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预计6月将喝上汉江水!
2023-05-04 星期四

文=城记智库 城城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之源。无论是郑国渠还是“南水北调”,水利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西安和关中来说,「引汉济渭」不仅是国家级工程,更是关系未来的世纪工程。目前,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主体工程完工,预计6月底可向西安先期供水。这也意味着,西安即将喝上汉江水。据公开消息,近日秦岭输水隧洞内部二次衬砌工程全面完工。这个进度,是继去年二月秦岭输水隧洞(98.3公里的)全线贯通后又一个重大进展。目前,隧洞内部轨道拆卸、回填灌浆和泥土清理等进入扫尾阶段工作。隧洞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预计6月底可向西安先期供水。秦岭输水隧洞是「引汉济渭」工程主动脉,设计流量每秒70立方米,纵向坡比为2500分之一,最大埋深2012米。隧洞施工中岩爆、涌水、硬岩、高温等地质灾害叠加发生,综合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秦岭输水隧洞线路示意图◎NEWS作为陕西的“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堪称是陕西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水利工程。某种意义上,它也是西安的千年工程。作为国家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汉济渭」分为调水和输配水两大部分:调水工程,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输水隧洞三部分组成;输配水工程,由黄池沟配水枢纽、输水南北干线及23条支线组成。秦岭输水隧洞是调水工程的关键性节点工程,因为要穿越秦岭主脊天华山,隧洞施工中岩爆、涌水等地质灾害叠加发生,综合施工难度很大。
引汉济渭工程效益示意图◎NEWS2023年4月29日,隧洞二次衬砌工程已全部完成。据了解,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可解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四个重点城市、渭河两岸11 个中小城市,西咸新区的五座新城以及西安渭北工业园区的1400余万人生活和工业用水。预计未来年调水量达15亿立方米,将支撑全省1.1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保障。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2016年11月,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正式开始浇筑。再到2021年二期工程以及2022年2月“洞通”,目前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已超15年。去年二月的秦岭输水隧洞贯通工程,是从底部横穿秦岭——十年洞通,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中尚属首次,被业内权威专家称为“综合难度世界第一工程”。
秦岭输水隧洞贯通工程现场◎来源/西安发布
黑河供水连通洞出口◎来源/引汉济渭官微全长98.3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是联通汉江渭河的纽带,与黄金峡和三河口这两个水利枢纽就像用一个大型三通连接,兼备调蓄、供水等主要功能。比起一般拦河坝,黄金峡水利枢纽拦河坝更为复杂——为混凝土重力坝,由挡水建筑物、泵站电站建筑物、通航建筑物及过鱼建筑物等组成。2023年4月21日,引汉济渭二期工程黄池沟黑河供水连通洞与黑河供水渠道交叉段建设工程顺利完成、恢复通水。引汉济渭打通秦岭的隧道工程被地质学专家公认为“综合施工难度世界罕见”,近一百公里长的秦岭输水隧洞也是人类从底部横穿秦岭的首次尝试。由于秦岭的地质结构十分复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凿穿秦岭的时候,施工过程共经历了7次塌方和4次较大涌水的情况,另外隧道内部还频繁出现高温湿、高磨蚀硬岩和软岩形变等情况。不过当秦岭山脉被彻底打穿后,始终都保持零伤亡记录,并且打穿秦岭的进度丝毫没有延误,甚至比预期的计划还要提前。水的承载空间,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以及人口的聚集能力。陕西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数据显示:关中和陕北两大区域水资源总量不足全省30%,陕南地区水资源总量超过全省70%,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引汉济渭」工程正式立项。作为未来关中地区以及大西安发展的“生命之源”,从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可以看出,该工程主要分为三期:▶一期为调水工程:由98.3公里秦岭输水隧洞、三河口水利枢纽和黄金峡水利枢纽三大部分组成,将汉江水调入关中。▶二、三期主要为输配水工程:将水源输送至关中城市各水厂。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横穿秦岭,将长江流域的水引入黄河流域,是解决关中、陕北缺水问题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汉济渭”重要性在哪?10~15亿立方米引水后,即使按1600万人口,西安人均水资源将提至近300立方米,成为“万亿之城”以及千万人口前列。中国水土资源不平衡现象,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耕地只36%,水资源量却占全国80%;黄淮海等水资源量只占全国8%,耕地却占40%。全球也是如此,超10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七普”之后,中国人口持续向南部、东部和重点城市聚集。对北方而言,西安、郑州、青岛、济南等城市,可谓成为北方发展的“压舱石”。对西安而言,“水资源”成为未来发展的命脉所在。可以说,“引汉济渭”也许就是西安未来最隐形的“城运”。让我们一起读懂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