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不出咖啡的风味,可能不是你的问题。

2023-12-16 星期六
喝咖啡的人,一开始入坑都有这种体验吧:咖啡师侃侃而谈描述了一堆风味,可是就是什么都喝不出来,只觉得酸、苦......(就像人生
然后你开始怀疑:是我味觉不够灵敏吗?还是说,咖啡风味是一门玄学?
其实,作为咖啡编辑,即使喝了这么多年咖啡,也上过不少咖啡品鉴课,依然还没完全摸透咖啡风味的门道。不过也能自信地说: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我现在的咖啡品鉴能力,真的比刚入门时提升了好几个台阶!
搜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一些业内人士,今天想来聊聊,刚入门的小白,到底要怎么喝出咖啡风味?
我们也会结合多年探店喝咖啡的经验,把花了5位数上精品咖啡感官课学来的品鉴方法,全部毫无保留分享给你们。就算是咖啡小白,相信看完这篇,也会更清楚怎么喝懂一杯咖啡。
01
首先,
咖啡风味到底是不是玄学?

明确一下答案:真不是玄学,咖啡的风味是有科学依据的。
咖啡本质上是一种水果(咖啡鲜果),就像橘子葡萄一样,不同品种、风土产区等,都会给咖啡带来独特风味。
比如瑰夏这个豆种,通常带有清雅的茉莉花香,比一般的铁皮卡风味更细腻,自然也就卖得更贵;而肯尼亚的咖啡,喝起来则有标志性的小番茄酸度,和印尼曼特宁的草本调很不一样。

但天生条件只是一个因素,咖啡豆的处理、烘焙和萃取,也会赋予咖啡独特的风味。

比如,相比水洗咖啡,日晒处理因为带着果皮果胶一起发酵,有更多微生物参与到发酵过程中,所以风味更醇厚、复杂,有果干蜜饯般的浓缩感,有些还会有迷人的酒香。

但如果发酵过程没做好,也很容易出现风味瑕疵。我们每年跑咖啡榜单,都会喝到数不清的风味一言难尽的咖啡,菜味、涮锅水味、抹布味,各有各的难喝......

而咖啡的风味,说的其实是咖啡的(可挥发)芳香化合物这些芳香物质,是真实存在咖啡豆里面的。

根据《咖啡风味化学》,咖啡生豆的香气物质有大约300种,而在烘焙过程中产生的香气物质,更是多达上千种,比葡萄酒还多!

烘焙后的咖啡豆里近千种芳香物的发现历程,图源《咖啡风味化学》。

不过呢,这1000多种风味物质,大多数并不溶于水,无法被萃取出来——所以,咖啡闻起来比喝起来香得多,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毕竟香味真的太多了,为了统一国际评价标准,欧美精品咖啡协会SC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把咖啡里最常见的味道,做成了一个咖啡风味轮,帮助从业者更专业地描述咖啡。

大体分为水果、花香、坚果可可、香料、草本植物等几大类,大类下是划分更细致的具体风味。图源worldcoffeeresearch.org

这上面不仅有咖啡里的正面风味,还包括经常出现的负面味道。这些都是咖啡从一颗小小种子,历经漫长的发酵、烘焙和萃取后得到的风味,是咖啡豆们积攒了一生的成果。


02
喝不出风味,
可能不是你的问题

那咖啡风味这么多,为什么就是喝!不!出!来!呢!

家先别急,喝不出来太太太正常了。上SCA感官课时,我那位从业10+年,并且现在已经是国际赛事评委的老师,亲口告诉我们:我刚入门时,花了两年才get到咖啡中的风味......

喝不出来,并不完全是我们的问题啦,咖啡里的每一种风味物质都是极少量的。打个比方,相比直接吃柠檬,在咖啡里能感知到的柠檬风味,其实是非常微弱的。

一些在柠檬里的风味物质,比如柠檬酸,也会出现在咖啡里,正是这些物质,让你觉得咖啡有柠檬味。

更tricky的是,人类的味蕾是有“欺骗性”的!

