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国产“神剧”,何以组建赛博反法联盟?

2023-07-20 星期四

《龙之战》是一部大多数人都没看过的国产电影,甚至名字都没听说过。电影的评分也就是个及格水平,各大影评平台上都是6分左右,当年的排片数据和票房也挺低的。但这部电影却在油管上爆火,仅中文字幕版就收获了2000万播放量。

《龙之战》是一部历史战争片,上映于2017年。电影以1885年发生的镇南关大捷为原型,讲述了清末将领冯子材率军民顽强抗击法军,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

油管上的好评主要来自于多个东南亚国家的观众,而且这部电影的多国语言配音版,也被做了出来。虽然讲着泰语的慈禧,让人有些绷不住,但这个版本的播放量达到了550万。印尼语字幕版和越南语配音版,则是东南亚小语种版本中播放量排名第二第三高的,分别为350万和150万。当然,最高的还是英语配音版,630万播放量,毕竟英语更加通用一些。

《龙之战》在海外叫好叫座的原因不难理解,许多东南亚国家有着刻骨铭心的被殖民历史,殖民者欠下的血债数不胜数。越南属于前法属印度支那的主要部分,19世纪中后期逐渐沦为法国殖民地。直到1954年在经历了决定性的抗法战争后,越南才从法国殖民者手中独立(紧接着就是越战)。泰国虽然没有被法国直接占领,但却处于英法两大殖民帝国的夹缝之间,不断割地求存。印尼则是在经历了数次血腥的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武装斗争,才终于在1945年获得了独立。

从这个角度看,《龙之战》属于是东南亚观众喜闻乐见的反殖民主义影视作品,非常接地气。同时,影片在人物刻画方面做的很不错,老戏骨刘佩琪演出了冯子材那种壮士暮年烈心不已,为抗击外敌舍生忘死的民族气节。而且电影并没有像抗日神剧那样,故意弱化法军的战斗力,反而是很清楚地表明了,法军装备先进,但清军人数占优,正面战场上,清军就是要利用消耗战挫败法军。最终影片呈现出的,是军民合力抗击强敌,付出莫大牺牲换取胜利的基调。

《龙之战》意外走红的原因,还有中国影视作品受东南亚市场欢迎的因素。许多经典的古装剧例如《还珠格格》,武侠片《神雕侠侣》,名著改编类的《西游记》,乃至情感剧《流星花园》等等,都受到了东南亚国家的欢迎。受限于工业化水平和影视产业规模,东南亚国家文艺作品的产出量,很难完全满足民众的娱乐和精神需求。那么自然,就会有人去看进口影视剧。

这也算是给我们提了个醒,文艺作品不应该一味地迎合欧美市场,即便对于很多从业者来说,这意味着方便拿奖,挣得了票子和面子。但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人民,也有着日益增长的人文需求。既然中国的影视工业有能力去做,那么不妨尝试下,在这些国家中讲好中国故事。

当然,最后还是得提一提《龙之战》这部电影的缺点。与很多古装战争片一样,《龙之战》导演对于战争的理解,也是停留在帮派火拼的程度上。也可能是经费有限,剧组只能拍出大炮轰,机枪扫,最后步兵一边拉大栓,一边散兵冲锋白刃战的画面了,完全体现不出军队的战术素养和组织能力。此外,不说影片里的枪械形制基本上是穿越的,剧组就连刺刀都配不齐,打满全场数下来法军的刺刀还没有两位数。

在真实的历史中,冯子材靠的是完整的阵地建构与法军正面消耗,同时精准地捕捉到了战机,切断了对方的补给线和援兵,最终与友邻单位合围了部分法军,才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电影情节对此的刻画过于戏剧,甚至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安排了一场死人托梦,冯子材受到点拨火烧酒窖,大火沿山而下吞没法军的戏码。这种大场面算是一种视觉奇观,但也体现出了编剧知识的匮乏。好像清军不靠点怪力乱神的就不能打仗了。说到底,设置这些神剧桥段,还是对于近代战争缺乏了解导致的,也是我国影视行业的通病。

总的来说,《龙之战》这部片子有神剧的成分,但对于人物刻画的部分还是可圈可点的,反殖民主义的内核拍的还是比较到位的。对于服道化、历史考据这些技术问题,我们应该有更高的标准,但《龙之战》的出海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接地气的主旨就足以让电影大受好评了。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