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棋风:由仲邑堇VS崔精想到的

2023-03-05 星期日
在长久以来叙述围棋的语言中,女棋手是“没有风格”的——或者说,女棋手常常被整体地视为具有同一种风格。
在以往的那些叙述中,男棋手的风格当然多种多样。有力大无穷的天煞星,大气磅礴的宇宙流,有看重实地的,也有擅长外势的,有轻灵飘逸的,也有厚重扎实的,有古李这样棋逢对手的战斗棋,也有李昌镐那样重剑无锋的功夫棋。一个深度棋迷可以对古往今来的高手棋风如数家珍,也会因自身的性格和审美而产生风格偏好,使某些风格成为自己对局时效法的对象。
职业棋手在比赛时,也常常会根据对手的风格来制定策略,例如我曾经在一段时期内对阵在一个宿舍共同生活过多年的同窗陈耀烨时,就会特意采取开局抢实地的策略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对阵古力的很多时候就会尽可能下得奔放,享受大开大合来比拼气势和棋感。
但是,如果你去问一个深度棋迷,那些非常出色的女棋手们分别是什么样的风格,恐怕就很难得到答案了,朋友们想想是不是这样?这并非是棋迷的信息收集不足,更不是由于女棋手的风格真的都一样,而是在这个行业的叙述语言中,女棋手的风格被同一化、模糊化的方式隐藏了。业内很多人一说起女棋手的棋风就是“好斗”,听上去还是个中性评价,但下一句“不理性”几乎已到嘴边了。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常常会在棋局的讲解者那里听到诸如“这就是女棋手的棋”、“女性下棋比较感性,容易冲动”、“看女棋手的棋对心脏不好”等等语带调侃的说法,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建议:以后请不要再用这样的说法了。以下我简单谈一下为什么那些说法有问题,当然如果在一个具有现代性别观念的环境中,这些道理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在我听到看到过的数不清多少次“这就是女棋手的棋”的场景中,没有一次是褒义的。这句话及其各种版本的应用场景,是当一位女棋手在对局中出现了失误时,这个失误被上升为基于性别的共性而遭到调侃或嘲笑(就像“女司机”)。然而,当男棋手出现失误的时候,我从没听到过“这就是男棋手的棋”,显然,任何男棋手在对局中的任何失误,都只代表他个人,与我们性别整体无关。(多么狡猾!)
难道女性真的有某一种共同的特质在下棋的时候会导致同样的失误反复出现且这种失误是男性天然免疫的吗?(多么荒谬!)
当人们说“女棋手下棋容易冲动”的时候是在说什么,难道男棋手一时冲动上头而断送优势的情况我们见得还少吗?(可能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吧!)
要说女棋手的棋波动大,从AI的胜率图来看,哪个人类的棋没有过如心电图一般局面反复逆转?(AI:看你们人类下棋可太刺激了)
当男棋手说“女人下棋比较感性、男人下棋比较理性”时,感性和理性并不是一个平等并列的位置关系,他实际上想说的是——“还得是我们男的聪明”。
当然这样的话术有可能是他从环境中接收之后未经思考而输出的,很多人无意中成为了这类话语的扬声器。如果我们真的具备常识和理性,只要稍加思考就会明白,棋手的风格主要与其自身的个性特质有关,有些女棋手擅长战斗局面,有些女棋手擅长官子计算,有人细腻,有人奔放,有人喜欢按部就班下熟悉的棋,有人喜欢异想天开创造陌生局面——在风格具有差异性上与男棋手没什么不同,因为每个棋手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倾向和感知能力。
今天实时看了仲邑堇与崔精的对局。她们都是非常出色的女棋手,很多棋迷也在关注她们的成绩,但她们下棋分别是什么样的风格?如果看棋的人只关注胜和负,讲棋的人只关注AI给的胜率,媒体只关注外在的言论和形象,那人们距离那些真正在对弈着的心灵仍然是极为遥远的。
顺便一说,我一直认为有AI之后对围棋解说的要求应该更高了,因为解说在分析和阐释双方落子意图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合理地解读AI给出的信息,前者和以往一样要求至少能接近理解对局者的思路,后者则增加了一种快速将AI信息转化为棋局逻辑链条的能力;但这几年的现实却是一些解说者既看不懂对局者的思路也读不懂AI给出的信息,只跟着AI胜率曲线一惊一乍,犹如只会喊比分的篮球解说员——仿佛他们升级成为了真正的AI。
申真谞前段时间说很遗憾棋界未能抓住人机对决带来的发展契机,我在围棋天地的专栏里也表达过同样的遗憾——热度只浮在表层,未能转化为具有深度和结构性的呈现,反而走向一种与围棋内核更远的“无思”状态,远远望去,围棋世界似乎只剩下了胜和负、强和弱(与之相配的态度也就是慕强和凌弱)。拿着AI俯视棋局的解说者也可以像以前对待女棋手一样说一句“看吧,这就是人类的棋”,在这种同一性的俯视之下,生动具体的对弈者消失了,复杂的棋谱被替代为冰冷的胜率曲线图(如今解说这个工作完全可以不看棋谱只对着胜率图来讲,或许还能讲得好些)。
