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鸦>五岁小孩……这部纪录片,造了智商新单位

2021-07-06 星期二


2021年是个动物们存在感超强的年份:一爪锤爆车窗玻璃的东北虎,离家出走的未成年金钱豹,一路吃吃吃逛逛逛的云南大象旅行团,甚至去年才升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貉(就是那个一丘之貉的貉),最近一段时间成群现身上海100多个小区,大摇大摆进楼道、抢猫粮、攻击人宠……

 

动物们不停展示着自己的力量、速度、方向感,以及远超人类想象的生存智慧,也提出了新问题:人类,真的像我们自诩那样,智商高居万物之首吗?

                                         


 撰 稿|Ling

 编 辑|鲜  

 校 对|张  帅

出 品|Figure纪录片


 

给一点甜头,小小的蜜蜂就能学会踢足球,能从1数到5;为了避免划伤,海豚会将海绵套在嘴上当口罩,在礁石珊瑚中觅食;鹦鹉可以通过观察研究人员的眼神来推断对方的喜好,如果玩扑克牌应该会是大赢家……


BBC最新的六集纪录片《动物界的爱因斯坦(Chris Packham's Animal Einsteins )》,重点就在展示:动物们为了生存,可以发展出什么样的高智商。


片子风格堪称轻盈,将自然界的美妙画面徐徐展开,虽然并未提供震惊性的新发现,但选择的叙述角度很时髦:突破「人类凝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对于动物智力的过往认知。


「动物界一样存在着社畜、社交达人、驴友和骗子,且不缺少高智慧衍生出来的狡猾、欺骗、无赖——简单说,一些人类以为只有自己才具备的‘优良品质’。」




聪明是为了生存

 

还记得伊索寓言中那个投石饮水的乌鸦吗?在第一集中,主持人克里斯·帕克汉姆带着一只叫布朗的乌鸦,做了更进一步的实验。


为了玻璃盒子中的一块肉,布朗会用喙抽出三根挡门的棍子,放下门闩,推开碍事的挡门球,再拉出绳子,把肉吃进嘴里——这个过程费时不过45秒。


克里斯在采访中坦诚,《动物界的爱因斯坦》拍摄前,布朗已经练习过一次,时间是1分15秒——事实证明,它开门的嘴势越来越熟练,「它不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进一步优化解决问题手段的能力。」

 

这些黑漆漆的家伙到底可以多聪明?


另一个实验中,一个五岁的男孩需要用一根铁丝勾到玻璃管道中的糖果,他失败了,而新喀鸦办到了。后者嘴爪并用,将树枝前端弯了个钩,就勾到了好吃的天牛幼虫——而弯钩这项技能,只有5%的5岁儿童可以掌握。



这么说吧,如果把「鸦」当做智商计量新单位,一鸦>5岁儿童智商。


研究认为,智商和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紧密相关。人类也曾以远超比例的大脑体积与海量神经元而自豪,但小蜜蜂表示不服气。


实验中,科研者在三个圈中点了香甜的蜜,两个圈中点了难喝但无害的奎宁,蜜蜂通过触手感知,成功学会了从1数到5。


根据研究数据,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大概是蜜蜂的8.6万倍,但蜜蜂实现了最小大脑空间里的最大智能化。它的一个神经元的分岔相当于一颗成年橡树的丫杈,后者加起来能联成10亿个神经连接。



蜜蜂为什么需要这么复杂的大脑?因为采花过程中必须经过漫长田野,必须有一颗聪明的大脑才足以定位,成功带着食物回家。


自然界永远不缺乏惊奇。继人类、类人猿、大象、海豚之后,2019年,裂唇鱼也被发现属于这个能够通过镜子区别本体与客体的「高大上群体」。实验中,它可以从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腹部痕迹,并企图擦掉。


进化出这样的自我认知,是因为裂唇鱼从事的是「服务业」,靠为大鱼清洁皮肤上的寄生虫维生。为了保证「客户忠诚度」,它们能分辨近100个不同个体,还会给更有价值客户提供额外服务,比如清洁鱼鳍。


毕竟,「能够随机应变的动物,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更大。 」

 


动物界没有社恐吗?没有。

 

文化,尤其是「社群文化」的概念很长时间内被视为人和动物的分野。


但《动物界的爱因斯坦》展示了,动物们搞社交也很有自己一套。


从空中俯瞰,碧蓝大海中座头鲸群围成一个圈,激起的气泡柱美丽如一朵蕾丝做的云,其实水面下是一次针对猎物的集体围猎。

 


它们的捕猎文化也在不断进化。


自从某头鲸灵机一动增加了用鲸尾拍水的动作,这种可以更快获取猎物的战术很快就流行开来,即使是两片不同海域,也会有鲸鱼用同样的姿势捕猎,有多美就有多残酷。


狐獴群体则深谙鸡娃之道。一个月大的狐獴宝宝就会被送进「狐獴学校」学习,首先是试探玩弄死蝎子,接着是父母捕猎好的活蝎子,当它们适应了猎物的反抗招数,也就进入了独立生活期,成为了「海淀狐獴」。



如果文化不能在动物和人类之间拉开差距,语言可以吗?


