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走上大学讲台:讲故事担心高度不够,讲理论担心精彩不够

2020-12-26 星期六
图片
 2020年11月11日,浙江开化县委书记鲁霞光在浙大做讲座。 (张茵/图)

全文共4703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 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在预算中准备了给县委书记们的讲课费,结果没一个要。


  • 不少县委书记都抱着到浙大引进人才的目的,给自己的县区做宣传,有的还推动了和浙江大学的校地合作。


  • 有位县委书记被问到如何处理党政正职的关系,他回答:“书记负责登高谋远,县长负责骁勇善战。”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张笛扬
责任编辑 | 钱昊平

“不要问得太尖锐了,留点面子。”面对一百多名浙江大学的学生,温州市瓯海区委书记王振勇打趣地说。

话音刚落,就有人出来“拆台”。“忍不住想问一个可能有点尖锐的问题,”学生问王振勇,拆迁 “到底让哪些人获益了?”

报告厅内响起一片掌声,王振勇笑答:一些拆迁户确实富了起来,但拆迁后建设的新城市,给了更多人通过就业、创业成为富翁的机会。

这是2020年12月12日晚上,王振勇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内和学生们的一次互动。他主要介绍瓯海区近几年城市化建设中“大拆大整”的故事,和学生们分享县域治理的门道。

在王振勇之前,两年内已有10位县(区)委书记、1位区长因同一个活动走上了浙江大学的讲台。2019年3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新社浙江分社等单位联合开办了“中国县域治理大讲堂”,每期邀请一位县级主官围绕县域治理作演讲。

特殊的讲堂,让大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到了县委书记这个特殊的政治群体,并对县域治理有了轮廓印象。

走上大学讲台的县委书记们,也有他们的打算,比如展示地方形象,推动校地合作等。通过观察县委书记们的演讲,能一窥他们的施政思路。

1

 尽量讲“好的”


“请近5年去过瓯海区的同学举个手。”12月12日晚上,王振勇以这样一句话开场,台下有五六人举手,接着他又让“去过两次的举手”,已举起的手都放下了。

见此情状,王振勇换了个策略,提议在场的温州同学说说瓯海区近5年的变化,无人响应。他只好缓解尴尬气氛,稍作调整后直接开讲。

瓯海自2016年开始“大拆大整”,用3年时间拆掉了60个城中村。“这个拆迁量在全国范围都是少见的。”王振勇介绍,行动始于2016年10月温州鹿城区致22人遇难的楼房坍塌事故,“在行政学上这叫重大事件促进化,让坏事变好事”。

“男生在谈恋爱时想获得女朋友喜欢,也得有‘谋’。”他用了不少活泼的语言来强调规划的重要性:“闽南话讲,‘打错算盘一世穷’,选择比努力重要。”

谋划好“大拆大整”的思路后,瓯海区开始征地拆迁。“要特别注意一点——既得利益不可侵犯。”王振勇说,这是他的一位老领导告诉他的,他把这句话“送给志在从政的同学们”。

“拆迁会损害到小部分人的利益,肯定会产生冲突。”但王振勇在讲台上没有提这些,他考虑的是,在学生面前“不能把本来就是极少数的冲突放大”,要尽量讲“好的东西”。

讲座开始后,王振勇先用PPT回顾了瓯海区城中村曾经多且乱的情形,现场的摄影师立即拍摄,他用手一挥,笑着说,“这是讲过去,等会讲好的再拍。”

“多说好的”是县委书记们在演讲时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让“县域治理大讲堂”的发起者、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有些遗憾。

每次讲座的准备阶段,主办方会给受邀的县委书记们发一份文档,要求他们针对县域治理中的数个关键问题,陈述问题现状,以及解决问题面临的困难,之后再讲如何解决问题,特别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要有具体实例,生动和有故事性”。

郁建兴理想的状态是,县委书记们把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张力给学生们呈现出来。他希望县委书记们能讲讲遇到大的矛盾时,他们开了多少次常委会,怎么争论、如何决策的,“这才是最真实的治理场景”。

现状却是,县委书记们往往乐于讲县域治理中取得的成就,讲到问题时常常是点到为止。郁建兴印象深刻的是,很多书记在讲座中分享生态保护工作,“但现实中县域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矛盾时,他们是如何抉择和取舍的,没有人会把这个过程讲清楚”。

