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一盒的感冒药,有群初高中生正嗑得醉生梦死
2022-11-24 星期四

我们随处可以买到的止咳药,正在成为网上流行的「合法K粉平替」。而这些沉迷嗑药的人,竟是群还在上初、高中的05后学生。
被滥用的止咳药
但如果你在各大社交平台,输入关键词“右美”+“可乐”,将会步入一个新世界。一名青少年,正在用专属黑话,在网上分享他的“嗑药”体验:据说,一旦服下这些药片,人们感知饥饿、疼痛、焦虑的神经统统被麻痹。只剩下一片祥和的寂静感,萦绕在四周。听上去很美好对不对?但需要注意的是,上一个能带来这些体验的药物是K粉。如今,越来越多的05后青少年,正在网上炫耀着找到了K粉平替。△“od”指的是“过量服用药物”(overdose)| 图源:微博在微博,你能看到许多未成年人,正记录自己的嗑药生活。比如一个新入圈的青少年,才吃了6片右美沙芬,便产生了濒死的幻觉。而另一群抗药性强的老炮儿,吃到计数功能失灵,还在不停追加。他们坚信“没药效就一直多吃”,两眼发黑、走不动道,只是飘飘欲仙的开始。人们大方相互安利交流,能阻止他们“嗑药”的只有生命终止。一时间,服用止咳药这一行为,成了古惑仔家族的入场券。只要吃了它,就是“气质男/女人”,是最带劲儿的王。反之,如果你十三四岁还没磕过药,你就是书呆子、土包子,玩不起还不合群。因此,它也常常凭借“见效快”、便宜的特点,被药店重点推荐。大多数人都曾服用过,可能是来自父母,也可能是来自医生的处方。除了右美沙芬之外,还有很多常见的感冒药,可以通过化学手段提炼成真正的毒品。新康泰克、白加黑、莲花清瘟等药物当中,皆含有盐酸伪麻黄碱。只要具备本科以上的化学知识,就可以用这些感冒药制作冰毒。一片药或一瓶止咳水中,右美沙芬含量非常低,仅仅起到缓解症状的效用。16岁的吴小明,在一口气服用100多片右美沙芬后,陷入昏迷,住进了重症监护室抢救。2018年辍学后,他在一个游戏交流群里,看到有人推荐「上头糖」。对方告诉他,这是个好东西,吃了精神抖擞,打游戏多久都不犯困。出于好奇,他网购了两盒,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越嗑越多。一次性大量服用右美沙芬,短期可能让人倍感兴奋,或神智不清,产生致幻效果,类似于K粉(氯胺酮)。长期服用,可能上瘾,形成药物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全身疲乏无力,无法正常生活”。如同大多数毒品一样,一旦想追求「更刺激的效果」,可能面临昏迷、死亡的严重后果。右美沙芬长期被当做「随手可买的非处方药」,人们放松着警惕,任其在市场随意流通。青少年秉着好奇、尝试的态度“玩玩”,一步小心却坠入药物滥用的深渊。据中新经纬报道,2016年11月,北京高新医院戒毒治疗科收治了首位右美沙芬药物成瘾患者。自此之后,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学生。将它列为处方药,并且把说明书中“长期服用无成瘾性和耐受性”的部分删除。外卖平台上,线下药店里,无需提交病例,就能下单购买。△网上不用处方即可购买| 图源:手机截图
有人提出,如果限制未成年人购买,甚至搞一刀切,把这类药物全下架,是不是就能解决“右美”的上瘾问题?诚然,药物监控,可以设置一道人为屏障,提高未成年人的购买成本。让人上瘾的,也不止是药物。奶茶、炸串、可乐……应禁尽禁,直到走向清教徒式的无欲无求。上瘾的本质,不仅是身体上的依赖,更是精神上的「心瘾」。从新闻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确实有一些人,是出于体验刺激快感的猎奇心理下,才开始嗑药。但还有很多人,是明知药物有害,却仍然想通过嗑药的方式“自救”,排解苦闷的情绪。
但是,“一斤棉花一斤铁,都是一样沉的” ,不快乐的原因或许千差万别,但痛苦的感觉却并无不同。此时,一个人告诉你,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吞下就不用上班,不用被家里催婚、催生,不用还巨额贷款。只要10块钱就能买到,而且完全合法。
成年人在建立起稳定的三观后,会有自己的判断力,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会轻易被引诱。但是青春期时的我们,很容易对自我产生认知偏差,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认为,这种认知焦虑,会进而演变成死亡焦虑,一旦遇上学业上的压力和挫折,与老师、父母的分歧,就会出现自杀念头。2017年,俄罗斯“蓝鲸”游戏流入中国,诱导青少年自杀,致22人自残。心理学家分析称,该游戏就是利用青少年自我认同缺失的心理,致使他们堕入深渊。
孩子们也曾想过,靠更科学的方式寻求帮助,但年级轻轻,就已经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家长们普遍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甚至会觉得,孩子“精神有问题”,丢了自己的脸。
他们甚至能一直见血地指出,未成年“心理教育未能普及,身心安全没有保障”的社会现实。但这些声音,很少被人听到,网络上充斥着的,是对他们的讽刺与谩骂。
不被理解的强烈孤独感、家庭与学校的漠视、心理体系建设不全、高昂的治疗费用……在这种无助的境地中,嗑药不仅仅是“太傻太无知”,反而是他们思考选择后,“趋利避害”的结果。看到他们的求救信号后,有人向“北京禁毒”发了封邮件,希望可以通过药物监管手段,来“救救孩子”。今年11月3日,《药品网络禁售清单意见征求稿》中,也已将右美列为网络禁售药。△右美沙芬或将无法通过网络购买 | 图源:新闻截图
就算药物监管、医疗手段可以挽救孩子的生命,如果心理问题不解决,仍会有“想自杀”的孩子,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超过2400万。寄希望于杨永信,企图通过电击和极端体罚,将孩子“掰过来”。然而研究指出,网瘾成因和家庭关系密切相关。瘾程度越严重的青少年,“未与双亲一起住”或“仅与父母亲中的一方一起住”的比例越高。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不是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只想要一个“完美小孩”。但他们达成这个梦想的手段,不是靠陪伴与教育,而是靠“矫正”。父母的缺席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漠视,让孩子们只能在网络上寻找联盟。但就如孩子们自己所说:“你们在这儿骂我吃药,不如关注一下有精神问题的青少年群体”。即使我们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去快速改变整体教育和制度结构,起码先做到关爱与理解。
世界上没有想自杀的孩子,只有让孩子想自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