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她的狠 来保护全红婵

2021-12-20 星期一


体育馆路2号,国家体育总局跳水馆,是陈若琳运动生涯乃至人生里最重要的地方。从2004年入选国家队到2016年,她一次一次地从10米高台上跳下,最终以5枚奥运金牌的成绩,在里约奥运会后与这里作别。
如今,她重回故地,执教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台冠军全红婵。
“全红婵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陈若琳都经历过,而且她都克服得很好…...她非常自律、自我管理非常好,是全红婵学习的榜样,而且她们的技术特点也很像。”这是全红婵在广东队的主管教练何威仪对“强强联合”的评价。
如果你了解陈若琳竭尽全力扛起自己人生和国家荣耀的故事,就会理解何威仪的欣慰,并开始搓手期待。
文/卡门



5253B,北京奥运会的满分逆转


沿着金属的阶梯向上,攀爬至最高处,10米台的跳水运动员们都会习惯性地看一眼自己的教练,然后在心中默念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动作。
5253B,反身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屈体。这是一个在当时难度系数被定为3.4的动作,很多选手都望而却步。但它对于当年的陈若琳来说却是家常便饭,她会在世界大赛上将其作为压轴动作,经常会得到裁判的满分。

2008年8月的北京,15岁的她一头短发,看上去稚气未脱,却已经站上了奥运会10米台决赛场上。13年后,初登奥运赛场的全红婵也是一样的发型,一样的高难度动作,开始自己的第一次奥运之旅。
第五轮,当现场主持人念出陈若琳的名字时,水立方里看台上的观众们全都站了起来,一起摇动着手中的国旗。伸展双臂,向自己的左侧转身发力,电光火石之间她标准、高效、优美地做完了全部动作,入水几乎没有任何水花。
“哦!这肯定得9分以上!如果裁判给出完美的10分的话,我完全不会觉得惊讶。我的天哪,我几乎说不出话了!毋庸置疑,她就是(这一届)奥运会的金牌得主了。”英国解说员在直播中全程用各种各样的感叹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惊讶于中国姑娘所呈现出的技术能力以及美感。
100.30分!镜头切到一旁观战的艾米丽·海曼斯,前四轮结束后领先陈若琳1.65分的她暂时排名第一。而此时,英国选手轻轻地呼出一口气,接受了自己只能拿到银牌的结局。
这是陈若琳的第一届奥运会,她和她的完美一跳征服了对手和世界。

场边的跳水队领队周继红等这一刻已经很久了,她抱着从水中出来的陈若琳左亲右亲。早在200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上,周领队发现了当时取得女子10米台第5名的陈若琳,将其带到中国国家队的“王者之师”当中,成为自己的又一个“入室弟子”。
“为什么是陈若琳?”很多人都向周继红提出这个疑问。她的回答是:“她是个好苗子,长得还有点像伏明霞。”
这当然不是全部原因,陈若琳的跳水之路不是因为像谁而开始的。她就是她自己,对于1992年12月12日出生于江苏南通的她,从小到大,再难通的路也都是靠自己走通的。
小时候父母离异,陈若琳一直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后来她改叫他们“爷爷奶奶”。4岁的时候他们把这个小女孩送去儿童业余体校学习游泳,以强身健体。
当时的跳水教练高峰看到这位小姑娘四肢修长,就问她愿不愿意改练跳水。结果,这次机缘巧合的“改行”将陈若琳带上了另外一条路,一条通往中国国家跳水队和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路。

2008年的北京,她在女子10米台单人和双人(搭档王鑫)拿到两枚金牌。4年之后的伦敦,她在这两个项目上蝉联冠军,成为首位在奥运10米跳台跳水单人、双人项目均卫冕的运动,同时也是为中国代表团在奥运史上的第200枚金牌得主。
2016年的里约,第3次出战奥运会的陈若琳与刘蕙瑕合作,收获个人第5枚奥运金牌。


46公斤,“标准体重”要付出的代价


因为“像伏明霞”而进入中国国家跳水队,但陈若琳后来的成绩已经超过了这位大师姐和郭晶晶——她比这两位各自拥有4枚奥运金牌的跳水传奇多出一枚,和吴敏霞并列5金,同时她还是获得跳台世界冠军最多的跳水选手。
天赋和努力,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运动员分成两种类型,不是“天降奇才”就是“勤能补拙”。但是在中国国家跳水队,每一位选手都是被火眼金睛的教练们大浪淘沙淘出来的,他们牢牢地占据着这两个词汇,并且向不同的方向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特质。

