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广州老城区的“电车”

2023-05-15 星期一

广州的导赏员并不少见,但把导赏当作职业的可能只有邝家健。


△ 广州冬短夏长,夏天炎热,雨水多,骑楼恰好能遮阳避雨。所以夏天在广州老城区逛街,不用担心晒成“碳”。图片来源 | Canton 西風


在充满故事的广州,城市漫步并不少见,但把城市导赏当作职业的可能只有邝家健。三年前,邝家健还和很多业余的导赏员一样,周一到周五坐在办公室里,周末带着团员走街串巷。


2019 年,他和 5 位伙伴在广州一起创办了“BOOK 導賞”公司,他自己是公司里唯一一位全职导赏员。在导赏过程中,团员都习惯称他为“電車”。因为邝家健喜欢坐在广州老城区电车的最后一排看着车厢被两条电线牵引着向前飞驰,所以从大专时期 QQ 群和论坛时期起,他就以“電車”作为自己的网名,并沿用至今。


1960 年 9 月 30 日,广州第一辆无轨电车在越秀山下开出。为广州市民服务的无轨电车类型从最初的北京电车、上海单卡、上海通道,到后来变成广州市电车公司自行改装的大通道列车,再到现时的新型电车“春田花花”“变形金刚”“电鲨”“电鹰”。


在此之前,邝家健是一名电话客服,虽然每天上下班会路过许多老街区,但他从未留意。直到 2010 年,广州为了亚运会,开始“更新城市面貌”,大规模整修了许多老式骑楼外墙。邝家健形容当时的整修像“批量”修缮,“把古色古香的骑楼和民国建筑统一刷成鲜黄色、鲜蓝色,原本的建筑风格和历史痕迹都没了。”


日常路过的街道发生改变,让邝家健开始关注本土文化。“为什么骑楼只能建 3-4 层?骑楼为什么这么窄?这样的统一修缮能保护历史建筑吗?广州人共同的历史是什么?”这些疑问慢慢堆积起来,邝家健就越来越好奇这些建筑背后的广州本土文化。


解决疑问的方式不外乎上网查资料,还有泡图书馆。邝家健每天下班便跑去当年还没拆的中山图书馆。除了这两个常规方法,QQ 群是另一个重要渠道。2010 年 QQ 正火热,统一修缮历史建筑引发的对广州本土文化的讨论蔓延到不同的 QQ 社群。邝家健一直对粤语方言研究感兴趣,之前通过 QQ 的群搜索功能寻找粤语研究爱好者的社群,最终,“廣州街坊情”这个群名打动了他,他加入了社群。


历史建筑统一修缮的话题同样蔓延到了“廣州街坊情”,群里不少伙伴开始分享自己对旧城改造的看法。这和邝家健的关注点恰好对上了,他很快便融入群里针对旧城保护的讨论。


△ 左图:正在做导览的邝家健。右图:叶嘉良向上海城市考古广州团的参加者主讲沙面导赏路线。叶嘉良及其所在的“省城风物”团队(广府文化社团),经常向邝家健提供广州本地文史知识以及历史建筑考证的经验,同时作为“BOOK 導賞”的合作导赏员。


2000 年前后的 QQ 群有些类似于豆瓣小组。“当时我的朋友都在 QQ 群里认识,周末大家一起出来‘扫街’(粤语中表示在街上闲逛,光顾街头的小店)聊天。”邝家健说。在“廣州街坊情”一次线下聚会中,有人提到了国外流行的一种城市漫步活动,叫作“citywalk”。这立刻启发了邝家健和他的伙伴们,既然对广州的城市发展有这么多的好奇,不妨直接“出街”走走。


2010 年 9 月,邝家健和伙伴以“廣州街坊情”的名义,自发组织了一场免费的城市行走活动。以人民公园为起点,每次从不同的方向穿越老城区。邝家健形容这场活动严格来说不是导赏,他们各自带着一群人想到什么讲什么,走到哪算哪。没有严谨的时间、路线、内容规划,甚至当时他和其他伙伴的知识储备都不够,需要联合讲解才能完成一条路线。


