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和命,她们都保住了

2023-10-13 星期五


2019年,47岁的沙洁因确诊乳腺癌住院。此后,她陆续听到几个同龄好友确诊同一癌症的消息。


这并非完全是巧合。西安市西京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宋宏萍,从事乳腺癌筛查、诊疗、辅助治疗多年。在她看来,乳腺癌发病率一直很高,过去只是被公众忽视了。


“仔细关注就会发现,很多人的亲朋好友中都有罹患乳腺癌的,甚至国际知名乳腺影像专家及其亲属,都是乳腺癌患者。”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数据显示,乳腺癌在2020年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肿瘤。


沙洁知道这则消息时,已治愈出院,开启重生的一岁。再提及这世界第一大癌症,同样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她却说:“如果再说得轻松点,它只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感冒。”


这句话有个无比重要的前提,尽早筛查发现。


如今,这样的努力已在全国各处悄然开始。




直到进入手术室前最后确认手术方案时,沙洁还在叮嘱主治医生,如果术中有什么问题,不要犹豫。“你就给我切除乳房,我已经很感谢你了。”

确诊乳腺癌那天起,切乳保命的念头,始终盘旋在沙洁脑海中。哪怕她的医生一次次鼓励她,可以保乳,也可以治愈。


可这毕竟是癌症,生命倒计时的钟声一度如影随形。第一次听到钟响时,沙洁才47岁。


沙洁


当时的一切都无比清晰。体检前一天晚上,她和朋友约了健身,打网球一小时,游泳一小时,身体一切如常。第二天一早,进入医院超声室,检查做完时,她察觉到在场医生的脸色立刻变了,显得很紧张。


下午六点,进一步检查结束,确诊乳腺癌。医院当天的门诊已经结束,沙洁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候诊大厅开始哭,却又不敢太大声。大脑要处理太多事,生病的事实、情绪以及过去和未来的一切。


生命倒计时了该怎么办?家人、朋友该怎么办?怎么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事实不容她乐观。一年前0.5cm的良性结节,如今已经发展成5.2cm大的肿瘤。


通过网络检索,乳腺癌治疗最常提及的便是切乳保命。保乳还是保命?当然是保命。可沙洁的主治医生却告诉她,这可以是道多选题。保命,也保乳。


治疗开始了。为了配合化疗,多年的及腰长发剪至齐肩。一个月后,头发稀稀拉拉,沙洁索性在四月初八的佛诞日,请寺院的师傅为自己剃了个光头。


不久后,沙洁决定剃头


起初,沙洁担心医生和家人口中的治愈,是隐瞒病情安慰她的说辞。住院期间,她还曾偷偷在医院的电脑里查看病例。


后来,她终于意识到,变糟的似乎只有头发。家人、朋友怕她没胃口,变着花样陪她吃饭;女儿的艺考、高考顺利结束,不再需要她北京杭州两地奔波和操心;工作节奏放缓,40岁后,她难得有了一段清闲时光,可以睡懒觉,有了刷剧时间。


治疗以来,她的体重没怎么变过,也没再考虑过死亡的宏大命题。等到化疗结束手术前夕,她体内5.2cm的肿瘤,已缩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程度。


沙洁朋友圈


2019年冬天,治疗已基本结束。那之后她的生日,朋友们准备了一场盛大的party,庆祝她的重生。


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重生。


沙洁确诊后,她身边的女性朋友也因此开始重视乳腺癌,陆续做了筛查,其中就有几个确诊。


已经治愈的沙洁成了众人的定海神针,一遍遍讲述治疗过程、心态、方法等等。更重要的是,其他人因为她的建议,纷纷及时去做筛查,在更早期发现、治疗。确诊的朋友,也得到了更快的康复。


在大多数人认知中,癌症等同于绝症和死亡。乳腺癌却略有不同,它是死亡率最低的癌症之一。


沙洁直到治愈后,才彻底相信这一点。


沙洁治疗结束不久,新长出的头发,变得细软

手术后,沙洁又一次问了主治医生同一个问题:我还能活多久?


