?”

老邬引经据典,“你看过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吗?他们在实验,如何把女性从第二性变成女性为第一性。”

玖姑不接招,“我不觉得波伏娃在女权这个话题上比我更懂,我也不觉得我比她更懂。”

▲线下相亲纪录片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

节目中的表现让玖姑小火了一把,她开始坚持每日更新视频,趁着时机做红账号。相亲时谈到的女权,成为她的第一个流量点。玖姑不谈理论,不讲学术,有出版社给她寄女性主义书籍,在拍短视频时,她直言自己没看,“对于女权的理解,我都是从我的生活经验中亲自提炼出来的,我也不觉得这些所谓社会地位比我高的权威,比我更懂我的女权诉求。”

尽管玖姑认为自己主张的是性别平权,甚至写过“男女平等的油腻”“爱干嘛干嘛,媚男也可以,媚女也可以”这样的段子,但是她的性别权利观点不断引来争议,有网友指责她是“女权”,也有网友骂她“媚男”。玖姑时不时地会“回击”这些评论。她发现“性别对立”的确是流量密码,有对立就会有争议,有争议评论数就会高,就容易被算法推荐。

而当她使用“平权”时,却被视频平台认定为“不符合社区规范”。

最吸引流量的还是追热点,“平台推流量跟热点直接相关,只要是热点,甭管你说得多差都有,有热点跟没热点是质的区别,流量至少相差10倍。”2023年9月份,玖姑所追的热点包括“秀才直播间被封”“茅台咖啡”“李佳琦直播间翻车”等等,虽然追热点,但她表示不说一句违背内心意愿的话。

对于中老年阿姨打赏秀才,玖姑说,“咱们女人操劳了半辈子,就应该花钱让自己爽。”

拉踩他人也是引流的一种方式,“可以让他们粉丝来骂你,增加我的热度。”比如玖姑拉踩过另一个网红曲曲,“她还是不如我,因为她教你取悦别人,而我教你自洽……虽然我单身没钱皮肤还差,但我很自洽,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还能火。”

面对蹭流量、拉踩的指责,玖姑非常坦然,“对啊,那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做营销人必须要做的事儿,我还摆在明面上呢。”拉踩曲曲的那则视频封面上就写着四个大字——“拉踩同行”。

“保持真实吧,我发现大家都太不真实了。”玖姑说。

▲玖姑在线下脱口秀的舞台


成为世界巨星

玖姑视频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素颜出镜,并且不加滤镜。她的理由也很真实,“我可是日更啊,每天化妆30分钟多累啊,我又化不好。”

几乎每一期视频下方都有对她外貌指指点点的言论,“化上点什么吧,看不下去了。”几乎没有女性网红不化妆,这塑造了网络的审美和礼貌准则,有的网友即便不从美丑的角度去评判,也会指责玖姑对人不尊重,“公共场合,化好妆,收拾利索点,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玖姑坚信这不是自己的问题,用短视频回击,“如果你觉得我不化妆就是不尊重你,那你根本就不值得被尊重,如果你看别人不顺眼还非得说出来,那是你眼睛有问题,喜欢评论别人外貌的人本身都没什么教养。”视频最后她又用自我调侃来消解严肃的气氛,“不像我,不化妆也超美丽,化完妆后还不如不化。”

评论区或许还算得上是言语温和的地方,私信里的网络暴力泛滥成灾,玖姑收到过无数条带着脏话和黄色笑话的辱骂。

单从他们的名称、头像和账号内容上看,很难想象他们平时会对人如此不客气,有叫“温柔知进退”的人说“你爸妈怎么敢把你生出来啊”,有头像是学士服照片的人反复说她“丑逼”。

玖姑的自信让她没有感到受伤害,但也不想沉默,她几次发视频,主张用“网抱”抵制“网暴”,“我无法控制别人对我评论的恶意,我也可以选择不被他们影响,而是主动传播善意,把世界往我想要的样子推一把。”因为一个谈论女性主义的视频引起过评论区“性别对立”的争吵后,为了不制造对立,她用“平权”来替代“女权”,因为想做“解决问题的人”,她将视频整理出一个合集,名称是“解决男女对立”,解释关于性别和权利的偏见。

玖姑在网上的人气为她的营销工作室带来不少订单,也为她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我在现实里特别单调,我没有办公室,没有同事,如果不上网,我很少跟人聊天,就去朋友店里坐一坐。”即便在网上会收到大量的负面言论,但在现实里,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全部被压在了平静之下。

玖姑觉得自己现在已经很火了,每天都有四五个人在路上认出她,每条视频的流量数据都不错。

但还不够,她的目标是火成世界巨星。

“成为巨星之后呢?”

“影响世界,去做有价值的事,消除贫困,提倡环保,给女性赋能。”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