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万中国人正在反复经历这种极度瘙痒

2024-02-06 星期二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反复发作的慢性湿疹、皮肤干燥和极度瘙痒,这是如今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一种病。但直到如今,很多人依然将之笼统视为湿疹,而非更确切的特应性皮炎。事实上,特应性皮炎已经是我国非致命性疾病中疾病负担排名第一的皮肤病,但由于我国2016年才提出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大多数患者依然在错误的概念和诊断中,未能得到正确的治疗,进行正确的疾病管理。



记者|印柏同

难以承受的瘙痒

白欣至今不敢打开自己去年4月的照片, “整个四肢、脖子、整个左半边脸和耳朵,又红又肿几乎是快要烂掉的状态,就像是毁容了一样,根本没法见人”。

那段时间,白欣只要出门就会全副武装自己的脸,戴上帽子、墨镜和防护到脖颈的防晒面罩。但相比外表,更让白欣难以承受的是皮肤极度难耐的瘙痒和恶心的皮肤渗液。“那种痒已经不是说一群蚂蚁在你的皮肤表层上爬的程度,而是从内到外钻心的痒。”

《半是蜜糖半是伤》剧照

白欣最痒的部位集中在脖子和前胸处,持续了有两周,这两周,白欣几乎整夜无法入睡,每晚只能靠丈夫把她的脖子掐痛,来稍微抵消一点痒感但即便靠这个方法勉强入睡,半夜还会被痒醒数次。那段时间,两个人从未睡过完整的觉。后来,白欣发现冰敷可以止痒,就给自己买了很多医用冰袋,用冰敷的凉感掩盖皮肤的瘙痒,到现在,白欣的家、办公室都常备着冰袋,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极度的瘙痒,白欣的皮肤还会渗出黄色的液体,早上起床,渗液结成的黄痂顺着脸和脖子连成了一层块,她每天早上都要揭下一层。她只好买来一捆捆一次性毛巾,垫在床单和枕巾上,“现在都不敢想象那时候的自己,哪个姑娘不爱美,但那时候我自己都嫌弃我自己,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哭”。在每个痒醒的晚上,白欣经常会情绪崩溃。

随后,2023年4月,30岁的白欣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被诊断为特应性皮炎。根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发布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症状为皮肤干燥、慢性湿疹皮损和明显瘙痒,常发作于肘窝、腘窝、颈前等部位,也可发生于躯干、面部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告诉本刊,特应性皮炎表现多样,其中,痒疹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他常见类型还有湿疹状,只起疹子,严重时会渗水;还有的人皮肤表现为肥厚型,像牛皮一样厚。对特应性皮炎患者来说,难以忍受的瘙痒,持续影响着睡眠和日常工作,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为爱情有多美》剧照

根据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发布的论文显示,特应性皮炎已成为非致命性疾病中疾病负担排名第一的皮肤病。除了生理上的瘙痒,特应性皮炎患者,也常遭受着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甚至影响人生各方面的进度。

张建中告诉本刊,在皮肤科,特应性皮炎就如内分泌科的糖尿病一样,属于“一号疾病”,我国的患病人群大概在六七千万以上,且全生命周期都会发病,如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均会患病。我国儿童患病率大概为12%-15%,18岁以上的成人群体中,患病率约4%-6%。

对这个发病概率,白欣有直观的感受。去年5月,她开始在某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确诊和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笔记。结果,只有85个粉丝的白欣,一篇分享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阅读量竟然达到了2万多,评论上百条。直到现在,她每天还能接到全国各地的患者,找她咨询病情和用药选择。

掩盖在湿疹下的皮炎

在确诊为特应性皮炎之前,白欣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病。事实上,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她一直以为自己得了湿疹,治疗方案也是按湿疹来定的,现在回想起来,确实走了不少弯路。

白欣最开始出现皮肤问题是在2021年下半年,在做完一次美甲之后,她的十指指尖处出现了一排小水泡,异常瘙痒,几天后指尖开始脱皮。她前后跑了几家中医和西医,所有医生给出的诊断都是湿疹。