有感官研究表明,当不同风味叠加在一起出现时,各种风味会相互掩盖,我们的味蕾对每个味道分子的感知也会变弱。

举个简单的例子,喝苹果汁的时候,我们可以很轻松喝出具体的苹果味,但如果喝一瓶同样甜度的混合蔬果汁,要辨识出里面的苹果味,是不是就变得比较难了?

SCA感官课上,就有很多盲品风味的内容。

喝风味清晰的果汁都如此,要在咖啡里喝出微弱的细腻风味,对舌头来说,真的是个不小的挑战呀!

而且哦,在味蕾能感知到的5种基本味道,酸甜苦咸鲜中,最容易被感知的是苦,其次是酸,最难的是甜。当这些味道混合在一起时,苦味、酸味这两个强势大佬,就会更加得意忘形,同心协力把甜味抑制、掩盖掉......

没错,喝咖啡嘛,就是在压倒性的酸苦里,寻一点点难觅的甜,简直是现代打工人生活的映射。

再来说个很多朋友不知道的事实吧,绝大部分风味,不是靠味觉“喝”出来的,而是靠嗅觉“闻”出来的。

我在上感官课时,老师就特意让我们做过一个小实验:捏紧鼻子咽一口咖啡,这时口腔中主要是酸味,而当放开鼻子后,花香、果香立马争先恐后涌上鼻腔,一下get到了咖啡丰富的风味层次变化!

大家下次喝咖啡时可以试试,会有种一下茅塞顿开的感觉,很惊喜~

平时喝咖啡也可以多闻,现在上海很多精品咖啡馆,磨好豆子后会给客人闻干香。你可以像小狗一样短促快速地嗅闻,吸入更多香气分子,更容易闻到一些细微的花香、果香。

不过,即使是资深的咖啡爱好者喝同一杯咖啡,感知到的风味也可能不同。

这里要插播一个小知识:大脑中处理记忆力和嗅觉的是同一个区域(也被称为“普鲁斯特效应”),也就是说,每个人喝到的风味,是和ta的记忆息息相关的。

同样是埃塞日晒,我喝出了橙子酸甜,你可能觉得更像芒果、菠萝的热带水果调性,编辑部跑咖啡馆时,类似的感知偏差是家常便饭啦。

对于不熟悉的风味,我们也不太可能在咖啡中识别出来。有次我和一位南方朋友不约而同喝出了咖啡里的淡雅姜花香气,旁边一位北方朋友一脸茫然:姜花味是啥味?跟姜味差不多吗?

不过资深专业的咖啡人,虽然不会在非常具象的风味上完全吻合,但还是能凭借自己的品鉴经验,从具体风味强度与浓淡上准确把握好坏的。

很多香气分子,要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挥发出来:萃取时的水温、水流速度的快慢等,都会影响咖啡最终的风味。这也是为什么刚冲好的热咖啡,闻起来会比放了一段时间的冷咖啡更香(高温能加速香气挥发)或者同一支豆子,两个不同的咖啡师冲,出品也不一样。

不仅咖啡本身,喝咖啡的器具,喝咖啡时的环境,甚至当下的心情,也会影响对我们风味的感知。有研究发现,粉色杯子会让咖啡喝起来更甜,有看世界咖啡师大赛的朋友可能也发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选手用粉色杯子出品了。

诶,写到这觉得,与其说咖啡风味是玄学,倒不如说我们的感官才是玄学......


03
有可能成为
一口喝出产区、处理法的大神吗?

