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语守则

2022-01-13 星期四

前几天和我的朋友王奋进聊起“有什么东西是山东所特有的,如果不理解山东就无法理解”,奋进说“语言”,当然这里的“语言”并不是指山东话这种能听懂中原官话都能听懂的方言,或是“倒装”这一习惯,而是一种更加庞大和复杂的语言文化或者说话语系统,它和山东生活相辅相成,不理解山东生活就无法理解这一系统,不理解这一系统也无法理解山东生活。


基于此,奋进撰文一篇帮大家理解一下这一复杂而深刻的语言系统——鲁语。以下是正文。


如果说语言是一门艺术,那么山东在语言艺术领域的地位,则等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而山东版图按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来划分的三个语言片区,自然对应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三座文艺复兴的起源和中心城市。山东人凭借对语言超凡脱俗的理解能力和对文字出人意料的组合应用,将汉语的表意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某乎有一个提问叫“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中文实在是博大精深?”,我敢断定提出这种问题的人一定没有来过山东。因为每一个在山东的外地人,都被困在了鲁语体系这座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迷宫里。

非鲁语使用者和鲁语使用者之间的对话往往如图


鲁语不是一种语言分支,而是用来指代山东地区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山东人都精通鲁语,也不是所有的鲁语使用者都是山东人,那些非山东籍但能娴熟运用鲁语的人,通常会被称为“精神山东人”。本文将简单整理鲁语体系的重要特质,以守则的形式将这一看似神秘的表达方式予以具体的分析。


鲁语守则第一条:永远别问为什么


当人类处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时,本能会驱使我们对陌生事物产生新的认知需求,这就是人类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怂恿下我们问出人生中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就是为什么。


凡事听从安排的山东人对“为什么”抱着极大的抵触心理,能问出这个问题就表示你对现状有疑问,也间接说明了你对周遭语言环境的不信任。破窗理论指出,当一座空房开始出现第一扇破窗时,如果不马上把坏掉的玻璃修好,那么接下来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同理,当质疑以“为什么”的形式崭露头角时,应当第一时间将怀疑的幼苗扼杀在萌芽里。


所以,任何一名合格的山东家长,在面对自己孩子提出的“为什么”时,都会决绝果断的给出一个标准鲁语答案:“你哪来的那么多为什么!


同样是被高空坠物砸中头,山东人西门庆就没有像英国人牛顿一样好奇、为什么物体会落下来


鲁语守则第二条:一句话的面与里


对一个山东人来说,长大成人的标志是拥有能听懂他人“言外之意”的能力。要想在鲁语体系覆盖的区域内做事,除了能听懂他人的潜台词,还要懂得如何娴熟运用这一技能,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好社会和人际关系。“话中有话”是鲁语体系中对具备灵活社交属性的个体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


国外的精神山东人示范如何使用鲁语


鲁语守则第三条:不存在绝对答案


区别于“To be or not to be”这一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的二元对立论,“世事无绝对”在鲁语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指导地位。在标准的鲁语问答中,答案通常不会以“行”“不行”或“对”“不对”这种斩钉截铁立场鲜明的形式出现,人们习惯用“也不是不行”、“也不能说不对”来代指可行性或对错。至于这些模棱两可的回答到底是“to be”还是“not to be”,则要完全结合当时的语境、双方的地位来自行判断。因为往往回答者也搞不清楚自己想要具体表达什么态度,而含糊其辞是最不会出错的表达方式。


也不是不行


鲁语守则第四条:沉默也是种回应


《韩非子·喻老》里面记载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经史学家考证,此蔡桓公实为齐桓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的第三位君主,都城就在今天的山东淄博。这个故事生动鲜明的向读者展示了一名合格的山东人是如何以鲁语来应对他人的建议。文中连续出现的“不应”“又不应”表明了齐桓公的态度,对他人的要求不予理睬、不作回应就是鲁语体系中的回答。所以不要再继续追问你的山东籍男友是不是不再爱你了,他的沉默就是在回答你:“也不是不爱……”


以沉默作回应时通常会搭配上图表情


鲁语守则第五条:抽象和具象互换


当交流实质性事物时,人们会使用精准的具象语言来描述现象;在谈论非实质性事物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使用概念或思想等抽象语言来阐述感受,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语言结构。但在鲁语体系中,这两者并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差异,既可以用具象的语言来阐述抽象概念,常见用法如“走后门”“穿小鞋”“踢皮球”“开倒车”;又可以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现象,比如著名的山东方言“一等”,即需要你等一下,但具体要等多久,可能是两分钟,也可能得一直等下去,直到永远。古埃及人认为有两种时间,即【neheh】与【djet】,前者是指日升日落、四季交替的循环时间,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而后者则是“瞬间即永恒”的不变时间,只能用于神庙、金字塔、法老。时间作为具体存在通过鲁语中的“一等”表述出来,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就都被涵盖在内了。


鲁语中的“一等”代表的时间长度


鲁语守则第六条:打比方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鲁语初学者在掌握了前五条守则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打比方这种特定的说明手法。通俗意义上的打比方有两个关键点:1、抓住问题核心 ;2、用简单的例子比喻复杂的问题 。但在鲁语体系中,这两点都不重要,鲁语使用者打比方不是为了说明一件事,而是为了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有时候是为了给听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其“自己慢慢琢磨”这个比方里面的深层次含义;而更多时候,一个毫无关联的比喻能巧妙地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使谈话局面更利于己方。


“打比方”在鲁语中的功能并不是为了解释清楚复杂的事情


鲁语守则第七条:双重否定的应用

双重否定作为一个逻辑术语,却频频出现在并不注重语言逻辑的鲁语体系中。与加重肯定、强化语气的常见用法不同,双重否定在鲁语中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减轻肯定,比如前文提到的“也不是不行”“也不能说不对”。除此以外,最能代表其精髓的一个词是冀鲁官话中的“不孬”,拆解看就是“不不好”,与代表牙买加文化的《No women no cry》(不,女人不哭)有异曲同工之妙,常用以表达对事物的肯定。词汇量相较匮乏的互联网用户在面临自己喜爱的事物时常常以“一级棒”“赛高”等舶来词汇表达雀跃之情,而在鲁语体系中,对一个事物最高的评价就是“不孬”,这也代表了鲁语使用者所坚信的道理:不出错就是最好。这种朴实谦逊的价值观镌刻在每一个鲁语使用者的骨子里,提醒着他们做人做事不需要太好,不出错就行。

做人做事不需要太好,不出错就行


以下是鲁语拓展练习:

小陈嫁到山东后,某天在丈夫的陪同下去银行办理销卡业务,大堂经理让她先去自助柜员机领号,并告诉她“稍微一等”。过了一个半小时她的号码才被叫到,柜台人员在听完她的诉求后告知她需要去自助柜员机办理销卡,小陈很是吃惊,问柜员:“难道在柜台办不了这个业务吗?”柜员答:“也不是办不了,但销卡这个业务最好还是自助办理,这样对咱俩都好。”小陈又回到自助柜员机,在大堂经理的协助下自助申请销卡,经过经理一番操作后,柜员机提示销卡失败,需致电客服。小陈忍不住向大堂经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我不能销卡?”经理没有对她的问题做出回应,而从始至终在一旁的丈夫却小声训斥她:“你哪来的那么多为什么!”


问题一:请指出鲁语在文中一共被使用了几次?


问题二:假如你是小陈,在业务办理结束后大堂经理请求你对他的服务做出评价,你该如何评价才能让自己更像一个精神山东人?


问题三:请计算小陈今年怀的是第几胎?



本文作者王奋进的个人公众号,扫一下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