医生回答她:“人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


她听懂了医生的言外之意。她已经是一个正常人,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她曾以为致命的乳腺癌,像一个周期比较长的感冒一样,被完全治愈。历时一年半。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沙洁和她的朋友们那样的确诊时机。


西安市西京医院超声科,宋宏萍医生见过无数流泪的眼睛。来做活检的女性,基本都是疑似病人。许多女性一躺下就开始流眼泪。被安慰时,她们回复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要紧的,就是担心孩子还太小。”


大多时候,她会告诉她们,不要担心,乳腺癌的治愈率很高。能治好的。但也有人初步检查时,就基本能确定是晚期,这样的安慰便再无法说出口。


许多晚期病人是很容易一眼看出的。她们前往医院就诊时,许多人乳头凹陷,有的乳房开始溃烂,或在确诊不久后因病情恶化快速溃烂、发臭。严重时,检测的探头难以找到可以贴近的皮肤,甚至衣服都很难穿上。


为什么不早来医院?


同样的问题问越多遍,宋宏萍越能从中窥到女性的困境。


乳腺癌的高发期在40岁到50岁之间,以女性居多。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女性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健康


“女性其实很可怜的,一辈子辛苦操劳。尤其在四五十岁的时候,正是女性最忙最累、心理压力最重的时候。”这本就是乳腺癌高发的年纪。忙碌的生活、沉重的心理压力,加之很多女性将时间和精力分给孩子、家庭、工作、父母,唯独忽略了自己,最终错过检查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宋宏萍听过很多拖延就诊的理由,为了瘫痪的丈夫、求学的孩子、孩子的二胎三胎……延误最久的,拖了10年。到最后,乳房变形、淋巴结肿大、皮肤即将溃烂聊起这些延期的病,她的语气中是隐藏不住的惋惜。“可是,她们恰恰忘记了自己,她们的健康也是需要被照顾到的。


当然,也有认知偏差导致的延误。有些患者肿块已经很大了,但因为不疼,就始终觉得没事,一拖再拖,直到病情进展至难以挽回的境地。


面对乳腺癌晚期病症,哪怕权威的多学科专家会诊,从各自专业角度提案进行治疗,往往也只能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很难实现临床治愈。


此外,晚期的治疗(例如切除乳房)会给病人身体和心理上带来很大创伤。她们要独自承受治疗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缺失感、自卑感,却很难得到社会及家庭的接纳和陪伴,在这种情况下,得知面临高昂的治疗费用以及时间成本,会让很多人讳疾忌医,对筛查、诊治望而却步。


“其实,如果能尽早发现和治疗,这并是不治之症,不一定需要摘除乳房,花费也不会很高。” 宋宏萍表示。


宋宏萍


宋宏萍至今仍对一位日本女性念念不忘。女人因在日本手术排队时间过长,经爱人劝说,决定来西安就医。


她确诊已有半年,可肿瘤依旧小得一眼看不到,医生需仔细对照患者带来的影像资料。对方诉求极为明确,所有治疗方案中,唯有切乳不可接受。


治疗过程中,女人表现得礼貌而松弛,看不出害怕的情绪。


宋宏萍忍不住问她:确诊后,你害怕吗?


女人摇头:“我知道这是特别早期的乳腺癌,我不害怕。”


手术很顺利。开刀的创口小得几乎看不到。患者痊愈,生活继续。


那一次,一同诊疗的医生,都在惊叹。惊叹取出后依旧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肿块,惊叹微小肿块背后,做得太好的早期筛查。


宋宏萍想起她入行时,院长在行业峰会上的诘问:“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要这么倒霉,得个癌就得死。为什么国外得癌可以不死?”