只要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面对围棋这样无法穷尽的思维对象时,个体风格的差异就是一定会存在的,并不会因为AI出现而消失。关键是叙述,个体风格的呈现是由一系列叙述所建构的,这里的叙述当然不是每局棋的胜率和输赢,而是对每个棋手、每一步棋背后流动着的思维和精神的捕捉呈现。一个完全不懂围棋的人也可以从川端康成的《名人》中感受到秀哉、木谷实和吴清源之间不同的气质和风格,而他们的棋风和对局思维又有他们自己和很多高手进行不同层面的阐释。这些阐释和建构的工作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应的文化氛围,如今这种文化氛围似乎日渐稀薄了。
也就是说,如今棋手的风格并不是真的全都同一化了,而是叙述者和观看者用AI俯视棋局,棋手的风格由此被模糊化而近乎抹平了——顶尖的男棋手们终于也受到了以往女棋手才有的对待。
这个问题并非是不可逆的,也并非只有职业高手才有阐释棋局和棋风的权力,相反在有AI以后,面对棋局我们多出来一个客观视角,增加了从更多角度丰富阐释的可能性,但这显然并非一个简单的看胜率说话的工作,在一个文化氛围稀薄的环境下,阐释和反对阐释的对话空间都不存在,对此我们也只能略微期待未来。
最后我想就今天仲邑堇对崔精的这盘棋,谈一下我印象中她们二位棋手的风格。
仲邑堇今年刚满十四岁,已经是日本女流棋圣战的头衔获得者。我看过不少她的棋谱,虽然十四岁时通常棋风还没最终定型,但她目前展现出来的风格已经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对于职业棋手来说,必然的下法是没有风格可言的,只有那些选择很多又导向不同格局的时候,每个棋手会有自己独特的倾向和思路,这就是棋风的由来。
仲邑堇执白VS崔精  扇兴杯半决赛 2023.3.4
今天这局棋,执白的仲邑堇开局就展现了她的风格偏好,白棋一上来就把棋子下在高位,显得非常大气,这个下法当然也是用AI研究后的局部常规下法,但这并非是只此一手的定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可行的选择。
我们随意打开几盘仲邑堇的棋谱,很容易发现她非常喜欢在布局阶段把棋子下在外面和高位,也就是喜欢“取势”多于“取地”。与看得清目数的取地相比,取势的下法通常被认为是不好掌握的,因为外势的价值难以量化,棋手需要在运用外势时能随机应变、进退合宜。
邑堇执白VS金恩持 日韩天才少女三番棋第二局 2023.1.4
仲邑堇执黑VS藤泽里菜 女流棋圣挑战者决定战 2022.12.8
仲邑堇执黑VS中小野田智 王座战b组预选 2022.9.8
仲邑堇执白VS上野爱咲美 女流本因坊半决赛 2022.8.18
相比取地,取势的一方通常会在序盘和中盘面临更多的选择。取地的一方往往只需要跟着已有的线索走,扎实而精确地计算好每一步和每一块棋的目数;而取势的一方常常需要主导局面,在诸多选择中找到能使棋子闪光的选点,这种风格对灵感的要求更高。
序盘阶段,仲邑堇常常会选择继续扩展棋盘的空间,待对方棋子打入或侵消进来时,进行顺势的攻击和转换,看上去是一种十分流动、自然且具有掌控力的下法。
对仲邑堇的这些下法我感到很亲切,因为我从小也是喜欢把棋子走在外面和高位的风格,不喜欢点着目在局部计算太细。在棋局大范围的流畅转换下,仿佛能感到一种自然的韵律,当那种局面出现时,我会感到全身的细胞都在跳舞;而下成所谓“铺地板”的局面时,我会觉得无聊而走神。
李喆执黑VS古力 2010围甲主将 第一轮
这种风格的弱点,或者说需要克服的地方,往往也有些相似,例如在关键的计算环节有时会不够精细和敏锐,以及有时会为了追求“漂亮的节奏”而舍弃了简单有效的变化。
仲邑堇今天这盘棋几度领先,最后也是输在了类似的环节上。但她目前只有十四岁,已经能在与新科世界亚军崔精的对局中取得局面的长时间领先;对比之下,我十四岁时在三星杯本赛对当年亚军朴永训的一局,还是毫无机会的完败。当然两个棋手的风格是不会完全一致的,如果继续剖析,我的棋风是不太果敢的,而仲邑堇的棋风非常果敢,在重大比赛中也毫不畏惧地发扬自己的风格,仿佛有无穷的未来在向她敞开。

围棋AI不仅带来了训练方式的变化,也在棋手的心理上产生很多影响。对于女棋手而言,以往行业内“这是女棋手的棋”这样的话语或许不再能对女棋手形成设限,毕竟在AI面前,男棋手的权威不再,所有棋手都成为了学习者。消除了心理上的设限,尽管学棋和从业者基数的性别比仍然差距很大,但像仲邑堇或别的女棋手在未来拿到不分男女的世界冠军甚至排名第一都不应是令人十分惊奇的事情了。
这篇文章已经比我预想的要长很多,下次有机会再聊聊首位打进世界大赛决赛的女棋手崔精的棋风,也希望有更多高手和对围棋感兴趣的人来参与这项事业。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