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斌,和「吃了我的都要吐出来」的舆论场

2021-07-08 星期四

我是后悔开了这个选题的姚素馨

来自站在窗口看大雨的啊嘿哒公关

 
林生斌的事情,很多公众号从不同维度,拆解这件事情,各有各的立场和看法,有情绪激动的,也有理性分析的。

除了后来出现的那一口井,确实有点想不到。公关对于所谓的人设崩塌和舆论反噬,应该不会多么惊讶,也谈不上“失望”。

没有第一时间跟进话题,因为觉得从“机处理”角度来做分析,有点浪费。放在公关层面,它所呈现的舆情反转与舆情方向分化,可以作为反映整个舆论场实际状态的典型模型,作为PR的学习素材。这个讨论,价值更大。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我们PR每天面对的舆情现状就是这样:不够理性,充满无奈。发生在林生斌身上的舆情,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意见领袖们极尽所能的各种呼吁和反讽,希望改变舆论场的状况和大众的思维方式。我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我知道,PR不可能等到那一天才开始干活。






作为PR学习材料的几个特点





1、如此大的声量依然还是一个没有受到过多额外因素干扰的原生态的舆论传播状况。这样一个“个人事件”,不涉及牵扯国际关系、地域冲突和敏感词,也就没有来自“上面”和“外面”的强势因素进行干扰。同时,林生斌自己会操作微博以及有团队帮他侧拍。

不过这与真正的公关能力相差很远,更不要说大厂事件中会出现的渠道控制力和用来分散话题的新事件制造能力。没有控、没有撤、没有买,林生斌这个话题,基本就是野生的。这年头哦,野生的可不多。

2、17年不幸事件发生到现在整个舆论周期非常完整。大家现在都忘记有“累积”和“长期”了。企业出事,最关心的是明天股票跌不跌。跌了多少,是可以看,但是拿来作为一切的判断依据,就显得脑容量很捉急了。

林生斌从在事故现场悲痛号哭开始,到后来的开设微博账号、诉讼、新开店、上直播,直至承认生了小孩。整个过程,每一个信息都伴随大量舆论反应。林生斌没有公关专业技能,无法从舆论反应中进行风险判断,也是正常的。但是,结局需要他自己受着。

3、涉及人性话题讨论门槛很低,发散很开。这是谁都觉得自己可以说上几句的话题。很多企业总是想着破圈,觉得外面的世界特别美好。那么,有没有想过,真的没有壁垒的话题,带来的舆论压力会有多大,可以分裂演变出多少原先根本没有办法预想的维度。
 




公共舆论场是什么样子?





下面,我们不以一大块知识体系(试了下,做不到)的方式来分析整个舆论场,而是会以提出几个问题的方式,讨论包含绝大部分人的公共舆论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1、复杂性的东西,在公共舆论场没有生存能力
传播范围越大,传播内容就要越简单。这是一个基本道理。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传播的障碍在舆论场里活下来,更加难以成为主流”。经常看到有的采访记者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深度内容,公众号上只有几千阅读。(我预计这篇文章阅读量也不会高,因为复杂)

人性,是所有复杂性东西里面,最复杂的。个人来说,我对人的复杂性有很高的接受度。讲真,一边无法摆脱过去、一边接受新的生活,一边想对别人说说、一边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这些在人性的复杂性里面,已经算是很好理解的了。谁不是呢?程度差异而已。

但是,个人看法,不能影响公关操作。企业可以选择不做公关,但凡做了公关,不管是为了进行公众沟通或者品牌塑造,清晰、明确、直白,都是必须保证的。

再说一遍,公关的公,就是公众的公。这也使得传播内容必定趋向于结论明确的简单判断:好与坏,支持与反对,最流行与可持续,快点买与赶紧扔……
 
2、“人设”的建立,不能回头
《圆桌派》里曾经讲过一句,人设是全社会的一场共谋。
 
与艺人的职业特点不同,林生斌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公众人物的过程中,他有很多“主动”部分。接受媒体采访,发表个人言论,利用社交媒体与公众建立直接联系……林生斌为自己的“公众化”出了很大的力。

林生斌的“痴情”人设,也是他自己打造出来的。不管一开始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后来他都在使用“建立人设”的方式,加速公众化进程。