答案首先可以排除治疗技术的差距。否则,日本的病人也不会来华诊治。固然,在一些疾病的治疗手段上会有差异,但是对于乳腺癌来说,中国已经可以达到全世界较高的治疗水平。


宋宏萍   肖瑶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肿瘤的消退 — “残荷”》

自动乳腺超声ABUS成像,标准化图像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不同周期肿瘤特征变化,栩栩如生,酷似夏日里一朵凋零的“荷花”,从亭亭玉立到枝零飘落 。


事实上,这些年来,有关乳腺癌,宋宏萍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医学转机,覆盖过去的遗憾。


上世纪90年代到千禧年初,国内做乳腺癌根治手术时,需将整个乳房胸大肌一同切除。切除后,薄薄的皮肤下,根根肋骨分明。如果癌细胞转移到腋下,需将腋窝淋巴结全部清除,进而导致上肢回流障碍,许多患者术后的胳膊肿得像腿一样粗。那时,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有专门疏通淋巴水肿的护理项目。


后来,胸大肌不必一起切除了,前哨淋巴取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淋巴水肿疏通的康复项目,从医院逐渐消失了。再后来,保乳成为大部分女性可做的选择。病灶可以清除,手术疤痕也在越来越小。如果发现及时,甚至不需要化疗。


排除治疗技术的差距,迈过生与死的鸿沟,剩下的答案是防范意识:一定要尽早做筛查。


这不仅是乳腺癌医生的共识。2009年,两癌筛查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筛查对象由农村适龄妇女扩大为城乡适龄妇女。两癌之一,便是乳腺癌。它也是中国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两癌筛查开始在全国各地推进


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发现主要靠超声。与其他超声项目不同,乳腺超声费时费力,且图像不好辨认极易漏诊。基层筛查时,保量不保质的情况难以避免。


2015年起,西京医院超声科设置了单独的乳腺组,宋宏萍专攻乳腺癌方向。


自动乳腺超声仪器迭代,基层筛查扫描的超声影片可自动保存,上传至西京医院在内的各大更权威的医院,由专业的乳腺超声医生远程读图做诊断。


在小组内,报告的准确率和专业性能通过培训,快速提升。但他们要做的远不止于此,除了医院内同事的专业化培训,他们还兼顾起基层医生的乳腺癌筛查培训。流程越标准,读图越清晰,漏检的悲剧就越少发生。


可问题在于,不止一个基层医生透露,哪怕筛查免费,许多适龄女性,并不愿意前往妇幼保健院参与筛查。


最需要做筛查的一群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它的紧迫性。



西安向南2000公里外,宋宏萍医生心心念念的基层筛查,有人已不留余力地推行。

38℃的深圳,张璐西穿梭于各居民楼、超市、小店间,一手举着等身高的易拉宝立牌,一手拿着乳腺癌筛查的公益传单,努力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报名登记就能参与小区内的免费筛查,


5年前,她是专攻乳腺癌的博士,在瑞士致力于针对癌症治疗的技术研发与突破。回国时,她是被政府引进的海外专家,是医疗科研机构重点项目的负责人。


张璐西的文章,曾发表在《自然》子刊并作为其封面


今年9月,她穿着红马甲,下潜至基层、社区,一次次被路上的行人当做骗子或推销员,不留情地拒绝。明明是做公益的免费两癌筛查推广,张璐西却获得了人生中最多次的拒绝。


可她必须这样做。此前不久,她们的一次乳腺癌筛查基层动员遇到了“麻烦”。50多栋居民楼,几乎所有人都收到了“小广告”。筛查免费,仪器先进,可几天过去,报名人数竟还不到50人。张璐西决定在基层参与动员,找到提高基层筛查率的办法。


最初,家里人并不理解她为什么放弃高薪体面受尊重的医疗行业,全力投身公益。实际上,家人才是张璐西义无反顾的原因。


张璐西的母亲曾是乳腺癌患者。2007年,她确诊乳腺癌,瞒着女儿住院手术。从母亲的病房走出去一年后,张璐西确定了接下来的研究课题——乳腺癌。


张璐西博士毕业


做科研的这些年,张璐西深入病理,研究攻克癌症的治疗技术。可有一点,她始终想不明白。“妈妈年年体检,却依旧没有及时检测出乳腺癌,还是洗澡时手动摸出来肿块。到底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不幸?”