先真实交代:作为入坑精品咖啡6年多,也上过不少专业感官课的咖啡编辑,我目前也没法在盲测时,稳稳猜中所有咖啡的产区、处理法。

问过一些咖龄更长的业内人士,除了特征比较明显的咖啡,一些非典型的小众产区、处理法和豆种,喝不出来再正常不过了。

更何况,喝咖啡本就不该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比起成为喝一口就能快准狠地破解产区、处理法的大神,有一定的品鉴能力更重要,最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咖啡,减少踩雷几率,少花冤枉钱!

我们采访了有多年咖龄的咖啡师、烘焙师,结合这几年真金白银喝出来的经验,给大家总结一下:怎么找到合口味的咖啡?以及怎么判断一杯咖啡好不好?

一般来说,现在的精品咖啡馆都会卖非洲产区,相比中南美洲,这里的咖啡性价比更高。如果你喜欢有奔放花果香,酸度明亮的咖啡,选非洲豆通常不会错。

最经典的代表,莫过于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很多朋友的精品咖啡启蒙都是它吧?一支出色的耶加花果香很炸裂,喝起来有清新的柑橘调,还带点伯爵茶的甜润。

身边很多喜欢酸的朋友,则更钟情于肯尼亚,有典型的小番茄酸度;品质更好的可能还会有莓果酸甜。前几天在喜欢的咖啡馆禧兴,就喝到了一杯很惊艳的肯尼亚热美式,超活泼的树莓酸甜,喝完一整个下午都好开心喔!

如果你是小白,想领略非洲豆风情,很推荐你去我们常去的Blacksheep,有容乃大,能找到不少经典处理法的性价比SOE埃塞、肯尼亚。
喜欢风味饱满、层次丰富的选日晒,能喝出更多变的细微风味;想喝到更纯粹、干净的咖啡风味,则建议选水洗。
相比东非,中南美洲的咖啡花果香偏弱,但甜感通常更充沛,干净度也好,适合喜欢甜美风格的朋友。

预算充足的话,直接点巴拿马瑰夏吧;)一支出色的巴拿马瑰夏,会有优雅的白花香(茉莉花、姜花),清新干净的柑橘气息(相比埃塞的活泼柑橘调,它的柑橘酸甜更收敛、细致圆润)。即使烘焙偏深,也是更清淡细腻的焦糖香甜,而不太会出现其他深烘咖啡常有的巧克力、坚果调。

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秘鲁等产区也有很不错的瑰夏,而且相比巴拿马性价比要高不少。除此之外,这里的波旁、铁皮卡等豆子甜感也很好。

如果你喜欢经典的浓醇风格,可以选巴西,有浓郁的坚果、巧克力香气。做得好的巴西咖啡浓郁醇厚而不苦,我们就很喜欢T12的深烘巴西奶咖,典型的黑巧坚果调,还有一丝迷人烟草气息。

相比非洲、中南美,亚洲豆子经常被认为处于精品咖啡鄙视链底层,但其实放下偏见,会发现好喝的亚洲咖啡也有很多。

印尼曼特宁虽然经常被吐槽有湿木头味,但一杯好的曼特宁,浓醇低酸,清新的草本香气里,穿插独特的香辛料气息。也碰到过“非典型曼特宁”,比如我们在雨山,就喝到过一杯芒果汁般酸甜多汁的曼特宁!

这几年,云南咖啡也越来越好了,还因地制宜发展出独特的茶处理法,我们喝到过不少优秀的茶处理咖啡,甜美圆润的茶感,的确没怎么在别的咖啡里见过,很推荐大家试试!

好啦,说了这么多,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多喝多积累,扩充风味记忆库。大家平时去咖啡馆,也可以多和咖啡师交流,有专业的引导,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咖啡。


○ 参考资料 ○ 
Harry, T. Lawless, Hildegar. 食品感官评价原理与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05.
Recent advances in analytical strategies for coffee volatile studi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oi: 10.1016/j.foodchem.2022.132971.


文 - 黄小雀 / 编辑 - mmr
图 - 企鹅吃喝指南

感谢猫猫和各位咖友对本文的帮助!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