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十条”新冠防疫措施:未提坚持清零 首次明确具备条件可居家隔离

北京某住宅小区外一位女士拖着小孩在两位身穿防护衣的守卫面前走过(7/12/2022)

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

“新十条”重申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放弃了强制集中隔离,也要求不能随意封闭居民区。

中国政府在稍早前“二十条”的基础上发布十条进一步放宽新冠病毒病(COVID-19)防疫措施规定,其中包括首次明确将强制集中隔离改为具备条件可居家隔离;以绝对的用词称“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

中国国务院星期三(12月7日)发布的公告并未再提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要求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等。

中国在11月发布“二十条”疫情管理优化措施后,疫情呈反弹趋势,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一处被封控住宅区的大火更引发了上海等地的大规模抗议,民众反对维持“动态清零”政策下的各种限制人身自由作为。

不过,国务院的这份公告并未提及放宽入境隔离检疫。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言人米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对于有关入境人员管理等“外防输入”措施是否放宽这一问题,当局“将依法依规逐步推进”。

视频加注文字,

“新十条”措施也要求保证药物供应,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比例。

中国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谈论“新十条”措施的记者会上说:“目前,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这次的优化……是防控政策持续优化的举措,通过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免疫接种,加强药物和医疗资源的准备等,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为今后继续优化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最终战胜疫情提供条件和保障。”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主任曾锐生教授(Prof Steve Tsang)接受BBC采访时说:“(发布新规定的)时机颇明确地说明这是针对一个多星期以前的示威所作出的协调回应之一。”

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认为,“新十条”无疑已向放宽管控走前一步,但当局并未说明是否放弃“动态清零”,恐怕将造成一定的混乱。

金冬雁对BBC中文说:“最重要的是思想上比较混乱,第二是理念没跟大家讲清楚,上边想做什么,下边不知道。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曾锐生教授则说,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动态清零”视为在其领导下,中国相比于西方存在着制度优越性的证明。没有人能劝阻习近平放弃“动态清零”,他也不会聆听民间沮丧的声音。中国政府官员也宁可宣称新冠病毒流行变种奥密克戎(Omicron)的致病性减弱,情况有变,因而改善了政策,而非承认他们决策出错。

视频加注文字,

面对严格的“清零”防疫政策开始逐渐松动,民众看法不一。

视频加注文字,

流亡在土耳其的维吾尔人塞拉菲的母亲和四个兄弟姐妹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的火灾中丧生,她将他们的死亡归咎于政府。

“新十条”内容

  • 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
  • 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 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 落实高风险区“快封快解”。连续5天没有新增感染者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 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
  • 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按照“应接尽接”原则,聚焦提高60至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各地可采取激励措施,调动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摸清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 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将医务人员、公安、交通物流、商超、保供、水电气暖等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正常运转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
  • 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确保群众看病就医、紧急避险等外出渠道通畅。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就医便利。强化对封控人员、患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等的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
  • 没有疫情的学校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校园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有疫情的学校要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风险区域外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等秩序。

公告称,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落实情况“取得积极成效”,“新十条”旨在“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相比于“二十条”,“新十条”并未提及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放宽管理。

“新十条”重申,“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做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抓严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金冬雁教授对BBC中文评论说,此前像查验健康码等措施流于扰民、低效,“新十条”的主要作用是把这些“不太有效,甚至是无效”的防疫措施删除。

“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疫情,却一天到晚拼了命在做检测,把资源都浪费掉。根本上它要是用些许资源去给老人打疫苗,去多买点抗病毒药,那其实整个国家都会十分安全。”

“新十条”公布前,地方政府“超前部署”

图像来源,Xinhua

图像加注文字,

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务院公布“新十条”前已自行松绑。

“新十条”公布后,一些主要机关与企业马上宣布放宽对应政策。其中,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宣布,即日起乘火车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上海迪士尼乐园宣布自星期四(8日)起恢复对外开放,并称此举“标志着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全面恢复运营”。

而在国务院联防联控综合组公布“新十条”前,一些地方率先放宽其防控措施。金冬雁教授形容,“下边的做法早已超越上边”。

例如,山东已在星期一(5日)凌晨起停止在居民乘车、进公共场所时查验核酸和健康码,取消“落地检”,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四类药品不需实名登记和做核酸检测。广东深圳同日宣布,全市社区小区、办公场所、餐饮商超及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凭健康码绿码、扫场所码进入。

同样在星期一,浙江杭州、宁波、温州、台州四市同时宣布类似措施,并宣布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

抖音、微博与微信上还在广泛流传着一条据称是中共四川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工委书记巫全根宣布“万人方舱医院建设项目”取消,工地人员欢呼的视频。不过此事目前未见有任何官方通报,BBC也无法核实有关视频真伪。

雀跃与焦虑

视频加注文字,

白纸抗议后,北京上海街头警力增加,中文社交媒体上与抗议相关的内容遭到审查。

“新十条”落地,换来不少中国网民欢呼和慨叹。

一位新浪微博用户说:“终于等到你。”另一位说:“再也不用担心羊了(检测阳性)或者密接被拉走了。”

又一位网民说:“终于……新冠欠我的三年大学生活谁来还我!”

但也有网民担忧地说:“这也加速得太快了吧?”甚至断言:“医疗挤兑、大面积老年人感染,马上开始。”

有近193万微博粉丝的人文艺术博主赵皓阳写道:“短短几周,宣传风向180°大转弯,让很多人民都感到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新十条”发布后,被称为“新冠吹哨人”的湖北武汉医生李文亮染疫逝世前发表的最后一条微博下涌入了大量网民留言。

放开与死亡

有专家称,中国大陆放松新冠防疫措施并非毫无风险。

香港大学金冬雁教授向BBC中文记者形容,中国从未发生新冠大爆发,如今犹如正坐在一个压力锅上。公布“新十条”只像不断抖动排气孔上的安全阀,稍稍舒压,但锅内仍处于高压状态。

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全球卫生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黄严忠教授则提出了更严厉的警示。《纽约时报》星期一刊登其评论文章说:“如果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在政府放松警惕后的头六个月内被感染——这一比例与美国和欧洲的奥密克戎疫情一致——中国最终可能会有3.63亿人感染,约62万人死亡,每天有3.2万人住进重症监护室,并可能引发社会和政治危机,抵抗新冠的三年痛苦时间将会付诸东流,中国将面临其一直努力避免的最坏情况。”

图像来源,China News Service

图像加注文字,

官方数据称,中国大陆居民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但老年人接种率偏低。

金冬雁评论说:“日本是1.25亿(人口)——差不多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到现在为止死了5万人;韩国是5000万人,死了3万人。要是这样的话问题不算很大。但要是变成美国一样,那问题就大一点了。”

美国目前人口约3.32亿,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统计,全国迄今有1.08万人死于新冠病毒病。

金冬雁教授认为,“新十条”的一个大问题是产生混乱:“大家仍是之前的概念:哇,你开放了,我不敢上街了。那些恐惧还有无助感都很重……之前示威反应的是一个方向的不满,现在就是另一个方面的不满……一些老年人就在想:你想要怎样?想我死吗?”

金冬雁认为,这将演变成精神健康问题,“这个问题比病毒本身造成的问题还要大”。

视频加注文字,

BBC纪录片:驻中国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走访中国多地,与不同行业的人们交流,了解疫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