2021年,张璐西结识了深圳大学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毅教授。对方分享了一组真实数据。在国内部分地区,乳腺癌筛查的公示数据与实际相差6-10倍,漏检率颇高。


一方面医院超声科承载量有限;另一方面,东方女性普遍乳体积小,腺体密度高,在超声影像下,乳腺像是一团密密麻麻的云,基层超声医生经验不足,很容易漏掉病灶。


与此同时,她得知了一项可以有效突破现有乳腺癌筛查漏诊率高这一瓶颈的新型技术手段。通过ABUS,乳腺癌筛查更为标准化,筛查不再依赖前端医生个人水平,超声图像提取、保存、三维建模,疑难影像可以直接上传,由国内各大医院的专门小组及主治医生远程读图。检诊分离后,乳腺癌筛查场景不再局限于医院。


而且随着技术迭代,GE医疗的自动乳腺超声仪器,尤其适合于东方女性的致密性乳腺。


那么关键问题只剩最后一个,如何让更多适龄女性主动参与两癌筛查?

张璐西很快有了初步设想。如果能通过公益连接社会资源,将可移动的筛查设备与党群服务中心、各大型小区物业、各企业合作,就能将大多数民众工作和生活场景利用起来,让高精度的乳腺癌筛查真正覆盖到基层。


2022年7月,张璐西和伙伴在宝源社区查看第一个社区筛查场地


2022年,张璐西下定决心裸辞,发起了名为“乳此AI你”的公益项目,投身到乳腺癌早筛的公益项目里,致力于打通筛查的最后100米。


“乳此AI你”的第一个试点,设在宝安区的宝源社区。深圳大学提供人工智能技术跟设备,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做技术指导。一年后,他们推动的社区筛查模式,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并将在下个月于宝安区正式开始试点工作。与此同时,福田区妇幼保健院也同样开启社区筛查,3个月在20个社区完成了超3500例的乳腺癌筛查。


为了让更多人相信,她拜托过小区物业,跑过派出所,寻求过民警、城管的帮助。一年时间,他们走进了不少小区,在工厂的宿舍里拉起帘子,给几百个女工完成筛查。张璐西发现,越是经济条件不错的小区,大家对免费筛查的意愿越高,名额几乎供不应求。反而是知识水平相对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更抵触筛查。


我们见面的前一天,张璐西刚通过物业主管,向小区里的环卫工人们进行免费的乳腺癌超声筛查宣传。话一讲完,众人一哄而散。


张璐西最终成功说服了部分人,却也听到了迄今为止最让她难受的一句话。


“知道筛查有用,为什么不来?”


“像我们这种人发现了(乳腺癌),不治又不行,治吧,家里本来就没有钱,去治病了又不能工作,又不能照顾家里,还要家里照顾你,就是一个拖累。你说我有病我不觉得我有病,我好好的还能工作好几年,还能养家糊口。”


张璐西在劝说环卫工人们参加免费的乳腺癌筛查‍‍‍‍

张璐西意识到,因经济原因而讳疾忌医的普遍心理,让很多本可用较少的钱轻易解决的小问题平白拖到晚期。而这才是基层筛查最应破除的误区。她要想办法做得更好,让她们知道,乳腺癌并不等同于高花费的绝症。


早筛查早治疗,医保的支持下,费用很低,有的甚至只要几千块。反而拖得越久,花费越是巨大。



她最终说服了环卫公司,让其上司主管帮忙呼吁推动。经由社区、物业再到环卫公司的曲折说服后,大部分环卫工人都参与了那次免费筛查。


两周后,传回一例确诊病例。不幸中的万幸,因为这次筛查,发现时还是很早期。


张璐西确定,那个人一定会好起来。


张璐西在基层做推广时


如今每天早上睁开眼,她都有种改变世界的兴奋感。因为她再清楚不过艰难背后的价值。


而且现在的张璐西已经有了太多自发的助手,她的母亲出现在每一场需要她的公益活动里,现身说法。家里的保洁阿姨,通过家政公司的同事群组,迫不及待地共享筛查试点消息。张璐西每到一个新的区域,总有与家中保洁阿姨相熟的对应区域姐妹,提早报名。


