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解读|11月经济运行压力加大,优化防疫落地的12月会如何?

2022-12-15 星期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经济数据。

11月数据显示,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出口等指标增速均出现回落,服务业、消费当月出现负增长。

具体来看,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较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9%,较上月回落2个百分点。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较上月回落5.4个百分点。11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0.9%,较上月回落6.1个百分点。

由于11月经济增速有所下行,失业率有所上升。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从1-11月份累计数据来看,经济指标增速整体回落,但表现相较月度数据更为平稳。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1-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1%。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1%。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3%。1-11月份,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增长11.9%。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回应记者关心的问题表示,11月份,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需收缩进一步显现,国内疫情大面积反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对经济运行制约明显。总的看,11月份我国经济顶住疫情反弹等多重压力,总体上保持恢复态势。但国际环境复杂演变,世界经济继续走弱,国内疫情反弹影响加大,市场需求不足,经济恢复动能减弱。

消费疲弱拖累工业生产,基建投资实现“七连涨”

从11月数据来看,外需和内需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

11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0.9%,但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下降8.7%——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对我国出口部门的拖累效应明显。近期,随着优化防疫政策的出台,东部沿海外向型城市的出口企业们已经迫不及待要出境争取更多订单。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连续第二个月负增长,且降幅扩大明显。其中,餐饮收入下降8.4%,与上月降幅大致相当。

拖累11月消费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汽车消费,11月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下降4.2%,结束了前面连续5个月的正增长。车购税减半征收的政策,自6月份落地实施以来,带动下半年汽车消费的回暖。

11月汽车类大宗消费走弱跟国内疫情有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11月汽车市场走弱的一大原因是终端销售不畅,目前经销商的库存比正常水平要高80-100万辆。据调查,大概有3-4成的经销商处于暂停营业的状态,消费者购车受到影响。由于终端库存压力比较大,汽车生产商业放缓了生产节奏。

今年“双十一”的消费数据不及去年,也显示出整体消费的疲弱。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受“双11”网购促销带动,今年11月1日—11日快递包裹处理量超42亿件,日均处理量超3.8亿件,是日常业务量的1.3倍。去年11月1日—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47.76亿件,同比增长超过20%。

受消费和出口影响,11月工业生产数据也出现明显下行。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其中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6.6%。11月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但汽车产量同比下降9.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上市公司公告显示,11月发布受疫情影响临时停产停工的企业数量较10月份有明显增多,涉及到的企业子公司或生产基地分布在重庆、四川、河北、吉林、甘肃等多个省份。

付凌晖表示,11月工业生产下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国内疫情反弹、工业生产循环受到冲击的原因,也有世界经济收缩放缓、出口下滑拖累的影响,还有企业产销衔接不畅、经营困难增多的因素。但从1—11月份看,工业生产保持总体稳定,升级发展态势持续,新动能继续成长。比如,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整体保持较好增势,1-11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0.5%、44.1%。

11月稳增长政策在持续发力,基建投资增速实现“七连升”。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其中,基建投资增长8.9%,较1-10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9.3%,保持较高水平,但较1-10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下降9.8%,较1-10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

12月经济运行会如何?

11月经济运行压力加大,除了外需回落之外,国内疫情扰动因素也在放大。

随着“优化疫情防控20条”“新十条”政策的出台,政策明确要加大层层加码问题整治,严禁随意停工停;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

12月14日,中央对外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这些都致力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的举措有望逐步推出。放在当下,在外需走弱的背景下,扩内需是稳经济的必然举措。

12月6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对外释放2023年将突出做好稳增长等工作,会加大宏观政策力度等信号。会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付凌晖表示,下阶段,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扎实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不过,由于奥密克戎较强的传播力,国内新冠感染人群数量在增加。近期,从部分重点城市来看,由于感染数量的增加,部分人群减少外出,餐饮、出行、电影院等服务业仍然受到较大影响。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近期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不可能避免地对经济基本面形成一些影响。例如,12月初至12月14日,北京拥堵延时指数的均值为1.19,明显低于10月的1.58和11月的1.42;12月初至12月14日,北京地铁日均客运量为217.56万人次,较10月和11月分别下降了67.6%和54.5%。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城市也较有可能出现类似变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参考国外经验,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地,短时间内依然存在部分群体害怕外出的情况,消费信心恢复需要一定时间,政策要有一定预判和准备。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2月经济运行可能会比11月要好一些。随着感染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公众对奥密克戎的恐惧心理会减弱,随着部分感染者的陆续康复,服务业有望逐渐恢复。不过,考虑到各个城市感染峰值时间不一,预计从12月份到明年一季度经济依然会受到疫情的拖累,之后经济会逐步恢复。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速在3%左右,2023年经济增速能在5%左右。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