“成就是真实的一部分,但不是真实的全部。”郁建兴认为这点和他的设想有一定的差距。

郁建兴还发现,部分县委书记对过去情况的了解不够,就算讲述发展成果也缺少动态性,只能呈现好的结果,他认为这和一些县委书记任期太短有关。

听完整场讲座的大三学生张梓丙觉得,大学生们通过到政府部门办事的体会和阅读新闻报道,对政府日常运作是有自己的理解的,“有的书记说得很好听,但我们也能发现其中有不对劲的地方”。

王振勇在讲述瓯海城市化的过程中,提出过去城中村里聚集着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城市化后有利于吸引专业人才。

张梓丙对此就有自己的看法:“城市化对低端人口的驱赶,就一定是好事吗?”在互动环节,他把这个问题抛了出来。王振勇回答说,当地也会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有序流动就业。

2

 “请人最麻烦”


王振勇在两个月前收到了开讲座的邀请,此前他和主办方并不认识,是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鲍秀英从中牵的线。

负责大讲堂具体事务的浙大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阮俊华,在地方挂职时曾和鲍秀英共事。2020年10月,鲍秀英到瓯海调研时,替阮俊华向王振勇发出了邀请。王振勇最初还有些犹豫,“一方面不知道讲什么,另一方面怕没有干货上不了台面”。

后来决定去,王振勇表示是为了宣传瓯海,“特别是在浙大这样一个平台上,能让瓯海受到关注不容易”。

不过,主办方有自己的想法。

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开办县域治理大讲堂的初衷是,“让学生们接触到真实的县域治理现状、离真实的治理场景更近一些。”

选择县域治理作主题,因为县是国家管理体制的基本行政单元,在社会治理中有着特殊意义。第一个走上县域治理大讲堂的衢州市衢江区委书记周向军就表示,“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缩小版’‘具体化’‘落地化’,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

郁建兴认为,大学生在课程上学到的理论和中国的社会治理实践有巨大隔阂,公共管理和政治学都是根据西方国家早期历史经验形成的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学生们看待政府行为时,都是以拆解和批评为主。

“学生们不知道现在的县委书记们在干什么,以为他们就是一杯茶、一份报纸,在办公室里坐一天。”郁建兴说,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开设大讲堂,“请人是最麻烦的事情。”阮俊华说,活动开办之初,不少县委书记都要通过私人关系请。

婉拒的县委书记有不少,大多表示工作忙,抽不开时间,也有人说自身水平不够、讲得不好。还有些人则犹犹豫豫,一位提出讲座不公开、不报道,另一位说要得到上级单位批准才行。

阮俊华在2019年5月邀请过一位县委书记,已敲定当年6月去讲,到了6月又临时有事,阮俊华和他持续联系了一年多,时间改过多次,最后也没能成行。广东有位县委书记曾爽快地答应了郁建兴的讲座邀约,但没过多久就提拔了,觉得以新身份讲县域治理不合适。

为了打消县委书记们的顾虑,主办方向浙江省委组织部做了报备,还邀请了省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

一位已经到浙大开过讲座的县委书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本来想低调一些,一直推辞,但是拗不过他们,省委宣传部也来打招呼,迫不得已去讲了一课。”

策划讲座方案时,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在预算中准备了给县委书记们的讲课费,结果没一个要钱,全部免费。

在县委书记眼里,讲课是公务活动,他们都不是一个人前去,往往还有数名随行人员。和王振勇同去浙大的,有瓯海区委办主任、两位区委办副主任和一名瓯海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


图片
浙江遂昌县委书记张壮雄的讲座现场,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李晨韵/图)

3

 放低身段


走上县域治理大讲堂,是51岁的王振勇第一次到大学讲课,他面临的一个考验是,“这不是在区里开会,学生不是我的下属,觉得你讲得不好,中途是可以走的。”

“我是和他们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考和感想。”讲课前,王振勇花了近一周时间准备内容,也对瓯海的“大拆大整”行动做了梳理和总结。

县域治理大讲堂已在浙大开办了十二期,被请来讲课的12位县域主官中,有11位县(区)委书记、1位区长。为了讲座不枯燥,不少人都对演讲环节和内容提前做了设计。

2019年6月,时任杭州市富阳区委书记朱党其登上大讲堂,他开场就说自己“是‘中国农民大学山水系木匠专业’毕业的”,“我是个农民,干过图书管理员、木匠……‘三脚猫’功夫都懂些。”