同时,通过塑造形象,林生斌也逐渐成为了人们进行情感投射的目标。

人设,大部分产品设定一样,是用来直接满足社会需要的。所以,一旦需求不能再被满足,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反向舆论,也就是我们说的“崩盘”。

2017年,没人要求他必须是一个完美受害者,是他自己一直想要成为一个完美受害者。但请记住,利用人设,是不能回头的,也不能喊停的。你只能维持下去。直到人设崩了,或者是你崩了。

我们在为企业进行领导人形象塑造的时候,都再三劝阻不要轻易使用“人设”,开局一时爽,终生火葬场。
 
3、一切说法,皆有代价
微博,都是拗过的文字;视频,都是摆拍的角度。林生斌的“物料”,修饰痕迹很重。然而刻意和做作,并不是林生斌在给自己加戏的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
不断地给自己叠加风险,更为致命。

公关认为,一切说法,皆有代价。

林生斌身上有几个明显的风险点:
首先,痴情形象。好男人形象的红利很明显,副作用也很明显。公众没有让林生斌一辈子打光棍的意思。不过,什么时候可以“移情别恋”,林生斌说了不算。而且,至少要从不再叨叨,切断与前妻和三个孩子的绑定开始算起。

其次,巨额赔偿。不是说林生斌不应该获得那么多的赔偿,但是假如没有公众舆论的全力支持,事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上亿的赔偿金额肯定是拿不到的。公众认为这笔钱可以给一个他们是好人的人,一旦觉得“他不配”,那么赔偿的金额越大,坑就越大。1个亿的话,这坑起码得有篮球场那么大了吧。后面引发的家庭财产分割问题,女方哥哥的插刀,都是围绕这点。

第三,情感营销。虽然林生斌已经清空了相关视频和店铺,还是很容易找到他之前的一些视频片段,以及他跟粉丝的对话。在直播中痛哭,喊着说“想念”,让粉丝要关注和置顶他的自媒体账号……这都属于非常实用的“翻旧账”证据。

第四,公益宣传。林生斌在疫情期间捐口罩,吃了一大波流量和好评。我并不怀疑他那时做捐赠的动机。后来,林生斌说希望赔偿金建立“潼臻一生”的基金,去帮助遭受火灾的人们。

网友检索了有关“潼臻一生”基金会的信息,根本P都没有。也就是说,不仅赔偿金没捐,他的童装店中写着销售额10%用于捐款的项目也都没有落实。在捐款上翻车的明星那么多,与偷税漏说、小三出轨,并列三大翻车事故点啊。我只能认为,林生斌可能真的不太看娱乐新闻。而且,这不仅是名声问题,也是能够让人坐牢的点啊。网友们已经积极在往这个方向推进了。

公关操作,原则上不会以“购买”的方式完成传递。但是,免费的就是最贵的。不花钱,不等于不需要付出代价。
 
4、怪力乱神,很有市场
据说,“童臻一生”这口井,已经成为了豆瓣“灵异小组”的流量担当。

佛家、道教甚至是塔罗牌,都被中西合璧地用来分析林生斌的行为,连他后背的纹身,也被认为是镇压灵体所用。还有能人,直接通过面相学断定,林生斌不是个好人。

甚至,李嘉诚都被拉了出来,港大捐赠的明月楼里镇压亡妻魂灵的传说再次出现。我看到六神磊磊关于林生斌发了三次内容。每次说完一个角度,又出来个新的幺蛾子。舆论场再次沸腾,就是因为“诡异”、“恐怖”的传播噱头与灵异话题的低门槛参与性。

好想冲着他们大喊一声:建国以后不能成精!

如果你长期观察舆论场,会发现大部分“火起来”的话题,公关都不能用。我们总是在说,传播要抓住人的心性。仔细观察之后,你会发现,都是些什么人啊,看得都是些什么鬼啊。

我们一直都说,正面传播比负面传播难一百倍。其实,正经传播比胡说八道也要难一百倍。两者叠加,哎,就是一万倍的难啊。
 


这篇写得比预期多花了4个小时。很多话没法明说,调了半天。就这样吧。
 
另外,我们将会在文章的评论里,由编辑部挑选一条我们觉得具有公关专业意见的内容,进行奖励。这次的奖品是30块钱话费。大家多多留言评论吧。


推荐:张雨绮动刀没事,一个好的人设有多重要
上文:看热度的时间点关系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