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5来袭?对于中国,奥密克戎的几个亚株没有差别

2022-07-12 星期二

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西安、北京与上海先后查出奥密克戎BA.5亚株,引发了很大的舆论关注。对于这个亚株的评论不少又是更强更快等说辞,引来一阵流量与恐慌。实际上分析一个突变株的潜在威胁需要把人群免疫背景突变株本身特点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考虑中国内地的状况,奥密克戎几个亚株对中国来说没什么大区别。内地的防疫在BA.1与BA.2时没容易过,也不会因为BA.5变难。

  1. 谈突变株影响不能脱离人群免疫背景

如今任何一个突变株的影响——从传播到致病,都不能脱离人群的免疫背景。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欧美讨论BA.4/5影响的论述未必适用于中国。

新冠感染以及致病不是新冠病毒单方面的行为,而是涉及双方的——既有病原体新冠病毒一方,也有宿主即人体一方的影响。

不同的突变株本身特点的变化,比如不同的奥密克戎亚株,这是病原体一面的差异分析。很重要很关键,但讨论某个突变株最终会产生多大影响时,仅看病原体这一面是不够的,还要看宿主这一面是什么情况。

免疫背景就是宿主这边非常重要且一定要考虑的情况。参考不同奥密克戎亚株在不同地方的表现:

上图从左向右分别是香港、美国、英国过往奥密克戎大流行时的感染病例变化。同一个BA.2亚株,在香港造成了非常陡峭的一个疫情波峰,在美国根本看不出来影响,在英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峰。同一个亚株,面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免疫背景,影响可以很不同

几个地区共通的极为陡峭也极为相似的“主峰”,在美国与英国是BA.1导致,在香港却是另一个亚株BA.2。要知道BA.2传播力是比BA.1强的,可这几个主峰有明显区别吗?可见不同的奥密克戎亚株,在特定的免疫背景之下又能导致非常类似的感染状况

不同于2020年甚至2021年,现在各国家地区,因疫苗接种、过往感染史——包括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奥密克戎亚株感染史,可能存在明显的免疫背景差异。这是为什么能看到同一个奥密克戎亚株在不同国家影响不一样,又能看到不同亚株产生类似影响。同时这也是为什么讨论某个亚株对中国的威胁,不应只从突变株特征一方说什么更快更强,而应该考虑在中国的免疫背景下,实际威胁到底是什么。

2. BA.4/5在国外的威胁对应了当地的免疫背景

和以往的奥密克戎亚株一样,这次BA.5也是在国外成为多国顶流后入关。我们需要参考国外的相关研究——毕竟它们关注BA.5比我们可能要早几个月,也积累了不少病毒学、流行病学、免疫学数据。但讨论BA.5影响时别忘了国内的人群免疫背景几乎和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一样,国外很多科学家以及新闻报道探讨BA.5挑战时是针对当地的免疫背景,不能一看别人说BA.5比BA.1更快更强,立刻也照搬过来。

除中国内地外其它国家地区几乎都经历过奥密克戎亚株的暴发。像欧美发达国家,免疫背景基本是疫苗接种+大量奥密克戎BA.1感染+部分奥密克戎BA.2感染以及过往其它突变株感染,这里面感染与疫苗接种还有一定重合。如果看东亚,比如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免疫背景是疫苗接种+BA.2自然感染。

为什么欧美国家在讨论BA.4/5(两个突变株刺突蛋白一样,所以一般合在一起讨论)可能带来严峻挑战?因在这些国家里人群自然免疫那部分很多来自BA.1——毕竟那时感染的人特别多。可BA.4/5对BA.1以及BA.2也有免疫逃逸,过往BA.1或BA.2自然感染带来的免疫防护对BA.4/5就不那么有效了

从易感人群(population at risk)角度考虑,如美国因BA.1感染了很多人,凭借这些自然免疫,BA.1的易感人群很少,这也是为什么年初一个非常陡峭的奥密克戎高峰过后,感染人数大幅下降。但如今面对BA.4/5,易感人群又突然变多了。

从近期大量研究看,如果是接种过疫苗的BA.1突破性感染,获得的免疫保护还是比较广谱的,对BA.4/5也有相对较高的中和抗体[1]:

可未接种疫苗仅感染过BA.1就不行。那像美国属于疫苗犹豫比较严重的国家,接种率不是那么好,BA.4/5就很有可能造成一波新的感染高峰。

不过有一点是未知的,就是BA.4/5在这些国家是否会引起重症风险的增加。从最近南非的一个研究来看BA.4/5并没有引起更多重症[2]。理论上来说,新冠突变株免疫逃逸更明显的是防感染与防轻症的免疫保护下降,防重症会更稳定。但还要考虑自然感染是否存在更大的个体差异,一些人群比如老年人是否防重症也因BA.4/5相对BA.1的免疫逃逸受到冲击。

总的来说,国外讨论BA.4/5,说这是很大一个挑战,比以往的奥密克戎亚株更快更强,是因为在它们的人群免疫背景下,BA.4/5凭着对BA.1以及BA.2的免疫逃逸,很有可能再度引起一波感染,这波感染是否会导致更多的重症、死亡,即后果严重程度上目前也存在不确定性

