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梁:美国解密印太战略,对中国有何影响

2021-01-20 星期三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成梁 】

本周,已经处于穷途末路状态的特朗普政府在行将下台之际,突然解密了一份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于2018年制定、旨在规定美国在东亚、印度太平洋地区战略目标与行动指南的《美国印太战略框架》。而按照美国国内的保密规定,这份标明“Secret”、“Not for foreign Nationals”的文件,理论上应该在三十年后、也就是2050年才能允许解密,不出意外,特朗普政府这番“不讲武德”的操作,在大洋两岸引发了一些风波。

十分唬人的报告封面 图源:《美国印太战略框架》

当然了,相对美国的一票“Fake News”借此机会指责特朗普“不讲武德,耗子尾汁”,咱们更应该关注的、也更应该警惕的该是这份《战略框架》所规定的内容:毕竟一方面,这是美国政府为数不多的、大方公开基于某地理大区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所制定的短期、即时战略目标与行动指南,具备极强的时效性与现实指导意义,远不是那种“多年后解密”的马后炮文件能比的。

同时,鉴于它的制定机构是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在权威性和真实性上远远压倒了一票民间智库基于历史传统或现实考量对某些战略问题所做的猜想,即使是从中分析美国政府的战略底线、思维模式,都是极其有意义的开源情报资料。故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特朗普倒真的是“神助攻”,在下台之际以哪怕下台后洪水滔天的气魄,为咱们完成了最后一项任务。

纳瓦罗走出白宫,拎着一张涉华照片 图自:社交媒体

而另一方面,只要稍微扫一眼《印太战略框架》就可以发现,这份战略规划里放眼望去,满眼的“China”字样,诸如在“Objective”里,这份战略报告就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目标是“Deter China from using military force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U.S allies or partners,and……to defeat Chinese actions”,要通过威慑的手段“防御中国的军事行动”、“保护美国和美国的盟友与伙伴”。

接下来在“Action”环节,这份报告又提出,行动模式包括“拒止中国在第一岛链获取制空、制海权”、“保卫第一岛链内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某个关键性海岛),以及第三条有所保留的“在第一岛链之外,全部作战领域保持优势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第三条后面被黑线抹掉了一截,被认为是“保留对中国本土战略纵深的常规打击能力”,且要求美国军队也同样发展“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类似的长程打击能力”,比如中程弹道导弹与高超音速飞行器等等。

美国对华军事政策框架,是这份文件的亮点

此外,在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该文件延续了特朗普政府近几年来对华一以贯之的“贸易战”论调,要求“提升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参与度”,并通过官方与民间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丑化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对外贸易,试图建立起“中国正在危害‘自由贸易体系’”的“国际共识”。

最后,在对印太周边国家的关系上,这份《美国印太战略框架》对东亚、印度太平洋地理大区的主要国家在战略规划中的地位做了安排,比如印度,该报告就将其称为是印太战略的“基石”,尽管同时抱怨说印度在冷战及冷战后在与美国结盟的问题上采取了较为投机的态度,但该报告依然认为,要在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中印冲突中对印度“施以援手”,提供帮助和情报支持;

而比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认为这两个国家加上印度,将成为“印太战略”的“四边框架”,建议美国政府在多个问题上与这三国政府展开协调、统一行动步调,共同应对来自东亚大陆的威胁;

又比如韩国和朝鲜,这份报告对朝、韩两国抱有较深刻的不信任感,认为需要说服朝鲜“生存的唯一道路就是放弃核武器”,而这与朝鲜的战略底线完全抵触,是不可能达到的战略目标,而对于韩国,《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也仅仅用了一句“鼓励韩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这样一个棋子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而在对东盟诸国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美国试图对东盟各国的战略步伐进行整合,希望东盟各国“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但是并未提出具体的行动步骤,对于这一政治集团的重视同样较轻。

《美国印太战略框架》的东北亚政策基本上围绕五眼+日本展开

那么,通过对于这份《美国印太战略框架》的分析,咱们能够从中得出何种结论,这份《战略框架》对于中国的东亚、西太平洋、印度洋地缘政治战略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咱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就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战略起码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是美国的东亚战略思维是一以贯之的,具备较强的持续性,所谓的分歧只不过是落在具体的行动手段上;

第二是美国的东亚战略目标是基于零和博弈的想定建立起来的,具备“赢者通吃”的基本特征,当前的战略目标与行动模式极具进攻性,且具备了一定的总体战特征,而这种零和博弈加进攻性思维可能导致中美两国关系走向不可知的方向;

第三是美国的印太战略框架不是完全“铁板一块”的,它的整体战略设计并未脱离海洋国家传统的“离岸平衡”战略框架,而即使是采用了“离岸平衡”,这份战略框架在西太主要经济、政治体的安排上没有做到完全整合,也留下了大量的可操作空间。

说美国的东亚、西太平洋、印度洋方向的战略思维“一以贯之”,主要因素在于这份2018年版本的《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与2011年由民主党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无本质不同:二者都将中国视为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需要“平衡”和“恢复均势”的“战略对手”,为了应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拓展,美国需要重新在亚太地区建立领导力、巩固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在经济政治与军事方面建立亚太主导权。

从这个角度考量,2011年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与2018年的《印太战略框架》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只不过在具体的行动手段上,“亚太再平衡”战略较偏重于“软实力”和对于东亚、东南亚诸国的整合,要求美国以“意识形态外交”开路,高度重视多边外交和所谓的“前沿部署外交”,将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等作为“外交支点”开展工作,重点通过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整合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体系、共享发展成果,并以经济联系为基础逐步排除所谓的“异己国家”的影响力。整套战略构想相对而言较偏向于“文斗”。

而从《美国印太战略框架》看,则具备鲜明的特朗普政府色彩,在美国优先的基础上充满了西部牛仔式的说一不二和大包大揽,放眼望去满眼的“军事威胁”、“确保优势”、“打败敌手”、“建立共识”、“反抗压迫”:在军事层面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实力决定一切”思维,要求建立更强大、更致命的作战机器去反击主要假想敌的威慑;在经济层面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思维,通过单方面的施压讹诈与舆论抹黑去“破坏”对方的战略布势,当然己方的战略布势则也没有细细考量;在政治层面上则延续了较为务实的现实主义政治思维,不再强调所谓的“意识形态当先”,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只要你能为我所用,用来打击主要对手那就一切OK。

相比于民主党的“文斗”,这份《框架》的战略构想更像是“武斗”。但是,不管是“文斗”还是“武斗”,咱们完全可以看出,美国在东亚、西太平洋、印度洋地理区域上的战略构想是富有连贯性的,并不存在所谓的“特朗普政府对奥巴马政府的反动”,相应的,在未来四年时间里,当然也不会存在所谓的“拜登政府对特朗普政府的反动”,这份《印太战略框架》将持续下去,只会在行动模式上有调整。

蓬佩奥任期内也在亚洲四处游说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