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书页上的斑驳树影

2021-04-09 星期五



四月是“动起来”的节点,比如说去健身房变得容易、相比打车更愿意散步、各种活动和出差接踵而至,借助“万物复苏”的氛围,不耐寒的城市人也能来到户外和自然产生联系,这也是为什么你应该在出门的时候带上一本书,它会在路边的咖啡厅里、公园的长凳上、野外的林荫下成为更令人放松的精神消费品。

下面这份春季书单包含了 20 本新书,其中包括不少有“户外感”的书籍,比如《森林、冰河与鲸》《人文草木》《应向花园安放灵魂》等,它们并不是户外生活的攻略,却比攻略能更好地帮我们认识世界和自我




这是星野道夫的最后一部作品,书中的他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开始,跨过白令海峡抵达西伯利亚,与部族长老会面、寻找神话起源,并写下这本旅行日志。在此之后星野道夫在堪察加半岛遭遇棕熊袭击,生命终结于 43 岁。

这次与本书一同出版的“星野道夫自然文库系列”还有书信集《旅行之木》和演讲集《魔法的语言》,而只有《森林、冰河与鲸》带有彩页照片,你可以从本书中感知到星野道夫的探险家精神,他穿越自然所呈现的摄影与文字,让人羡慕起网络时代之前,到处都有等待发现的处女地。




看这本书之前需要你先对《生活手帖》有一定的了解,这是一本创办于日本战后的家庭生活杂志,致力于在物资有限的情况下,为日本人提供过好生活的指南,内容包含柴米油盐、日常穿搭、空间改造等,而这本杂志的主编就是花森安治。

在担任主编的三十年间,花森安治亲手制作封面、绘制插画、设计版式,一手创造了《生活手帖》的日常美学,而当时的封面、插画、草稿、现场照片等资料都收录在这本书里,让我们可以观察这位创作者的工作方式、阅读那些特定的创作细节、并欣赏几十年来花森安治的风格变化。




无论任何国家,与新鲜菜肴相比,发酵食品通常有更复杂、神秘的制作工序,更长的制作周期,往往还需要家庭共同协作完成,一种混合了历史、科学、文化传统、亲情的复杂美食应运而生,而它的味道却比任何烹饪食品更接近“天然”。但是,这本书不是发酵教程,你很难跟着它学会做泡菜,但它会告诉你各种发酵食品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做私房酸菜这种家常俗事,为何也能与世界建立紧密关系?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关键词是“纪录片式写作”——不断抛出问题,再通过大量访谈和实证重寻“葛饰北斋风靡全球的线索”,如果你看过那些奥斯卡获奖的纪录片,就一定能体会到这种写作方式的优势。葛饰北斋早已成为日本的文化符号,这决定大部分见过《神奈川冲浪里》的人甚至并没有听过葛饰北斋的名字,为何一位 19 世纪的东方画家的影响力能具有如此广泛且持久的效果,这本书就是答案。




身边不乏有对日本传统手工器物痴迷的朋友,这本书一定能正中他们的下怀。书里的内容不是对器物的赞美,而是扎扎实实地走访了 46 位造物者所撰写的关于手工艺的故事,让人去了解器物的美感来自何处。书的最后一章节也采访了原研哉和长冈贤明,二者的回答是对全书很好的总结,相信对日本以外的读者也具有同样的启发意味。




《新哲人》是来自澳洲的哲学杂志,致力于探索过往和当代思想家关于“如何过上更充实的生活”的哲学思想,第一期以平衡、平等为主题,既有性别平等、社会平等等严肃内容,也有保持生活、心态平衡的轻松内容。整本书信息量较大,但绝不是艰深晦涩的哲学课,而是以哲学为方法的思考和讨论,适合单独找一段时间,安静地在房间里放着古典音乐阅读的一本 MOOK。




这本书延续了川端康成一贯的淡雅优美的文风,但故事的展开意外地贴近生活。青春少女的心思是最难揣测的,川端康成却敏锐且熟练地把握住了惠美与霞美两位少女之间微妙的感情变化。要好时的形影不离、生气时的疏远冷淡、被取代的落寞嫉妒……在相聚与分别中经历的种种,都是只属于少年时代的纯真率直。如果你有些厌倦了成年人的世界,那这本书会给你带来温柔治愈。




还有什么比一群孩子联合起来对抗邪恶势力更好的故事呢?“巨大的转折往往始于小事”,书里反复出现的这句话,提示读者仔细阅读、留意情节。这本小说冗长,但有着令人愉快的叙事节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感。游走于虚幻与真实之间,代入异能儿童卢克的视角,你也会不断发问:在恐怖非人的环境中,如何守护自己的内心?