黑猩猩的交流,大概有七十多种手势用于表达细微的差别,类似于「把那个给我」 「走开」。有趣的是,当研究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两位生物学家彼此分享她们的科研成果,发现在两种猩猩的语言体系中,有60-70种手势代表了同样的意思,重合度高达95%。


而刚刚学习语言的幼儿喜欢用的50多种手势中,有45-46种在黑猩猩手势里也能找到对应,所以,当ta们相遇,基本可以无障碍互相交流。



蜜蜂之间的语言有多机密?


为了观察蜂群交流时产生的振动脉冲,蜜蜂专家不得不购买了用于武器导航的加速仪,并签署一份协议,保证自己不将其用于制造导弹。


好在加速器很给力,记录的蜜蜂语言之丰富,简直足以编纂一本词典,专门翻译各种蜂言蜂语——福尔摩斯这个蜜蜂控,想必一定会订购一本。


 

而在至关重要的求偶过程中,雄性动物们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更是远超很多懒惰的人类。


雄性海豚比较好色这件事已经是广为人知。但是最新的科研成果显示,它们还精通PUA术。


年轻的雄性海豚会发出自己独有的哨声,借此结识好兄弟,一起嘻戏和捕猎。它们还会互相摩擦胸鳍(友好度类似灵长类的互相梳毛和人类的握手),使用身体语言强化一个概念:我们是兄弟,我们一起走,一起「单身狗」。


可一旦进入性成熟期,它们会形成队形,三两成群追妹子,这一过程堪称骚扰——但有效。

 

同步泳姿、同步发声、同步动作有助于雄性先消除内部同性竞争,比单打独斗更容易追到女孩,繁衍后代,传承基因。

 


更突破底线的是哀悼墨鱼(mourning cuttlefish)——这种乌贼中的雄性,为了求偶被「逼成」了人格分裂。


它们会在身体两侧分别呈现雌雄两性的性别特征,遇到雌性就给她看美好的展示面,遇到打不过的雄性就干脆伪装自己是雌性。


这种乌贼还很会把握市场需求:如果只有一雄一雌,或者周围乌贼都不同种,那么很安全,雄性会取消自己的混合体色。而如果周围同时存在多只同种雄性或雌性,它们也不必露出自己的女装大佬真面目。

 

这种乌贼因此成为了帕克汉姆的最爱:「我们都喜欢骗子,对吧?就算魔术已经流行了上千年,我们还是会被魔术师的把戏所吸引。但看看这条墨鱼,它就用这个天生的戏法迷惑雄性,吸引雄性……观察它的求偶之旅对我来说绝对很快乐。」




生存的智慧,就是最初的壮丽

 

如果你有持续关注云南的大象旅行团,难免吃惊它们的悠闲自在。大象的无所畏惧仅仅来自力量吗?


《动物界的爱因斯坦》展示了它们另一项自保技能:超级灵敏的嗅觉。人类必须用烟火才能消灭的蜜蜂警报信息素,大象用自己的鼻子就能闻到,提前规避。


 

事实上,人类的大多数感官落后于动物,除了嗅觉,还有听觉。

 

人类仅仅能听到20-20000赫兹之间的频率,而蝙蝠可以使用超声波回声定位。


比蝙蝠更高科技的是马来西亚鼯猴。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之前被认为是一种孤僻的生物,但人类拿出了探测仪,就打开了新的大门:当捕食者靠近,它们会用超声波互相示警;它们还会以此伪装自己,让别的生物认为它们是蝙蝠,是北美飞鼠,反正不是马来西亚鼯猴。

 


人类对于动物的研究由来已久。无论是1960年代珍妮古特对黑猩猩使用工具的发现,还是利用镜子实验,观测动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识,都早已证明动物们所拥有的优秀智商与天赋。而《动物界的爱因斯坦》有了勤奋的科学家和先进仪器的加持,让这一点更毋庸置疑。

 

帕克哈姆创作的灵感之一,来自他在新冠疫情中的隔离生涯:一只苍鹰飞进了窗户。


「只有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发生过这种事,这么多年后,它们又回来了。所以并不是我们失去了这些美丽动物,只是没有足够的人被鼓励或被迫做正确的事情。」在他看来,展示这些生物有多聪明,就是正确的第一步。


毕竟,疫情让人类缩减自己的活动范围,在地球上让出了更多的空间,动物们再次自由飞翔、游弋和奔跑,才让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这个看似熟悉其实全新的世界:


在人类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动物们可以活得如此聪明、机警与壮丽。



图片来源:豆瓣

资料参考

《Animal Einsteins: Amazing photos from Chris Packham’s new series》

《Chris Packham's BBC Two documentary Animal Einsteins: What you need to know 》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推荐阅读 



这部宝藏国产纪录片的缺点,就是生不逢时


失去人类,地球将会怎样?


还是熟悉的配方,BBC最新神作为什么不「好看」了



 \ 收看更多人物视频 /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