自律,就是陈若琳的特质。易胖体制的她,把46公斤体重保持了十年。
2007年,14岁的陈若琳开始进入发育期,和现在14岁的全红婵一样,面临着“零食的考验”。主管教练任少芬为当时身高1米55的陈若琳定下46公斤的“警戒线”
对于10米台的选手尤其是女选手来说,这是人生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为了获得更好的弹跳、保持空中动作的标准和轻盈、压住入水的水花,姑娘们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去和自然规律作斗争,严格地控制自己的体重。
快速成长的身体需要食物,任何一点摄入都会被毫不浪费地变成自我存在的一部分;青春期的孩子们渴望零食,手边的糖果、膨化食品、雪糕冰棍儿比世界冠军、奥运金牌的诱惑力来得更加强烈。
“刻苦训练没问题,可老不让吃零食,实在有些受不了。但为了控制体重,也没办法,等退役了再吃回来。”这是小姑娘在北京奥运会时坦露的心声,那个时候她已经几乎一年没有吃过晚饭,午饭也只能吃些青菜和豆腐,更别提零食了。
嘴馋的时候,陈若琳就掏出一本《故事会》,那些故事和笑话,让她暂时忘记不能吃零食的烦恼。2008年搬进奥运村时,她的背包里全是书,“估计可以熬过奥运会了”。
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她就让自己快速入睡——梦里什么都有,但依然没有晚饭。后来这样的日子坚持了五年。
2011年,有记者问陈若琳控制体重的秘诀,没想到她竟然哭了:“问点别的吧,这个实在不想提!”
比控制体重更加艰难的,是还要应对严重的伤病困扰。
每天上百次地从高处俯冲入水,这让陈若琳的颈椎承受着巨大的冲击。2015年11月,疼痛让她不得不停止训练,医生给出了“颈椎3、4、5节突出,有节段性的脊髓缺血性改变”的诊断,警告她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不然可能会有瘫痪的危险。
一位已经练习了跳水18年的“老将”,在22岁生日之前,在距离自己的第三届奥运会还有半年的时候,得到了一张这样的诊断书。
“哭了足足有40多分钟,眼泪根本止不住,怎么擦也擦不干净。所有的委屈和不甘,让我不知道怎么办。”在无人的角落里,她让自己的眼泪和情绪一起流淌。然后,她找到了当年把自己带进中国国家跳水队的周继红。
“领队,我要坚持。我已经准备了三年多,还有7个月就是奥运会,现在换人根本没时间重新磨合。这块金牌不能丢,我自己也不想放弃。这可能是我最后一届奥运会了,还是让我把最后一次梦想完成吧。”

2016年8月10日,北京时间凌晨3点。
陈若琳和搭档刘惠瑕出战女子双人10米台,她们一直保持着领先的优势,最终将这枚金牌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哎哟!你这一说我又想哭了!因为我觉得这四年太不容易了吧。”赛后路过混合区,先前已经激动地哭过一场的陈若琳说:“伤病问题啊……感觉走不下去了那种,好不容易坚持下来。今天的比赛是我这么多年来最紧张、最害怕的一场,压力太大了。”


把小红妹妹当“偶像”,但不妨碍严格


“陈若琳能够获得这个冠军非常不容易,她用常人不能想象的毅力克服伤病、站上跳台,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她还表现得这么好,我非常激动!在女子跳台项目上,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运动员参加过3届奥运会,并且全部获得了金牌,她真的是一个奇迹。”
里约奥运会的现场,周继红用“奇迹”来形容这个23岁的中国姑娘。

在过去的12年里,她在领队、教练和整个团队的帮助下,用无数次起跳、转身、入水,和无数个饥饿和疼痛难眠的夜晚,换来了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现在,是转身的时候了。
她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学校门口自拍,和老师同学们分享自己做运动员的经历以及5枚奥运金牌背后的酸甜苦辣。
2017年,陈若琳进入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2018年的国际泳联世界跳水系列赛北京站比赛,她首次以裁判长的身份执裁比赛,2019年她又执裁了跳水世锦赛。
2021年的夏天,陈若琳现身东京奥运会的跳水比赛地——东京水上运动中心。5届奥运会金牌得主这一次要为裁判员们的表现打分,但这并不妨碍她全程关注中国选手的表现。

“有几个小朋友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感觉中国跳水队还是人才济济,有很多人能够在赛场上给大家呈现出非常完美的表演,其实还是蛮激动的。”
“恭喜两个可爱的小妹妹,我的新偶像小红妹妹#奥运会#”。8月5日,她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宣布14岁的全红婵是自己的“偶像”。
在这一届奥运会上,“小红妹妹”在女子10米台单人决赛的5跳中跳出3个满分动作,以总成绩466.2分收获金牌。这一成绩打破了女子10米跳台比赛的历史最高分,而此前的纪录正是由陈若琳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的。

4个月后,当中国跳水队集体向新的巴黎奥运会周期迈进时,集师姐和粉丝于于一身的陈若琳成为了全红婵的主管教练。
“这是什么神仙组合!”“恭喜小红妹妹,拥有了这么厉害的冠军级教练!”关注中国跳水的网友们纷纷送上祝福。
明年3月就要15岁的全红婵已经进入了让跳水选手们“闻之色变”的发育期,而她喜欢吃零食这件事也已经尽人皆知。还记得东京奥运会10米台预赛结束后,全红婵第一时间拉着队友陈芋汐说:“走啊,干饭去!”夺冠后,她吃辣条、想开一间小卖部的梦想也广为流传。
身高、体重激增对翻腾动作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出道即巅峰的成绩也容易让人遗忘全红婵至今为止只参加过一次世界大赛,如何应对外界与日俱增的期待,与生长发育关一样属于高难度问题。

初代跳水女皇高敏曾在感慨全红婵天赋的同时,给出过相当中肯的建议,“在生长发育期和技术力量交替的过程中,对小姑娘就像走钢丝一样。如果我们想在下一届奥运会再看到她,她首先要想好如何走过那一条条钢丝。”
幸运的是,站在钢丝上的全红婵如今有了陈若琳作为她的平衡杆和安全绳。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