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不仅一点也不贵,甚至还不如绿茶、红茶等受欢迎。但是,熟普洱的「树越老越香、茶越陈越香」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炒”。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港台商人就将这股风气带进了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芳村。 甚至可以说,是芳村,或者说是芳村背后的资本成功“炒火”了普洱茶。资本们的“炒茶”,大概是这样的流程:第一步,人为制造「供需不平衡」。选定一款有噱头、好炒作的茶,我们就暂时叫它「茶叶 A 」,然后投入大量资金,在市场上拍一批人收购这种茶,让它先变得供不应求起来。第二步,人为制造「噱头」。通过舆论的力量,把「茶叶 A 品质极好、将来会火」的概念宣传出去。根据产品的不同,这一步的手段也非常花里胡哨……比如,通过一些专家,告诉目标用户茶叶 A 品质多好、营养价值多高,以及有多稀缺,非常值得收藏:比如,通过一些精准的“炒茶圈”自媒体,告诉玩家们,茶叶 A 多有收藏价值:再比如,做一些“天价拍卖”,引起大众的关注,占领用户心智:
再再比如,搞一些非常轰动的仪式,比如什么「百年贡茶、回归普洱」,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警车开道、直升机护送……知名度上去以后,大家开始到处想买这种茶,但是因为上一步骤中资本的「囤货」,导致市面上的茶叶 A 很少。由此,大家会直观认识到“这款茶真的很受市场欢迎”。这一波操作,不仅能让喝茶的人认可茶叶的品质、自发买茶;更重要的,是给了“炒茶玩家”们想象空间,让他们觉得让茶叶很受市场认可、有升值空间。第三步,人为制造「暴涨假象」。资本们先放出一小部分茶叶在市场上流通,再派自己人去“高价回收”;再放一小部分,再自己“高价回收”……几轮下来,高额的利益让整个炒茶市场都陷入了狂热,玩家们被高昂的利益诱惑,纷纷开始投钱。通过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方式,资本们进一步拉高了茶叶 A 的价格,同时也吸引更多的韭菜入局,接下来,就该收割了。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有节奏的放出囤积的货源,躺着数钱。这个时候,市场上的价格已经被炒到很高了。在不打破整体供需关系的情况下,把囤积的货物慢慢出手,就可以获得最大化利润。总结下来,就是这样:
可能有老股民发现了,这些动作完全是股市的操作:先龙头股带动板块内其他股票上扬,再对敲拉高、自买自卖、缩量拉升。当资本收割完毕,心满意足的撤退之时,就是“不舍得出手”的普通玩家们被割韭菜的时候 —— 没了资本运作,再加上供需关系逐渐平衡,市场会逐步恢复理性。到时候,高价买进的茶叶 A ,价格只会逐渐跌落,哪还能找到人接盘呢?只能低价出售,甚至全部砸在手里,只有损失惨重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