△ 广州街坊情小组组织的“从原点出发”城市行走活动。当时导赏团从位于广州人民公园内的“广州原点”标志物出发,它位于广州传统中轴线上。


真正算得上导赏路线的是海珠区龙导尾社区。这个以龙导尾市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社区,藏着广州 50 年前的风采,趟栊大屋、独栋洋房交错分布在街头巷尾。骑楼街有着曾经最繁盛的商业街,广州人的商业智慧和市井气息均能在这里找到。


△ “BOOK 導賞”每年春节前都会组织一次龙导尾年味导赏团。导赏员带领大家从沿街摆卖的挂饰、挥春(春联)、食品等各种贺年商品中寻找广府年味。


“升级”导赏路线的想法来源于邝家健 2011 年参加的一次香港的城市漫步。那次的目的地是香港湾仔嘉咸街街市,导赏员是一位 40 多岁的阿姨,她在这个社区长大,也参加过很多该社区建设的讨论,社区哪里开了新店、多了哪些新居民她全都知道。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把社区的历史渗透到导赏中。


这次体验好感值拉满的导赏,让邝家健和伙伴意识到“原来导赏也有专业的”。从香港回来后,邝家健和伙伴走到自己长大的“龙导尾社区”的每个角落,一点一点地去扒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文献中记载的历史,结合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打磨导赏路线。2012 年,邝家健和伙伴正式推出“龙导尾路线”,仍然免费向大家开放。


△ 邝家健讲解漱珠涌如何从清代运粮河变成今天的龙导尾市场下水道。


△ 邝家健向大家介绍龙导尾近代的重要消防设备“水车”。水车如今已经不存在,但清末时期为水车而立的石碑仍留存着。


开始商业化运作的时机是一次公益合作。2017 年,经朋友推荐邝家健认识了广州一家叫“807 空间”的 NGO 机构,这个机构正尝试用各种方式吸引公众关注本土文化。邝家健他们做的导赏在 807 空间看来是新颖的,广州当时还没有人这样做。所以 807 空间决定和邝家健团队合作,每个月购买 1-2 次导赏路线,向每个团员收取 20 元费用。收费并没有让参与者减少,反而吸引了更多对本土文化感兴趣的人。


这次收费尝试让邝家健觉得导赏可以持续做下去,同时政策也给了邝家健信心——同年,广东省旅游局推出《广东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推动广东省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8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重点引进扶持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复合型产业领军人才。


邝家健和伙伴决定搭政策的“顺风车”,把导赏作为创业项目。2019 年,6 位伙伴共同筹钱成立了“BOOK 導賞”公司。从 2012 年至 2019 年,邝家健都是作为自由职业者组织导赏活动,同时兼顾客服工作。公司创办后邝家健正式把导赏当作职业,开始投入全部的精力。


△ 龙导尾社区的导赏路线会经过天庆里的《二龙古街沐春风》瓷砖画——广州最长的瓷砖画,该瓷砖画记录着广州市海珠区二龙街道的盛况。但在 2021 年因墙后空间改建而遭拆除,邝家健对此感到痛心。


让导赏这个兴趣爱好变成职业并没有想象中简单。直到现在,公司里只有邝家健一个全职导赏员,其他导赏员都是兼职,忙碌的本职工作让他们难以在导赏上投入全部精力。邝家健说每个月的收入只够自己花,甚至交不了家用。但他和伙伴也在寻求新的“突破点”。他们开始在佛山和广州寻找“合作导赏员”,作为广州地区较早做导赏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经验以培训的形式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个职业,以此突破导赏的区域限制。


除了培训导赏员,今年 2 月“BOOK 導賞”发布了与“上海城市考古”合作的第一条路线,主题为“广州——中国开埠城市文保之旅"。邝家健和伙伴们打算用这种双城导赏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导赏从当地走出去。图片是上海城市考古广州团于基督教東山堂前合影留念。




邝家健

导赏员、“BOOK 導賞”发起人之一



Q:导赏员与广州的“讲古佬”(用粤语对小说或民间故事再创作并讲演的人)有什么区别?