白欣并没有多想,长期在北京工作,加班多压力很大,她觉得抵抗力下降导致湿疹也正常。于是在吃药之外,她觉得最重要的是调理好自己的身体,不要着凉、饮食作息规律。但坚持了一年多,无论是西医外用的药膏涂抹,还是中医喝药调理,都没有治好她。

《地平线系列:过敏世界》剧照

她的皮肤状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十指皮损已经愈合,但双臂肘窝、脖子开始发红发痒。2023年初,她又去了朋友推荐的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中医,说是专门治疗湿疹很有效。这位医生给白欣开了中药,在服药期间,白欣去深圳出了一趟差,就在回北京后不久,出现了全身大面积爆发起疹。

那次以后,白欣又经人介绍去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这次问诊,医生明确地告诉她,自己得的其实叫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是免疫系统问题,与免疫力低下导致的湿疹在治疗上截然不同,需要停用原有药物,如果可以,最好住院观察。

本刊记者采访的患者,绝大多数人都和白欣一样,一开始都被诊断为湿疹,都是在多次发作反复看医生的过程中,才逐渐确诊特应性皮炎。事实上,尽管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特应性皮炎这个类型的皮肤病,但在我国的临床诊断中,一直没有特别关注。

《女神降临》剧照

2016年,在总结了2662 例湿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后,张建中教授的团队提出了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其中包含3个指标:一是病程超过6个月,且皮肤对称性湿疹状问题;二是患者本人或家庭成员有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三是化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或血清总IgE升高或过敏原阳性。若满足第一条,且二三条中有任意一条,即可确诊为特应性皮炎。

这个诊断标准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梁云生是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的医生,他告诉本刊,他所在的医院,从最近3年开始,才规范了诊断用语,不再用笼统的湿疹去给病人下诊断,而是用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更为准确的疾病命做诊断。但在很多小城市,或者县级地区,依然还未规范对特应性皮炎的描述和诊断。梁云生如今每天都会遇到发病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特应性皮炎患者,这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都没有做到对症下药。因为湿疹在日常治疗中,按时用药就可以了,但特应性皮炎就像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需要在日常做中做疾病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患者特应性皮炎的确诊率,梁云生表示,他们正在建设特应性皮炎专病门诊体系,希望覆盖到县一级医院的皮肤专科或皮肤病专科医院,让更多的患者能够被及时正确诊疗。

《智取威虎山》剧照

免疫系统病

确诊特应性皮炎后不久,白欣才从另一位医生口中得知,特应性皮炎本质上是一种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皮肤起疹子只是这个病的一个表现,而她在之前相继确诊的结膜炎和鼻炎,和她的皮肤问题一样,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而已。

张建中则告诉本刊,特应性皮炎并不是一个“皮肤病”,而是免疫系统疾病,所谓皮肤有炎症,也只是免疫系统问题的一个面向而已。“哮喘、鼻炎和皮肤起疹,并列为特应性皮炎的三联症,一个人比如说20岁出现特应性皮炎,那么他到30岁就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炎,到了50岁就可能出现哮喘,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根据张建中的临床问诊经验,大约有一半的患者除了皮肤有问题外,呼吸道都会有过敏和炎症问题。

《老友记》剧照

梁云生则解释说,人体内有一种二型辅助性T细胞,当面对寄生虫入侵人体皮肤、呼吸道黏膜时,二型辅助性T细胞就会开始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但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问题是,当灰尘、螨虫这类普通人不会作出反应的过敏原接触皮肤粘膜时,他们体内的二型辅助型T细胞,也会“错误”地分泌的细胞因子,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进而发生皮炎、鼻炎、哮喘等症状。

目前主流的医学观点认为,这种过敏体质是基因问题造成的。虽然市场上已经研制出了针对二型辅助型T细胞的靶向药物——白介素4单克隆抗体,可以有效减轻特应性皮炎的发作,但只能维持一时,并不能彻底治疗特应性皮炎。同时,因为是基因疾病,该病还有遗传性。