这是马德琳·米勒的第二部小说,一经出版即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喀耳刻是希腊神话中一位令人畏惧的女神,长发火红,善用魔药把人变为牲畜。但马德琳带着现代女权主义的观念,用前卫真实的笔触,对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重构,使之成为一个适合现代年轻人阅读的古典文学故事。她笔下的喀耳刻正视自己的欲望、叛逆与力量,为了掌控命运,不惜打破一切枷锁。




如果想选一本用来感动和疗愈的书,那就是这本吧!《狮子之家的点心日》不同于一般的疗愈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理想化的“狮子之家”——每周日为住在这里的人提供人生最后时刻想吃的点心的疗养院,并以其中一位 33 岁即将逝世的女子等待生命结束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串起整个故事,以轻松的日式文笔对死亡、人与人的关系等严肃话题进行不严肃的探讨。全员善人的设定让人暂时抛却烦恼,只觉生命颇受神明眷顾。




了解贝老建筑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走到里面,但在此之前你也可以先从这本迄今为止最权威、全面的贝聿铭作品集中做预习功课。这本书选择了贝聿铭各个时期担任负责人或建筑设计师的 50 个建筑项目,时间跨度 60 年,用详实的资料和图片展现贝聿铭的内在建筑思想。




西方人强调逻辑的力量,建造出伟大的有形之物,而东方人的哲学观更为内在、谦恭,把人造物视作自然的陪衬,比如对“阴影”的利用上,不少东方的房屋、器具、服饰、风景都显露出幽微的暗影之美。日本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名篇《阴翳礼赞》便围绕“日本人何以钟爱暗淡的光线”一题,探究了日本人的生活美学,而日本摄影大师大川裕弘花费 40 年为《阴翳礼赞》拍摄超过 100 张照片,用更视觉的方式呈现阴翳之美,在房间里找到一个阴影的角落,慢慢翻开它吧。




这又是一本通俗哲学史作品,它将哲学比作花园,把哲学思想的诞生与植物对哲学家们的影响联系起来,这当中的逻辑可以如此理解:哲学往往产生在户外,而花园就像一座抵御烦扰的堡垒,哲学家们对花园的热爱渗透于古典哲学当中。如果你愿意对哲学史有入门的了解,那这当然是我最推荐的书目之一,即便不如是,它也能给你一个走到户外的理由——让你认识自己,认识周遭的环境。




故事何以成为这个世界的解药?相信“故事是真实的”是作者的信仰,故事来源于真实也去向真实、影响真实,最终汇入人们的精神、成为真实。

作家韩松落将多年的写作经验与严谨的文学解读,带入到22部不同类别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中。其中最吸引人的观念就是——这是一次对文学世界的整理并重塑,从单纯的文学角度无差别地对待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文笔,并让文字焕发出可循环再生的活力。




植物一旦进入人类世界,也即开始“被驯化”,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食与衣、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本书以植物学、文学、历史学兼具的视角,结合传统故事、诗词歌赋,详细介绍16种人文植物——涵盖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果类等,内容硬核又兼具可读性,引人入胜。尤为可圈可点的是贯穿全书的128幅插图,以时间顺序网罗中西方画作、图谱,使植物被驯化、被记录的历史过程化为生动的视觉之旅。




中文版出版初期曾“一书难求”,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克拉拉是为陪伴儿童而生的人工智能朋友(AF, Artificial Friend),太阳既是她的能量来源,也是她的信仰所在。石黑一雄用耐心、温柔的文字,描写了这位天真、善良的人工智能眼中的人类社会与自己的短暂一生。克拉拉就像一面镜子,不断提示我们搜寻故事中隐藏的真相,也让我们反思如何观察自我、共情他人、直面生活。




这是日本著名编辑家都筑响一的工作手记,是一本颇具独立精神的“编辑指南”。本书为新生代编辑、尤其是自媒体从业者提供审视世界的多元视角,提供一些做好编辑的“窍门”。

在传统媒介到网络媒体的变迁潮流中,处于不可置否的“出版业的寒冬”,作者呼吁编辑勇于挺身而出作出改变,不过度在意网络热度。要永远怀抱热忱,守住“想要做一本书的强烈念头”。 




被房东赶出门、和妻子吵架、为孩子发愁,这本“成人漫画”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书名一样“现实”。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那为什么还要看这本书给自己添堵?从呈现形式来看,单幅插画与短篇漫画没有太大的阅读压力,可以随时拿起放下。更重要的是,无论现实如何残酷,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汲取幽默与自嘲的勇气。




“书籍作为一种物品,同时也寓含着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我们能够阅读的书籍是有限的。和书架一样,人生所能容纳的书籍同样是有限度的。”布克哈特·施皮南在这本书中的金句密集,但确实是“写给书的情书”。作者梳理了纸质书在生活中的种种碎片,并不沉重,也不苦大仇深,喜欢纸质书的你会在这本书中获得共鸣。虽然也有电子版(哈哈),但实体非常精美,是图片无可展现的精美。




棉花最近重回大众视野,但我们对“棉花”二字背后的人力、土地、资本、技术等更为庞大的世界却知之甚少。太阳之下无新鲜事,是时候拾起《棉花帝国》这样为公众书写的学术史,来增进对棉花与世界的了解。斯文·贝克特以小见大,以棉花为素材,将资本主义复杂的历史抽丝剥茧,串联出波澜壮阔的全球史。


撰文:昏羊、tt

设计:Andy  编辑:Andy





很高兴认识你,以下都是我喜欢的
如果你也感兴趣,试试关注乌云吧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