沙洁将这样的下沉带到了呼伦贝尔。


2021年,沙洁痊愈后和朋友来此旅游,与当地医生的交谈中得知,当地地处牧区、林区,筛查不便,加之当地人以牛羊为主食,乳腺癌高发。当地医院及医疗机构也常常要深入偏远之地做基层两癌筛查。


重生的沙洁,决定做些什么。一年后,她只身来此,自费邀请专家、学者,投身乳腺早筛的公益活动中。那场活动的最后一天,一个女孩再三向她确认,得知是最后一天且没有名额后,将她的名额让给了母亲。她告诉沙洁,母亲是聋哑人,苦了一辈子,从来没有做过筛查。她希望母亲能健康。


沙洁在呼伦贝尔


从深圳的工厂到草原的牧区,曾经得益于早筛早治而重生的人,一点点推动着更多女性,正确认识乳腺癌,有了早做筛查、更好生活的可能。


在上海徐汇区的衡山坊,一场有关于此的特殊行动同样在紧锣密鼓进行。GE医疗携手十余位中外艺术家,以乳腺癌为命题,将与乳腺癌相关的见闻与思考,融合公众健康科普,意化成展。展览以“JoinPink”为主题,Join代表着所有普通人的参与,“共创无界关爱”,而Pink则源自“粉红10月”。粉红10月,更为公众所熟知的名字是国际乳癌防治月。


10月12日,乳腺癌防治公益艺术展“感受者众”在上海衡山坊开启

活动的策划者们在筹备过程中,一次次为现状讶异。女性因耻于医生的检查与接触,抗拒早筛。大多数男性不知道,他们同样有可能罹患乳腺癌。策展人Emma深感公众与医疗之间的认知断层。“医疗相关的专业体系已经完善,但大众层面却只有模糊的认知。”


她们想做打通这道壁垒的人。艺术家莫芷以同心圆为形态,不断变化和拉伸,斑斓地呈现一个个女性胸部的意象,买瑞创作出许多张面孔,有关身体的,有关过去的,把意识化作生命力,和观者共鸣。


这是对女性身体的赞美,对过去、对公众断层意识的反思。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们想借此厘清偏见和谬误,让更多人,尤其是女性,正视胸部,回归身体感受,并将它日常化。


它是身体的一部分,如手脚指甲一样需要日常的关注和爱护,而不仅仅是作为喂养孩子的奶瓶、容器和工具,耻于谈及,不愿触碰。


艺术展视频

展览所在衡山坊,不仅是网红打卡地,还位于一条以老年居民为主的老街。这条新旧交替的路,一如艺术家们藏在展览里的期望,新旧交叠更替,更多女性因此看到、关注、行动、早做筛查,更加热烈而持久地盛放或是重生。


在西安,宋宏萍医生和同事们身边,出现了此前没有过的情况。近年来,她们陆续遇到一些很早期的乳腺癌病人。对方透露,自己在参加基层的两癌筛查时确诊。


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改变已经发生。




吴孟超袁隆平何家庆
董宇辉高考15次窦文涛
东莞姑娘医生陶勇寻亲新娘

传奇爷爷消失的武侠凤凰传奇‍‍

了不起的蔡磊父亲出轨后江浙沪独生女

遗体整容师小三分离师逃离缅甸

普洁的故事神童之殇远去的酋长‍‍‍

梁家辉胡歌孙杨冯远征
史铁生季羡林黄永玉陈忠实
年轻人扎堆住进精神病院

点击“阅读原文”
来小红书了解更多~
👇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