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佳的“心跳实验”:音乐能统一人们的心率

2024-04-22 星期一

在音符密集的技巧性乐段,王羽佳的心率仅有每分钟85次


编译 | 谷宇飞


近日,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以视频形式公布了一组音乐实验数据,其中记录了2023年1月钢琴家王羽佳与费城交响乐团在拉赫玛尼诺夫150周年马拉松音乐会上的心率变化情况。在该场演出过程中,台上的乐手及台下的部分观众均佩戴了心跳监测仪,连指挥家雅尼克·瑟贡(Yannick Nézet-Séguin)也不例外。同样佩戴心跳监测仪的王羽佳,为观众献上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四首钢琴协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高难度炫技性曲目。
实验结果显示,在这场演出中,王羽佳和雅尼克·瑟贡之间的心率变化几乎同步。令人惊叹的是,在钢琴家演奏《第三钢琴协奏曲》中较为感性的乐段时,观众和乐队成员的心率变化也与二人达成了一致。



钢琴魔女的心跳魔法



在这场激动人心的拉赫玛尼诺夫马拉松音乐会中,王羽佳共演奏了97076个音符,相当于连续演奏621页乐谱和2.5小时的音乐。据统计,音乐会期间她总计燃烧了2427卡路里,相当于运动步数为20275步;雅尼克·瑟贡燃烧了1645卡路里,相当于运动步数为15079步。整场音乐会的时长持续约四个半小时,共休息了五次。其中,有两次完整的中场休息、两次演出暂停,还有一次因现场观众突发急病,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末乐章在开始后被迫临时中断。


时至今日,王羽佳仍然能根据数据结果,联想起当晚令她印象深刻的乐段。例如,在弹奏《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她的心率逐渐加快,她回忆道:“在演奏这首乐曲的过程中,困难之处在于对心态的考验,而非生理上的难度。”她凭借亲身体会推测其原因,“当音符越多且音调越高时,心率会越快。而当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音量演奏更多音符时,情况也会如此。”



这一判断,与这场音乐会的心率变化数据基本吻合,但也有不同之处。实际上,钢琴家演奏的音符数量与心跳频率并不同比增长。例如,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末乐章中某一乐段的音符密度极其繁复,谱面宛如由墨迹绘成的森林。然而,此时王羽佳的心率非常低,最低只有每分钟85次,仅比她的静息心率高二十多次。而在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王羽佳的心率飙升至每分钟149次,与普通人在慢跑时的心率相近。据悉,她演奏《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次数多达72次,约为《第二钢琴协奏曲》演奏次数(35次)的两倍,而演奏《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的次数则更少(分别为14次和21次)。因此,可初步得出结论:演奏家对曲目的熟悉程度,会对心率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同频是一种心灵感应



数据显示,在《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华彩乐章中,指挥家与钢琴家的心率,以及乐团和观众的心率,其变化趋势几乎同步。在王羽佳看来,音乐中的同频,不仅体现在心跳速度的生理表征上,还体现在心理层面的感性联结中,“所谓的人与人之间的同频,实际上就是心领神会、同知同感。在我看来,同频完全是一种心灵感应现象。”


音乐会的返场曲目是格鲁克《精灵之舞》钢琴改编曲,选自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在王羽佳演奏时,全场观众都沉浸在无声的寂静中。《纽约时报》乐评人扎卡里·伍尔夫(Zachary Woolfe)对王羽佳当晚的演奏给予很高评价:“即使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熊熊烈火,在她的指尖下也依然能呈现出清新与温柔。”


在《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华彩乐章中参与者的心率变化同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音乐会的答谢环节,指挥家雅尼克为王羽佳献上了“跪谢礼”,以表达对这位杰出钢琴家的最高致意。对于实验数据中演奏心率的同频现象,雅尼克表示:“作为一名指挥家,我的使命便是让人们同心协力。这是我终其一生的艺术愿景,但我从未想过,会在心跳频率的统计数据中实现。在这场音乐会上,我能体会到和王羽佳的心有灵犀,这种感觉非常美好且动人。正因如此,我们热爱演奏音乐。

这次音乐会现场的“心跳实验”,旨在探究音乐会对心理认知及生理刺激的影响。在评价本次实验结果时,王羽佳说道:“这可能是钢琴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我本人对此类实验的初次尝试。当看到数据结果时,我的感触很深。对我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惊喜。”谈及后续的实验研究方向,卡内基音乐厅也在官方视频中留下悬念:“如有机会,在王羽佳举办的下一场钢琴马拉松中,我们或许会探究钢琴家在演奏时的脑电波变化。”



【延伸】


音乐心理学佐证:身心体验存在相通性



此类音乐会现场实验,隶属于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学科的研究范畴。该交叉性学科涉及音乐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等领域,可被视为研究和解释人类音乐经验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2023年,德国的现场音乐会中也进行过与卡内基音乐厅类似的实验。瑞士伯尔尼大学的教授沃尔夫冈·切尔(Wolfgang Tschacher)对132名柏林音乐会听众进行分组研究,他们的年龄范围在18岁至85岁之间。实验对象被分为三组,分别欣赏三首不同的弦乐五重奏曲目;并在实验过程中佩戴传感腰带,以便收集人体生理反应的数据。这三首曲目分别是贝多芬《c小调弦乐五重奏》、勃拉姆斯《G大调第二弦乐五重奏》以及由伦敦爱乐乐团作曲家布雷特·迪恩谱写的弦乐五重奏。

实验结果表明:在聆听时观众的呼吸频率同步度最高;其次是他们的心率和兴奋程度,后者的测量依据是指尖汗液的小幅增加。


此外在音乐会前,参与者还被要求完成一项性格测试,旨在从心理学层面研究性格因素对音乐会体验的影响。结果显示,性格随和、乐于尝鲜的参与者,在聆听时中更易与他人共情。该实验还表明,与贝多芬的音乐相比,当观众聆听勃拉姆斯或布雷特·迪恩的音乐时,其生理同步性更高。

沃尔夫冈·切尔表示,“即使在音乐会期间,观众彼此并不认识甚至毫无交流,心率等测量数据也能印证,人们的身心体验存在相通性。这是本次实验得出的最令人兴奋的结论。当看到数据同步时,我们意识到听众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中。因为,在情感层面他们表现出相同的反应。”



- THE END - 

↓ 点击图片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欢迎扫码管理员微信
↓ 加入音乐周报乐迷群 


 热门文章精选 


《音乐周报》2024.4.17目录


他是作曲界的“服务楷模” | 人物


音乐校考陆续启动复试:初试报名总人数减少,热门专业难度不减,应用型跨学科专业成热门


“水团”究竟该如何定义?| 争鸣


这支乐团成为中国新生代乐团中的现象级存在


美育浸润,音乐教师如何行动 | 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声健解读文件精神

清唱!当声乐艺考没有了钢琴伴奏

基础音乐制作等岗位或将被AI取代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