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抢救这部片子

2021-09-06 星期一


写在前面
 
“敌人第一个炮弹过来,我们都在河沟里面,一个女孩突然不见了,最后只找到了两个辫子,捞起来,辫子上都是碎肉,身体其他部分都炸没了,特别好看的一个女孩子,那是我们的白毛女啊,第一炮就没了。”
 
这段话来自一部叫《1950他们正年轻》的新片,它一部关于抗美援朝老兵的纪录片,里面都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兵的口述影像。

这部片前天刚刚上映,豆瓣8.7,今年院线最高分的片子了吧。


但现在已经在一些小城市没有排片了,截止发文,票房也还不到150万。

(你要拉到最底下才能看到)

算下来片方分成可能也就30万,结果他们今天发微博说全捐给老兵了,和当年的《二十二》一样。
 
我是上周五去看的,全场就我一个人,坐下去开场也就十分钟,当第一个老兵开始缓缓讲述,我眼泪刷就下来了,一直断断续续哭到了最后。
 
我是对主旋律很警惕的人,但这部片不同,它里面更多是一种对老兵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里面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种抢救历史的使命感——再不纪录下来,就没有人了。
 
我不认识片方,我就是想帮一下这个片子,今天很多城市已经没有排片了,所以说抢救也不为过。

能多一点人去看,能多点排片,能多点给老兵的捐款,都是好的。
 
1950他们正年轻
 
 
我很喜欢他们片名的这个切入角度——年龄。
 
“1950他们正年轻”
 
这个年份不再是对应具体的战争、地缘政治、历史事件,而是只用来表面一些具体的士兵的年龄。
 
电影里每一个老兵出来讲述的时候,年龄就会出现在他名字下面,非常显眼,观众看到的时候,会下意识去算,1950年的时候他几岁,算下来的结果大多是十七八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五六岁。

 
而后,每一位场讲述与讲述之间,又穿插着大量他们年轻时候的照片,都是非常清秀的样子,对比便产生了。
 
这种对比一下子就把一段极其宏大的历史,聚焦到了一个个普通的士兵上面。
 
还有一段对比我特别喜欢——
 
一个老兵被邀请去给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学生讲述历史,他停在一个铜像下面,铜像是按照1950他们参军时的样子刻的,非常俊朗,意气风发,铜像底下就是老兵的脸。
 
那一刻,那种年轻与老迈的对比是很汹涌的,他们也曾经年轻,也曾经和我们一样,唯一的不同,就只是在那个年纪,他们被送去了地狱一样的战场,改变了他们的一辈子。


这也是我们应该要记住他们的原因。
 
所以,今晚可能都不算是影评,评不出什么了,我就节选一些他们的口述,至多是加些我当时看到的感受。
 
 
1.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文工团的老兵,开头那段话就是来自他的讲述。
 
我到现在其实都没弄清,他讲述的那些具体战争场景的前因后果,大概是过程太过于惨烈了,顾不上去想那些了。
 
“有一个歌剧演员,我看到他坐在河沟里,我怎么拉都起不来,我往下一捞,找不到屁股了,一看右腿没了.....我们背着他往后撤,他趴在我们背上的时候还在唱歌。”


“有一个小提琴手,炮弹一过来,炸得就剩下了一只手,手里还撰着小提琴弦。我后来给他写了首诗:等我老了,我就抓一把白头发丝,编在你的小提琴上,我们还演奏。”
 
他讲述的最后,工作人员拨通了他老战友的视频电话,看到老战友他明显兴奋了很多,一直问他,你还拉手风琴吗?
 
那头说“我早就不拉了,不拉了”
 
视频电话里观众看不到,那位老战友的手其实是没有的。
 
他年轻时候是一个手风琴演奏家,结果打仗的时候遇到飞机扫射,手被扫烂了。用老兵自己的话说就是“敌人的一颗炮弹就改变了我的命运”。


 
2.
 
“要有名字”这件事,有好几个老兵在口述里提起过。
 
一个是在讲述自己埋战友尸体的时候。
 
“我用笔在树皮上写了他的名字,我还记得是我用的关勒铭的钢笔,写他名字,姓李,李振唐,你说树皮有什么用啊,我知道没有用啊,可这是我的良心,良心告诉我,要有名有姓。”
 
还有一个是说自己回国找不到战友被葬在哪里的时候。
 
我没记下来特别具体的话,我就记得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声量都提高了很多,
 
说他去好几个烈士陵园找战友,结果没有,然后突然对着镜头说,你们帮帮忙,希望你们能为老兵说句话。
 
他们对所谓的荣誉和物质其实都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需求,更多都是希望有人别忘了他们、忘了那些死去的人。


有个老兵甚至靠捡破烂,开了一个抗美援朝老兵小型展览馆,游客不多,但他说只要自己活着,还能动弹,就会坚持下去。
 
他们真的对一起经历生死的战友会记上一辈子。
 
我记得有一个卫生员老兵说:
 
“有一个士兵下巴炸没了,舌头没坏,还有牙,没有一个护士喂饭能喂下去,因为太惨了,惨不忍睹。”
 
“飞机子弹来了我就趴在伤员上面,我知道挡不住,但我就是要安慰啊,就是要给他们安慰”


有一个老兵和好朋友一起去的战场,出发前一起拍了张合照。
 
后来好朋友战死,老人回国后把两个人的合照,好朋友的那部分折了过去,只留一只好友的手搭在他肩膀上,他说,他不敢看。
 
 
 
3.
 
整一部纪录片里,你能听到最多一句话就是“我不愿意想过去,一想我控制不了”。所有老兵无一例外,在回忆的时候表情都非常痛苦。


有一个老人甚至说着说着突然停了很久,不像是忘记了什么,而是好像陷入了回忆,失语了。
 
但是他们又都呈现出了一种“即使痛苦,也要说”的勇气。
 
有一个开口第一句就开始哭,导演说休息一下再开始吧,老兵又挥手说自己可以继续。
 
至于原因,我觉得有一个老兵奶奶的话说的很明白——

 
“你们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
 
她说完之后是一段非常非常长的沉默。
 
 
4.
 
全片最让我意外的,是一个水坑的故事。
 
战场没有水,只有炸弹坑里积累下来的雨水能用,美军没有,我们也没有。
 
大家都要去水坑里打水,一开始,我们去取水,敌人就放冷枪,敌人去打水,我们也打回去,弄得大家都没水喝了。
 
后来慢慢双方都不打了,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守则,双方都不打取水人。
 
那时候正好春节,部队在阵地包了顿饺子,用的就是这个弹坑的水。讲这个故事的老兵有一句话让我特别触动:

“我们就这样,吃了一顿饺子,用着同一坑水”
 
这是战争短暂回归到人道主义的一刻,生命被暂时拨回了它本该在的位置。
 
这也是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明白的一种宝贵。
 
 
5.
 
电影最后拍的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纪念馆的一面墙,上面写满了志愿军老兵的名字,墙入画的那一刻军鼓响起,我一个人坐在电影院里,宛如面对一堵巨大的哭墙。



6.

电影结束我正要起身的时候,我发现最后滚动的字幕里,电影里接受采访的那些老兵,好几个已经带上了白框。
 
 
最后.

去看看吧,或者口耳相传也好的。

配图/网络
音乐/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