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席 冯满天:唯乐不可以为伪 音频: 进度条 00:00 / 32:00
大家好,我是冯满天。八年前我第一次在一席做演讲,演讲的题目是《非琴不是筝》。那天我带来了两把琴。这八年来,琴也有一些变化,我也找到了一些新的追求。现在我们来听一听。
,
试着像一棵植物来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阳光|冯满天
继续观看
试着像一棵植物来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阳光|冯满天
刚才的演奏都是即兴的。每次弹,我都会忘了时间。每把琴都有自己的性格,我就依着它们的性格来找。 | 寻找 “乐” |
我今年59岁,还有一年就退休了,弹琴弹了五十多年。小时候,为了考音乐学院,拼命地练琴。我弹得飞快,我能用月琴弹帕格尼尼,我能弹《流浪》全曲,15岁就考上了中央民族乐团。80年代初,我就接触了披头士。那个时候中国大地上没有所谓的流行音乐。我们觉得,全世界青年人都有摇滚乐,中国不能没有。我就学了各种各样的摇滚乐,在这里面学会了他们的那种态度。
,
试着像一棵植物来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阳光|冯满天
继续观看
试着像一棵植物来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阳光|冯满天
▲ 阮版摇滚
我们一直在拼命向西方学习。在乐团的时候,我们学的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形式。玩摇滚乐的时候学的是布鲁斯。我觉得我对西方好像很了解。有一次,我们去给外国朋友演出。我们弹摇滚乐的时候,他说,我们更希望你弹弹你们国家的音乐。我就把《赛马》放给他们听。他说,这个曲式是我们的。奏鸣曲式,主题、发展、再现。我又给他听了《扬鞭催马运粮忙》,我们在六、七十年代创作的民族音乐。他说,这骨架、评判标准、曲式、和声……都是我们的,我更想听你们的。但是,我找不着了。我对自己的文明突然间感到陌生了。我们现在的民族交响乐、独奏曲、民谣、流行音乐、摇滚……实际上就是一种态度,就是贝多芬浪漫主义时期在我们这里的呈现。中国民族音乐所有的创新和创造,都只是复制西方的模式、价值观、体系。在中国古时候,音是音,乐是乐,这两个字不同时出现。音由心生,心生什么呢?普遍的喜怒哀乐,情,欲也。声音、曲调表达欲。乐是什么呢?乐没有悲喜。文明最初的音乐就是要这个态度。我们有一首乐曲,最开始叫《依心曲》,后来叫《二泉映月》。最早的时候,阿炳拉给杨荫浏先生听的那一天,他已经一星期没吃过饱饭了,也没吃过一口热的。他生了病,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这是一首没有悲喜的音乐。
,
试着像一棵植物来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阳光|冯满天
继续观看
试着像一棵植物来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阳光|冯满天
▲ 《二泉映月》
| 唯乐不可以为伪 |
伪的对立面是什么?我查了《说文解字》,“伪”最初的描述是,人为,为伪也。人为的对立面是什么呢?自然。道法自然,“乐”是道的描述。这种境界的感受,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确切说清楚的。因为它是动态的,音乐也是动态的。大家试着把眼睛闭上。我们没了念头,忘记了社会模型,试着像一棵植物来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阳光。
,
试着像一棵植物来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阳光|冯满天
继续观看
试着像一棵植物来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阳光|冯满天
▲ 闭上眼睛
| 一把尺 |
唯乐不可以为伪,这是一把尺。找到它以后,我一直用这把尺来衡量。音乐是表达,是说话。乐器、弹琴,原本是为了自由地表达当下。但现在音乐学院里面的孩子,拿起民族乐器来,你对他说,你跟我表达一句话吧——今天我看了天有雾霾,后来晴天了,还有一些微风。他一定要找一个参照物,问:老师,那我弹什么曲呢?我们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自由说话了。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心,表达的都是格式化的东西。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出专辑?为什么不写协奏曲?我的回答是,我怕人为。这个口号是我今天在一席第一次提出来,以后这就是我行为作乐的准则。这把尺在我心里。证据我们大家慢慢找。如果有人说自己是中国古典音乐,我们就用这把尺去量它。我量,也把尺交给在座的各位、屏幕前的朋友们,你们也用这把尺去量。
| 🎁 彩蛋 |
这个时代太有意思了。我现在会回忆起小的时候一个梦想,人类社会美好的梦想。这首歌叫《国际歌》。
,
试着像一棵植物来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阳光|冯满天
继续观看
试着像一棵植物来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阳光|冯满天
▲ 《国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