张建中说,孩子父母一方有特应性皮炎,孩子得病的几率为45%-50%,假如父母双方都有,孩子得病的几率则会高达70%-80%。因此,张建中特别强调,我们现阶段无法真正治愈对特应性皮炎,所谓的治疗策略就是减少发作期,延长缓解期。所谓缓解期就是患者皮肤不再瘙痒,不影响生活的状态。而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除了服用药物外,最重要的就是控制环境,减少特应性皮炎的诱发因素。

《爱情公寓》剧照

漫长的养护管理

梁云生强调,现在对于特应性皮炎提出的不是治疗,而全病程管理的概念。日常皮肤如何护理,如何避免诱发因素,如何做紧急处理等都至关重要。对患者来说,仅仅靠吃药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就是发现诱发自己皮肤敏感瘙痒的原因,进而尽量避免。

在治疗的过程中,白欣的医生助手曾建议她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今天吃了什么?天气如何?去了哪里?以排查她的过敏源头。在日常一点点摸索中,白欣发现自己的皮肤对气候的温度和湿度很敏感,每次从南方出差回北京,皮肤都会有些发痒。她后来经过进一步总结,发现自己发作不是去南方的问题,而是从南方到北方气候的落差太大。

“很多人都说我们这是富贵病,这点我很有体会,我夏天怕热,皮肤一出汗就容易皮炎发作,冬天北方太冷太干也不行。最理想的环境状态是冬天去南方过冬,夏天就在北京家里的空调屋待着”,白欣说。因此,白欣在患病后,衣食住行都比以往过的更讲究了一些,出门会带上自己润肤乳、沐浴液,有条件就尽量住好一点的酒店,买衣服也要看材质,粗糙一点的面料绝对不能买。

《网红的心酸日常》剧照

张建中则总结,特应性皮炎这种病和糖尿病的治疗是一模一样的,是全生命周期的一个疾病,只要平时管理得很好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但需要患者长期管理。但和糖尿病不同的是,特应性皮炎患者是要在生活的衣食住行和洗护过程中,各方面都需要注意。

张建中说,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的手段包括口服用和外用药,减少环境中诱发因素(如减少过敏原的产生)和在生活中多加注意。他特意提出“衣食住行洗护”六字诀,“衣”——建议患者贴身衣服尽量纯棉、宽松;“食”——在饮食方面少食辛辣和饮酒,儿童要注意过敏性食物,成人则基本不用忌口;“住”——维持好室内温度和湿度(如25度左右,湿度50%),尽量不养宠物,注意室内清洁卫生;“行”——尽量少去刺激原和过敏原多的场地,如春秋季的植物园、动物园、家装市场,北方冬天外出注意防护寒冷空气等;“洗”——洗浴,注意洗澡水温不太高,时间不要太长,不蒸桑拿;“护”——做好皮肤护理,如洗澡后外用保湿润肤乳,保护好皮肤屏障功能。

最后,张建中还表示,目前不断有新药上市,为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好的疗效还需要医患配合和做好疾病的长期管理。

《闺蜜》剧照

为了避免皮炎发作,白欣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她戒掉了羊肉、牛肉和海鲜,夏天白天尽量不出门,只会在晚上出去活动一下。她还告别了自己很喜欢的泡温泉澡项目。但即使这样,也会在生活某个不经意间皮炎发作。

她最近一次皮肤发炎是在1月6号,那天早上,她再次被痒醒,被自己无意识抓挠过的脖子一摸已有了灼热感。她熟练地拿出冰块先止痒,然后喷保湿喷雾,擦上润肤乳和药。她回忆发病的原因,是那天北京突然降温,加湿器也没开,就再次发炎了。

这次发作,又让白欣更加了解了自己的皮肤,室外温度剧烈下降对室内产生的变化,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诱发因素。现在,白欣在家和单位以及自己的背包中,都常备皮肤喷雾和润肤乳,她还特意在家里买了一台大的加湿器。对她和千万特应性皮炎患者来说,“治疗”是贯穿余生的漫长而具体的生活管理。

《半是蜜糖半是伤》剧照

根据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白欣为化名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