Y:讲古是靠声音技巧来抓住观众,让你脑海有画面感,像收音机里讲故事的一样。导赏更多是靠现场环境调动,借助观众看到的祠堂、老屋等实物去讲解。它不只是讲历史故事,还有公众教育,观众听完会吸收东西回去思考。比如参加自然导赏,不只是去看蝴蝶,你还会了解到为什么需要保护红树林,怎么为动物提供庇护,怎样的环保是能做到且重要的。像在广州老城区的导赏,我们可以告诉公众哪些古建筑修缮是好的,能让建筑保持古色古香,哪些是破坏性修缮。


Q:城市导赏和旅游有什么区别?


Y导赏是社区营造的重要一环,它不同于旅游路线。旅行只是点到为止,它不会去培养你对文物历史的了解和感情,更不会培养你的社会参与。像香港湾仔的导赏,导赏员让摊主分享他的生意、家庭,以及他如何看待所在社区的变化。我们才知道后来在海边修建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海风,导致社区里的空气很难流动,整个旧街道显得昏暗沉闷,非常不宜生活。


还有新的湾仔市场有三层,但上面两层都没人租,因为摊主算过数,只有租第一层才能勉强赚到钱。参与者亲身感受到这些,才可能去思考一个街区的开发对个人生活的深层次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又可以参与什么。


Q:同一条导赏路线走多了,你会产生厌倦感吗?


Y不会。因为每一次带的团员不同,他们对一个地方的认识程度不同,所以大家提问的内容都不同。我的知识储备也会更新迭代,并且每次导赏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我这次导赏时讲解的店铺,可能下次来时已经被拆了。


另外,导赏的内容会随着不同的团员变化。比如,有团员好奇为什么每家门前都有“四方土地”的牌匾,我就会解释这是本土信仰,以此来保佑一家人出行平安。我才意识到一些对于广州人很日常的景象,对于团员可能是有趣的。


Q:参加完香港湾仔嘉咸街街市的导赏活动,你们如何重新打磨导赏路线?


Y:从香港回来,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导赏员他要非常熟悉导赏的社区,他要了解这里的居民生活,并把在地的生活经验放在导赏中。我们在后来的导赏中便增加了广州人的生活经验,比如带团员经过一些有趟栊门*的老房子,我们会解说这种门它既能保持通风,又能保护隐私,这对于一到夏季就闷热潮湿的广府地区很重要。


* 广义的趟栊门是岭南传统民居中的一种大门样式。“趟”在粤语中有滑动着推的意思,“栊”有窗框格的意思。


Q:目前“BOOK 導賞”开发新导赏路线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Y:我们每次开发路线都有一套固定的流程。导赏员先提出一个主题,一般会建议由熟悉该区域的伙伴来开发,因为导赏需要有当地的积累,比如我从小在广州市海珠区龙导尾社区长大,不用导航我也能从复杂的巷子里走出来,我知道哪些店铺生存了二三十年,哪家是做街坊生意……确定好主题就去扫街,记录主要的历史建筑物和每次走的路线,然后回去翻阅资料。但导赏员需要判断哪些资料可信,比如位于同福中路伍家祠道的一栋广州市历史建筑,曾被认为是伍氏宗祠小姐楼。但我判断这座建筑不是小姐楼,因为它的旁边是不高的围墙,二楼高出围墙许多,这样的设计不便于保护小姐的隐私和安全。加上里面有一口井,大户小姐的院子里应该不会有井口,因为一般都是让丫鬟打水。确定好资料和路线后开始准备讲解词,最后是试讲。流程基本是这样。


延伸阅读

香港街招 | 成都到处都有熊猫上房揭瓦 | 伦敦人的饭后散步 | 北京花家地社区 | 如何打破网红街区与居民生活空间的“结界”

文:罗雪仪 | 编辑:肖文杰

校对:俞培娟 | 微信编辑:易晓丹

图片来源:邝家健

喜欢我们的文章就点个在看吧:)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