县委书记们在县里都很有威严。郁建兴发现,走上讲台上后,他们都放低了身段,形象也更活泼了。

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有一百多个座位,每场讲座都座无虚席,晚到的只能站着听。浙大“紫领计划”学员是听讲座的固定成员,他们需要签到登记,“紫领计划”是浙大一项特色人才培养计划,邀请厅级干部担任导师,意在培养有志于从政的学子成为“未来领导者”。

听过全部12场讲座的张梓丙,之前从来没接触过县区委书记,“觉得是很‘高大上’的人物。”但听完一系列讲座后,他发现县委书记都“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

每人都会准备PPT。湖州吴兴区委书记吴炳芳自己先拟好了提纲,再让县委办的工作人员做PPT。准备讲座内容时,他纠结的是“讲故事担心高度不够,讲理论多了又担心枯燥”。

吴炳芳分享了吴兴区织里镇“由乱变治”的过程,为了符合学生们的“胃口”,这位毕业于浙江粮食工业学校粮食加工专业的区委书记,专门在故事中穿插了一些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

在张梓丙的印象中,讲课的县委书记形象差异很大,有的是基层一步步走上去,给他留下了传统官员的印象,高学历者会提到相关的理论,“带有学术气质“,大多数县委书记都“非常能说会道,讲座就像是一场推介自己县区的产品发布会”。

王振勇讲了快一个小时后,还有好几页PPT没展示,工作人员提醒他注意时间,他说,“尽管时间紧,科创我还是要好好讲讲,毕竟来的目的是把你们招回去的。”

浙大教授陈宝胜点评时开玩笑说,“每个领导都是非常好的广告家。”不少县委书记上讲台,都抱着到浙大引进人才的目的,给自己的县区做宣传,还有县委书记利用这个机会,推动了和浙江大学的校地合作。

开化县委书记鲁霞光在参加讲座的当天,就率队在浙大走访、对接了产学研合作和人才招引工作,与浙江大学招生处、就业中心的负责人进行交流,此外还带着当地药企的负责人去了浙大药学院,求教相关问题。

同一天,鲁霞光一行还与浙大公共管理学院的专家们围绕基层治理展开了交流。

4

 “临危不乱”


40岁的鲁霞光是浙江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他的讲座主题跟基层治理有关,2020年11月11日晚,他和浙大学生们分享了“深化‘多规合一’改革”。

12期讲座主题都是县委书记们自己确定的,与生态建设和基层治理相关的最多,也有县委书记讲得偏专业化,如“区域小微金融改革创新的公共政策选择”。

长期研究社会治理的郁建兴,和不少县委书记打过交道,他的观察是,县委书记群体最关心经济发展和平安稳定两个问题。

“一切问题要靠发展解决。”王振勇的理解是,如果不抓发展,想把稳定做好也很难,“底线和高线都要处理好,如果把精力都放在抓底线上,发展也会被限制。”

相比演讲,师生们觉得互动环节更加精彩,“有的问题比较刺激,但是书记们都临危不乱。”

“做过县委书记,这种事都能应付的。”吴炳芳没有针对互动环节多做准备,他不怕学生们提问。

倒是主办方很“周到”,学生提问后,主持人会用概括或提炼补充等方式拖延10秒左右时间,以便县委书记们酝酿如何回答。

阮俊华总结了学生们常问的几类问题,发现学生们最关注基层实况与政策落实的问题、有关执政经验与干部成长的问题。学生们常常会问县委书记,如何正确处理县域内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也会问他们主政一方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是什么。

“人走政息”也是不少学生都关注的话题。

一位听过演讲的学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几乎每位登台的县委书记都会讲述自己县区发展的战略规划,大多都在自己任上制定的,“有时会觉得县委书记的权力太大了,很轻松就能改变一个县域的发展走向。”开化县委书记鲁霞光演讲时,就有学生问他:“‘一张蓝图绘到底’,我关心的是,怎么‘到底’?有没有制度保障?”

鲁霞光的回应是:任何部门都不能改变规划,项目要按照规划落地,“地方政府有这样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自觉,朝令夕改、反复折腾是对地方最大的不负责任。”

有位县委书记被问到如何处理党政正职的关系,他言简意赅地回答:“书记负责登高谋远,县长负责骁勇善战。”图片


其他人都在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