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红树林保护区 | 一个理想的湿地公园

2023-03-17 星期五
我蹑手蹑脚走在栈道上,试图想要发现一只从未见过的水鸟,四周安静得能听到叶片掉落到气根上的声音,好像突然有了理想中湿地公园的样子。
↑黑脸噪鹛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福田红树林湿地和内伶仃岛两个区域组成,其中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面积不过367.64公顷,是国内面积最小的国家级保护区,今年刚被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且其位于滨海大道、下沙和沙咀社区以南,一直以“位于城市腹地”著称。
但这块城市腹地每天只对外开放80个参观名额,疫情后一开放,放出来的一直到六月中旬的名额一口气全都被约满了。(微信小程序【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

我因为一直盯着他们的公众号,好不容易预约上了,还是个工作日。导航到【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穿过一片大草坪,下楼梯,有个非常不起眼的铁门通向隧道,从底下钻过滨海大道,铁闸前站着武警,扫码核对,对讲机里验证信息后才放行。


九十年代的深圳湾大搞填海造地,再加上水污染等因素,使得原生红树林面积只剩不到四分之一。1984年建立保护区后,引种修复,三十年间红树林面积恢复到近百公顷,和深圳河入海口南侧的香港米埔保护区组成半封闭的后海湾湿地,在两个巨型城市间留出一大片候鸟越冬地,实属不易。


后海湾的水鸟一向积极应对栖息地的减少和改变,早已学会同渔民的基围鱼塘共存。保护区学习对岸的米埔,把鱼塘收回后,控制水位改造成涉禽高潮位栖息地。所以保护区虽小,却拥有陆林、红树林、淡水鱼塘、咸水鱼塘和外海滩涂等多种生境,别说鸟了,人看着都快活。

↑改造鱼塘内的苍鹭和白鹭
↑反嘴鹬

对公众开放的区域也是有限的,除了能远眺深圳湾的观鸟亭,栈道只能通到竹子林立交以南,跨不过凤塘河。栈道的尽头是老法师必到的观鸟屋,一个可随着潮水沉浮的船屋,是唯一一处可以伸出红树林近距离观察滩涂的位置。


之前吐槽过很多所谓的湿地公园(再次点名汕头),都是把场地摧毁式清理一遍,然后加入一圈水泥堤围系统,既不像河口又不像海湾,最多算个人工湖再配点人造景点。而保护区内的水体隔着红树林与外海直接连通,咸淡水混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汽水区,潮汐在滩涂处留下丰富的物质沉积和肥沃的水质,这才是吸引候鸟及各级生物前来栖息繁衍的优良环境。当然,背后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资金投入,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四层楼高的观鸟亭上远眺,有只翠鸟

↑一对琵嘴鸭

从建区开始,为了快速恢复红树林面积,深圳从海南引种海桑和无瓣海桑。无瓣海桑是我国首个从国外引进的红树植物,原产南亚,适应能力强,生长繁殖速度快,堪称“红树中的罗非鱼”。引种初期并不成功,比原产地更高的纬度使得无瓣海桑很难度过冬天。但咱们尽职的工作人员想办法将其驯化,无瓣海桑适应了深圳湾的环境,摧城拔寨一发不可收拾,一下成为保护区数量最多的优势种。
↑保护区内一棵巨大的海桑,和其他本地红树

↑较为低矮的本地红树,秋茄,桐花

↑秋茄

轻易就长到十几米高的无瓣海桑,阻隔了低矮的本地红树获得阳光,快速冒出的幼苗不但挤占了本地红树的生长空间,也侵占了水鸟觅食的滩涂范围,在厦门以南的沿海地区都呈现了一定的入侵倾向。而当初,这种没有充分评估的引进就遭到香港学者的反对,并在无瓣海桑定居后积极采取措施,每年要清理约一万株从深圳漂过来的海桑属植物幼苗。

↓成群红嘴鸥飞过香港侧的红树林

据《人民日报》21年的报道,“红树林基金会自2018年开始启动清理修复无瓣海桑,目前已累计修复无瓣海桑14.1公顷,约占深圳湾无瓣海桑面积的70%,预计2022年实现深圳湾零无瓣海桑目标。”
如今保护区内已经少有无瓣海桑,但根据统计,全国无瓣海桑的总面积达到2968公顷,占到红树林总面积的11.0%。

↑在深圳湾拍到的海桑


可惜这次预约的时间不太过如意,冬天离开后的深圳湾显得有点寂寞,大退潮时留鸟们也退得很远。好在预约制隔掉很多胡乱赶海的人,还有小孩子。弹涂鱼、比痞老板还小的螃蟹都敢来到很近的距离,供你仔细观察。

这个季节的大弹涂鱼那是相当精彩,繁殖期的公鱼好斗,挥着蓝旗四处出击,整片滩涂上全是它们打架传来的哗哗声;怀了宝宝的母鱼行动稍缓,但体型巨大完全就是缩小版的咸水鳄,公鱼和螃蟹都不敢轻易靠近。我可以看上一天。

保护区的安静,也只有路过一大圈中巴下来的衬衫考察团时才会被打破。像这样的预约制,给了我一个想象中理想的自然公园的样子,我一方面希望自然栖息地不被打扰,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和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享受这份自然。但现在可供参观的保护区还太少太少,短期内也很难做到完全向公众开放,那为什么不,把已经开放的公园,做成更像保护区的样子呢。

原文地址:点击