3. 中国的情况不一样
那国外的BA.4/5评估能不能用到中国呢?明显不能啊。别人是担心BA.4/5对BA.1或BA.2的免疫逃逸的影响,中国有多少BA.1或BA.2的自然感染?除去上海疫情约60万感染不算,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BA.4/5对比BA.1或BA.2这些过往的奥密克戎亚株,还有什么特别的呢?
中国的免疫背景是什么?绝大部分人接种了两针或三针灭活疫苗,有些人第三针是混打了重组蛋白或腺病毒疫苗。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免疫背景。这个背景面对几个奥密克戎亚株,应该来说是差不多的。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了一篇中国疫苗对奥密克戎几个亚株的免疫反应[3]:

从最常见的三针灭活,到可能也算比较常见的两针灭活+一针国产重组蛋白,再到被炒得很热但估计不那么常见的三针重组蛋白,最后加上现实中估计不存在的略微延长接种间隔三针重组蛋白。这四种情况里,对BA.2以及对BA.4/5的中和抗体有多大差别?都是比较低的水平。可以说BA.2就有足够的免疫逃逸,已经严重威胁了这些疫苗的体液免疫,还需要在乎BA.4/5新增的那一点变化?

这些还都是接种完第三针后一个月的抗体高峰。随着时间推移中和抗体还会下降,再过两三个月来测,以上这些不同的接种方案,大概率对BA.2或BA.4/5都会变成检测不出明显中和能力的地步。

中国的人群处在这种免疫背景下,再说BA.4/5和比其它奥密克戎亚株更快更强,有意义吗?

还可以从不同病毒株的抗原“距离”来考虑[1]:

BA.4/5在那些暴发过奥密克戎疫情的国家确实是个新的挑战,因为它和BA.1在抗原空间距离上挺远(绿色箭头),比BA.1与BA.2间要远,它们得担心这种免疫逃逸带来又一波感染高峰。

可中国人群以目前的疫苗接种,免疫背景在哪里呢?应该是更靠近原始株(WT)那里。从原始株到BA.1也好,BA.2也罢,再到现在的BA.4/5,也就是图中红色箭头,距离上有显著差异吗?

不是说BA.4/5与其它奥密克戎突变株完全没区别,它的免疫逃逸是更严重些,只不过对于中国目前的人群免疫背景,奥密克戎亚株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对中国来说,BA.4/5和以往奥密克戎突变株一样都是免疫逃逸严重,传播速度很快的病毒株。它没比以前几个厉害多少,因为前几个对中国这样的人群免疫背景来说,一点也不弱。

4.中国需要做什么

中国需要的不是出现一个突变株就在媒体上炒作一番这个突变株更怎么怎么样,而是需要专注于怎么让自身的免疫背景变好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Novavax展示的数据[4]:

完成初始疫苗接种(两针后),对奥密克戎几个亚株的体液免疫不是那么好,反应在中和抗体滴度倍数差距大,也就是图上与原始株距离远。可打完第三针后这个距离就缩小了,接种了第二针增强针后距离进一步缩小。这意味着这时人体对奥密克戎亚株也有很好的免疫识别的——不一定能防感染,但应该能让我们对重症的防护以及重症防护维持时间有更强的信心。

为什么说即使这样还不一定能防感染?因为就像我们说的,疾病是两方面的,这里体液免疫可能已经很好了,可这只是免疫系统一方面。还要考虑到病毒这边,奥密克戎潜伏期短,高效入侵上呼吸道,在这种特质下,免疫反应的这点改进未必足以防感染。

回到中国应对不同奥密克戎亚株上来。BA.5只是最新出现一个主流突变株,不会是最后一个。下一个主流突变株肯定也会有新的特征,很可能在免疫逃逸上又不同于BA.5——因为BA.5很可能会感染很多人,下一个主流突变株只有能逃逸BA.5才能找到足够的潜在感染者成为主流。但是这些变化会不会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很可能不是。德尔塔到奥密克戎确实是一个巨变,但奥密克戎各亚株间不是。

中国更需要考虑的是现行的防疫策略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因为不管是BA.1还是BA.5甚至以后再来个BA.100,中国的挑战不是它们之间的那点细微差异,而是它们的威胁会是一直持续存在。为什么现在国内出现BA.5?因为国外很多地方BA.5是主流。等到国外主流突变株变了,国内很可能又会出现另一个突变株。如果不想着优化免疫背景,整天纠结于奥密克戎亚株间的所谓强弱,无异于缘木求鱼。

国内的媒体,与其追着专家、科普博主问BA.5有什么特征,不如去问问,那些打了三针灭活有段时间的人需不需要打第二针增强针?3月时中国80岁以上老人有近20%接种过第三针了,这些人现在的防护根据国内研究人员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最新论文,我们有信心吗?那些打了三针重组蛋白疫苗的人,根据现在新出来的数据,需不需要打增强针?

这类才是对中国的防疫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参考资料:
  1. https://www.fda.gov/media/159493/download
  2.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6.28.22276983v2
  3.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206900
  4. https://www.fda.gov/media/159498/download


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

也可以在clubhouse(@yebin_zhou)或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